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0年1月21~24日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云图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T213、T639等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包括散度场分析、垂直速度分析等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强降雨在动力、热力、水汽等方面特征,找出有利于大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气图、T-LNP图、垂直速度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1年4月17日的一次广东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与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主要讨论基层旗县台站利用Micaps预报平台所提供的T2 13、HLAFS格点、GMS - 5静止卫星红外、水汽云图等常规资料 ,对基层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的天气条件进行诊断分析 ,根据人工影响天气预报流程 ,探讨了大气层结稳定度、动力、热力、云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1日吉林省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地面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NCEP/NCAR每6h再分析资料等,通过分析2010年6月1-2日两广交界地区的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系统演变特征,对此次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本地暴雨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为改进和提高本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分析预报能力,积累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低涡暖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特征和闪电定位频数,有利于追踪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2006年"5.27"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UTC资料、NCEP资料、雷达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5月27日广西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由冷锋、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引发的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环流演变、动力学和水汽条件物理因子与暴雨的关系,为今后预测这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勇  王存亮  杨建成  雷薇  郭金强 《干旱气象》2011,29(1):55-61,8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石河子地区和兵团农六师的高密度自动站网资料,对2010年5月2日在准葛尔盆地南缘发生的-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云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水汽条件充沛,0℃层和-20...  相似文献   

9.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云图、水汽图象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江淮气旋发展的云系演变和水汽输送情况,并用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系的结构和降水特点。认为卫星云图和水汽图象能及时反映天气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对飞机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重点应用齐齐哈尔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着重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岭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指出在大尺度环流条件下,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对中小尺度天气有很好的监测作用,可以充分完善短时临近预报。  相似文献   

12.
“7.17”庐山雷击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爱华  马中元  郭艳 《气象》2004,30(6):35-39
通过对 2 0 0 2年 7月 1 7日雷电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 ,以及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资料的分析 ,指出水汽云图上的强水汽累积区、雷达回波上的回波合并与高层强回波区以及雷达回波速度场上的“零值线”等特征 ,是判断雷电发生和强对流天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北强天气的水汽图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1~1993年共37个时次的NOAA TOVS反演的红外水汽亮度温度图、卫星云图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夏季强天气过程,归纳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水汽图象4种基本类型,为分析和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南湘中地区一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的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TBB资料、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以及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湘中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雷达资料等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支槽和中低层切变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低空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配置,使垂直上升运动得到了发展和加强,低层水汽迅速向上输送,同时引起热量、动量的垂直输送,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静止气象卫星水汽图像的分析和应用(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多次人工增雨试验及探测证明,水汽条件是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基础条件。利用近期开通的GMS-5静止卫星6.7 μm通道提供的水汽图像,并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等,对黑龙江省1995年7月的3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在水汽图像上,3次暴雨对应3种不同的类型。并对其中7月25~27日具有明显水汽输送带的持续性暴雨作了综合分析。该水汽图像给出了这次典型气旋发展阶段暖区水汽输送带的清晰直观图像,得到了水汽输送带的宽度和长度数据,并分析了它的温湿结构,估算了暖锋段降水的降水效率。另外,分析了云物理特征及  相似文献   

16.
2016年8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出现一次致灾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自动站、卫星、雷达资料及ECMWF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漏报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移的短波槽叠加在暖区上空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是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移动缓慢,西南暖湿水汽输送加强,地面低压稳定少动,是本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2)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为此次暴雨过程的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3)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的演变来确定中小尺度系统的位置、强度和发展趋势,以提前开展强降水等强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工作;(4)ECMWF预报场未报出短波槽东移,T639预报的短波槽位置偏南,预报员过度依赖数值预报产品是导致本次过程暴雨漏报的主要原因。ECMWF预报场偏弱,T639预报场偏离实况较大,间接导致了暴雨的漏报。  相似文献   

17.
T639在青海东部大降水预报中的释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9-31日,青海省东部出现了一次大雨天气过程,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几方面对这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大雨形成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日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台风云娜陆上维持原因浅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许映龙  高拴柱  刘震坤 《气象》2005,31(5):32-36
利用台风年鉴、日本气象厅最佳路径资料、T213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高空观测资料对台风云娜登陆后长时间维持不消之原因进行了天气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中纬度天气系统与云娜相互作用在其北侧低层建立偏东风急流和力管场,并且它始终处在高层强辐散流场东南侧或南侧的流出气流以及垂直切变小值区中是云娜在陆上维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盛夏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7月15—16日和7月31日-8月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产生这两次暴雨(以下简称第一场和第二场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两次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场暴雨是受副高后部的华北气旋东北上影响;第二场暴雨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