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镇区土壤中Hg环境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新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区重金属元素异常查证及评价是目前开展的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Hg环境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研究中发现,在城镇及其周边土壤Hg异常内普遍存在着辰砂,而且辰砂的产出位置与Hg异常的空间分布位置基本吻合.该成果为Hg异常查证及其生态效应评价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平原区区域Cd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Cd地球化学异常成因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是目前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许多问题仍不明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区域Cd地球化学异常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主要受土壤机械(粒级)组成的控制,Cd的累积过程遵循吸附沉淀机理,由此决定了土壤中Cd的活性组分含量比较高,并导致部分异常区某些作物中Cd的含量超标。进一步研究发现,Cd异常的生态效应还具有区域分异特征,并因土地耕作方式不同而异,这一发现为农作物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平原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是衡量和评价由人为扰动产生的微观地球化学效应的参比基准。在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以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等工作中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国东部平原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切实可行的试验研究方法,提出了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并提供了相应基准值的土壤物质组成信息。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物质组成特性在宏观上控制了基准值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东部平原区城市及其周边土壤Hg异常查证过程中首次发现辰砂,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就辰砂分布与土壤Hg异常的空间对应关系、辰砂的含量与Hg异常土壤中Hg含量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辰砂是Hg异常土壤中Hg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这一发现对研究和评价Hg异常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五常市开展二年多的首次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工作方法及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针对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的基准值确定方法、土壤污染检查与评价、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今后开展类似工作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土壤—大宗农产品中Cd的分配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土地生态效应为重点,研究成都经济区大宗农产品——水稻、玉米、小麦籽实中Cd元素的含量,同时讨论了农产品籽实与土壤中Cd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宗农产品籽实中Cd元素的累积状况为小麦>水稻>玉米;土壤酸碱度(pH值)环境对土壤中Cd元素的转移和在农作物籽实中积累影响较大,酸性土壤中Cd元素更容易进入植物体并积累下来,从而形成环境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7.
以海河流域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该区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土地质量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估。评价结果充分反映流域平原区土地质量整体很好,优良级的土壤占52.49%;土壤肥力受pH值及含盐量影响在沿海滩涂地区和永定河流域相对较低;差等级土壤在区内分布极少,仅占总面积的1.62%,零星分布在油田和石油勘探活动的地区。笔者同时提出了本区土地质量存在的主要生态地球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土壤PH值及CaCO3在我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中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旨在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农业、环境、矿产资源评价及基础研究服务,作者重点阐述了土壤PH值、CaCO3含量与土壤矿质元素活化之间的制约机理,论述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要实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就必要加强对土壤PH值及CaCO3的含量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区盐渍化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延生  崔玉军 《现代地质》2008,22(6):934-938
根据松嫩低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松嫩平原土壤中盐渍化主要组成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变化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盐渍化地区元素分布分配的地球化学规律。盐渍化土壤存在pH值的临界区间,盐渍化的强弱与 Cl、S、Na等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盐渍化与土壤沙化在空间上交互作用,共同造成本地区土壤的退化。松嫩平原无论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中,Cl的平均含量比较低,导致Cl在土壤中局部强烈富集,可能与地下水化学类型与高矿化度相关。   相似文献   

10.
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生态地球化学危害效应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地球化学环境监测-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基本思路。根据当前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的现状,举例说明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土壤环境变化、生态效应机理的若干研究方法,提出了预测预警成果体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针对目前平原区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查证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土壤重矿物研究方法,在位于城镇及其周边的多个土壤Hg等重金属元素异常区内发现了辰砂和磁性"微球粒"。这一新的发现不仅意味着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且为正在开展的平原区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将对目前广泛开展的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深入的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平原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普遍存在,但是目前对这些异常的成因缺乏系统认识。这里以长春和南京地区的Hg、Cd异常试验研究结果为例,利用元素相关关系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表层累积型特点,此类异常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在垂向上,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了连续型分布特点,且异常组分含量主要受土壤物质组成的控制,此类异常是在河流沉积物自然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李炳华 《物探与化探》1998,22(4):262-266254
在陕西秦岭巴山地区9万km2内,通过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发现了一批多元素综合异常,并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划分出五个异常带(区)。其中新发现的北秦岭Au、Ag、Pb、Zn异常带,规模大、元素组合复杂且含量高,为一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1986年开始,在该区大力开展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以金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在主体异常部位系统地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和槽探工程,于当年就在周至县马鞍桥发现了金矿体。随后又根据化探异常特征,布置了钻探和坑探工程验证。经进一步检查和详查,确认马鞍桥金矿为一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民和-海石湾一带的狭长谷地沿109国道两侧分布的土壤中存在以Cd、Pb、Hg、Cr等重金属元素为主组成的综合异常。空间上各异常元素套合较好,而且综合异常面积较大,异常元素衬度较高。经相关分析,Cr元素与土壤常量组分显著相关,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Cr元素水平剖面上城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垂向剖面上呈现元素表层略微富集的现象;Cd与有机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与TFe2O3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Pb元素在80 cm以上的土壤中,异常区土壤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异常区,Pb异常基本存在于表层土壤中;Hg元素含量表层富集明显,城区土壤中的Hg含量远高于其他地方。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源输入是导致该地区Cd、Pb、Hg异常的主要因素,而Cr元素异常的形成具有双成因性质,在较高自然背景上产生了人为源叠加。因此,加强异常区工业"三废"的控制和管理,是防止异常面积扩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安徽宁国石口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单元素进行异常评价,发现Cu、Pb、Zn、Bi和Sn异常较弱,Ag、W、Mo异常次之,Ag、W、Mo在黑色岩系具有较高的背景值;Au、As、Sb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异常套合较好,各元素之间具有较好的亲和性;Au为富集元素,变异系数较大,反映矿化不均匀,深部已发现工业金矿体,与构造破碎带有关,与硅化、黄铁矿化呈正相关。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研究区圈定了19个Au异常,3条Au异常带。对异常进一步验证,发现NW向金异常带AuP3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NE向异常带中的AuP1异常和AuP2异常,可能为寒武纪西阳山组钙质泥岩风化导致Au次生富集引起的异常。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济阳县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山东省济阳县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发现济阳县城北部农田区有As、Bi、Cd、Cu、F、Ni、Sb、Hg、Zn等重金属为主的元素异常,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衬度相差较大,呈弱富集状态。异常查证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SiO2、Al2O3、Fe2O3等常量组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Al2O3、Fe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常量组分及其所决定的土壤质地是导致异常形成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的后期叠加作用是异常形成的次要因素。在异常区所抽检的小麦、黄瓜样品中,Hg、F等元素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说明异常区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已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应引起重视。科学合理施肥,加强各类污染源的控制,继续保持土壤碱性环境,是防止异常区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聆  郭科  柳柄利 《现代地质》2013,27(3):629-636
尝试将盲源分离技术用于地球化学领域中,应用盲源分离理论中的FastICA算法对西藏洞嘎普铜矿勘查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矿致异常识别研究。首先根据盲源分离算法建立反演化探数据元素组合模型,以此确定地球化学成矿元素组合;然后,利用分形方法确定地球化学单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浓集中心,进而确定异常分带性;最后,将元素分带特性研究与研究区地质特征相结合,对比单元素异常图及组合异常图,对研究区的地球化学元素作出异常分类和异常评价解释,划分的4个异常区域在后期的工程验证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胡兆鑫 《地质与勘探》2015,51(2):323-331
利用元素质量平衡计算方法,将元素含量转换成迁移量,直观展现出由元素迁移量构成的原生异常,根据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出了由成矿地球化学环境指示元素(Na2O、Ba、Sr)负异常、矿化剂元素(S)正异常、成矿元素(Mo、Cu)及其伴生元素(Ag、As、Sb、W等)正异常构成的马头斑岩型钼铜矿原生异常结构,利用原生异常结构可以对深部成矿前景进行判断和评价;地表岩石(屑)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同样存在异常结构,且对原生异常结构有很好的继承性,利用地表异常结构可以指明找矿方向、成矿有利地段和矿床产出位置。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为其他同类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参考案例,同时对勘查地球化学应用基础理论而言也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