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广州市部分城区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特大城市开展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在我国是一次新的尝试。广州密集的建筑物群、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横贯市区的高架路桥和立交桥,是其它中小城市不具有的。海量的数据资源、复杂的空间结构给地震灾害分析、空间数据处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数据资料调查收集、分析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等方面要求更高,加深了研究难度。介绍了广州市部分城区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的工作区概况、研究方法和内容及成果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大,做好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调查资料,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该类房屋的未来震害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在震害预测、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现场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三十余个城市和大型企业的震害预测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现场工作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了覆盖中国大陆的全国一体化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网络,在应对汶川和玉树两次重特大地震的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然而,目前的国内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各类震害防御和应急指挥系统琳琅满目,系统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闲置,维护更新困难;系统软/硬件建设投资费用大,部分用户无力承担;部分信息系统的结果展示和辅助决策效果不佳,许多已建成系统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信息系统都是基于/模式开发,服务范围小;多局限于某城市的具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木构架古建筑和塔类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震害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分析模型,以及震害分析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WebGIS技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介绍了该系统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预测及应急反应等系统专业模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信息系统是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信息系统.文中主要讨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基本的图形显示和图形编辑等GIS功能, 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功能、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功能、建筑物震害损失分析功能等专业功能及实现.此系统能够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能够满足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桥梁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桥梁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的理论,并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概率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小型桥梁群体震害预测的数学模型,在对江南一带城市地震震害预测工作中桥梁抽样单体震害预测经验法的计算基础上,给出了公路桥梁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耻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区域性的地震震害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8.
应用简便、可靠的震害预测方法对我国大量存在的砌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举措。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理论提出了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新方法。首先,详细阐述了基于SVM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其次,确定了砌体结构的震害影响因子及量化值,建立了震害样本数据库及预测模型;最后,将SVM预测结果分别与实际震害结果和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VM模型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步骤简单。结果可靠,在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相对BP神经网络算法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用于砌体结构的震害预测。  相似文献   

9.
黄土生土建筑震害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地区生土建筑民房的现场调查和测试,分析了各种类型生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自振特性,归纳总结了影响生土建筑震害的主要因素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土建筑震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初步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的震害预测,提出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单元的震害预测思路,同时对震害预测和减灾对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China is a country where 100% of the territory is located in a seismic zone. Most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are over prediction. Most fatalities are caused by structural collapse. Earthquakes not only cause severe damage to structures, but can also damage non-structural elements on and inside of facilities. This can halt city life, and disrupt hospitals, airports, bridges, power plant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Designers need to use new techniques to protect structures and facilities inside.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are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Currently, there are nearly 6,500 structures with isolation and about 3,000 structures with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or hybrid control in China. The mitigation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structures like residential buildings, large or complex structures, bridges, underwater tunnels, historical or cultural relic sites, and industrial facilities, and are used for retrofitting of existed structu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esign rules and some new and innovative devices for seismic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hybrid control for civi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seismic isolation, passive and active control techniques for the future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a great earthquake, there are certain patterns of less randomness but more order i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micro-earthquakes, which had been proved by seismic events and experiments.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concerning the dimension of the order in seismic distribution is systematically defined from the point of modern statistical physics in this paper. Relations of dynamic variations of information entropy with a strong shock occurrence tim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with a strong shock occurrence place were approached through seismic data from the Wuqia, Xikar, Wushi, and Manasi regions in Xinjiang. It is indicated that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entropy often noticeably drops in seismic region, and generally much lower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a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hese two characters are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strong shock risk region determination and large shock tendency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3.
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动态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全国大中城市示范区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动态化的有关问题,主要是针对未来新建房屋的特点,研究了未来新建砖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实用震害预测方法,给出了计算分析的简化方法和类比分析方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实现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分析动态化,而且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物震害三维模拟在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用于震害预测在国内外都有较为广泛和成熟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二维GIS技术的应用,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震害预测结果,不能够直观地显示建筑物空间特征。本文以砖混结构建筑为例,总结了不同震害等级的震害特征,将提取的震害特征和建筑物纹理合成,利用Google SketchUp三维建模和ArcGIS Engine开发实现震害三维显示。本文给出了利用三维模拟技术在震害预测研究中的一种方法和思路,旨在为震后应急救援、虚拟救援训练和地震科普教学等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向群 《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155-159
在考虑单层工业厂房屋盖、抗侧力体系、围护体系等非模糊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厂房体型规则性、房屋联结状况、施工质量、房屋破损程度四个模糊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了单层工业厂房的震害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立维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637-1642
高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倒塌状况,严重影响人身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物地震安全防护距离的预测至关重要。设计以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高层建筑物地震安全防护距离预测系统,通过高层建筑物基本信息系统采集高层建筑物高度、宽度、结构类型等基本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到震害数据库系统中;地震危害模型分析系统依据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这些建筑物基本信息,分析地震危险性后,通过研究地震时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水平、底部及顶部先接触地面三种落地状态情况下,计算得到薄弱层和薄弱层上部结构高度的安全防护距离。实验验证在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利用该预测系统可有效获取实验小区高层建筑物的安全防护距离界定示意图,且其能够准确分析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物晃动时"飞石"安全距离,以及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物地震安全防护距离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范围,其预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向群 《华南地震》2004,24(1):23-27
通过二次评判法,在考虑框架结构强度、变形破坏准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房屋破损程度、施工质量等模糊因素,使框架结构的震害预测建立在既考虑可精确计量的强度、变形等因素,又考虑了诸多无法精确计量的模糊因素基础上,从而复原了震害预测的本质即概率和模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信息熵在地震危险区判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勇  朱令人 《中国地震》1995,11(3):283-292
震例和实验指出,大震的孕育准备过程中,总是要出现小震活动时空分布随机性减少及有序性增大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统计物理学熵的概念出发,系统定义了反映地震活动分析有序性大小的信息熵,并通过分析新疆乌恰、西克尔、乌什及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的地震资料,探讨信息熵的动态变化与强震发生时间的关系及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建立滁州市地震小区划 GIS 基础数据库,开发了基于 GIS 平台的滁州市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数据展示,并统一管理。系统采用 Super-Map Objects 6R 组件式开发,包括滁城概况、地震小区划成果、震害预测成果、震灾防御对策和系统管理5大模块,实现系统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 GIS 功能对空间数据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冀东油田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在2006年南堡凹陷大连片地震处理的基础上开展微构造、薄互层、精细油藏描述等问题研究的目标攻关处理.依托高分辨率、高保真和高信噪比的新数据体,开展南堡奥陶系潜山的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研究,结合多种技术进行井震标定分析,确定各地质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工区内测井信息的参考下进行横向追踪,落实主力含油层段构造.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相干技术、蚂蚁体追踪技术和地震相分类技术等对南堡奥陶系潜山储层进行预测,评价出可以优先施钻的6个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