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0,12(1):21-30,T002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堑系北部的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历史上无7级以上强震记录,但该区地处多个Ⅱ级活动地块的接合部位,具有孕育强震的构造条件,对其开展活动构造研究对区内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内研究相对薄弱的阳高-天镇断裂为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构造地貌调查对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阳高-天镇断裂多沿基岩山体与盆地内沉积物之间的接触带展布,在局部断裂几何结构不规则处向盆地内部生长;第四纪以来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但其运动性质沿走向存在差异。NEE和NE向为纯正断性质,而NWW向以正断为主,兼具左旋走滑运动分量;对沿断裂断错的地质体、地貌面进行了位移测量和光释光定年工作,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 12~0. 20mm/a,对应的拉张速率约占山西地堑系北部地壳伸展速率的10%。  相似文献   

3.
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民乐盆地西侧的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是一条走向北北西向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断层地貌特征研究,断裂带显示为一高角度右旋挤压的活动特点。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带的平均滑移速率为:水平位错1.93毫米/年,垂直位错0.82毫米/年。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质地貌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年代测定等方法,对张家口—宣化盆地的四条主要断裂(张家口断裂、万全断裂、洗马林—水泉断裂和洋河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其活动时代、活动速率等参数。研究表明:上述断裂第四纪期间持续活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总体上NW向断裂以高角度的正(或逆)倾滑断层为主,NE或NEE向的断裂以高角度的正断层为主;盆地内活动断裂总体来说活动强烈,多处可见断裂正断运动及左旋走滑运动的地质剖面,早更新世以来单条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大于0.07~0.30mm/a,总垂直活动速率可能达到1.33mm/a。  相似文献   

5.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唐山口段山前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蔚广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端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内的一个半地堑盆地,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为控制该盆地形成的边界断裂。该断裂带位于唐山口段的山前断裂在冲洪积扇体上形成了线性特征显著的断层陡坎。横跨断层陡坎开挖的探槽表明该条山前断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探槽揭示了2条活动断层以及相应的3次古地震事件。在距今约9ka时其中一条断层首次活动,之后在距今约7.3ka时该条断层再次活动并引发了另一条断层的形成与同步活动。最后它们又发生了第三次活动,而最新一次活动的时间由于相应地表沉积的缺失而无法获得。这3次古地震事件的累积垂直位错约为8.1m。估算出整条山前断裂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1.7ka、平均滑动速率约为1.6mm/a。此外还依据经验公式估算出了各次古地震的参考震级。  相似文献   

6.
业成之 《地震地质》1990,12(3):275-281
本文依据现今区域水准测量资料及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阐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现今活动特点是以近南北—北东向的挤压并兼有右旋走滑的水平活动方式为主,在玉门一张掖段并伴有近似反对称的升降运动,最大垂直形变梯度R为0.2毫米/公里·年左右,跨断层基线测量的缩短速率为0.2—0.5毫米/年。在河西走廊内部,受次级构造运动的影响也存在有局部的隆起、拗陷的升降运动及断裂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活动断裂的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的展布和基本特征。根据断层位移测量把活动断裂的现代运动分为四级:第一级为≥10毫米/年,第二级为<10—1毫米/年,第三级为<1—0.1毫米/年,第四级<0.1毫米/年。并根据活动断裂的展布和现代活动程度,把该区分为五个相对活动区和三个相对稳定区。指出了断裂活动的强弱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强震则多发生在第一、二级断裂带上,相反,活动速率较低的断裂,近期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也未发生过强震。本文最后讨论了应力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攀新  任金卫  陈正位  张俊 《地震》2010,30(3):81-89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 m分辨率的ASTER DEM数据, 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 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 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 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 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 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 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 km之间, 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 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 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 向南向东发生滑脱, 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地质的方法,讨论了昌马断裂东段的断层崖特征、断层位移量和沿昌马断裂带的古地震证据,确定了断层崖年龄和断层活动速率,粗略地估算了大震复发周期。研究结果表明自全新世以来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性质由压性变为左旋张扭性;断层崖是断裂左旋张扭性活动的结果。断层的水平位移具有分级特点,断层崖具有两个明显的坡度中断,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2760年和1880年。公元104年前后,沿昌马断裂可能发生过一次7~7(1/2)级地震,大震复发周期为2620年(考虑蠕滑)和1500年(不考虑蠕滑),12760年和1880年以来的断层水平运动速率分别为4.5毫米/年和6.5毫米/年,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值为4.7。  相似文献   

10.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对天山内部构造变形特征的探讨,有利于认识其变形过程和应变分配方式。目前,天山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盆—山结合部位,然而,对于天山内部活动断裂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南天山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断裂—包尔图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包尔图断裂是一条NWW走向的兼具逆冲性质的左旋走滑断裂,全长逾400 km,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断裂控制了小尤路都斯盆地和现代河谷的形成,根据断裂几何展布可初步划分为东西2段,在和硕—和静段,断裂线性笔直,断错了晚第四纪以来的多期地貌面,最大垂直位错量为9.6~10.7 m,最小垂直位移量0.8~0.9 m;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应与断裂东段库米什盆地的左旋滑动速率一致,约0.56 mm/a。断层最新活动断错水系T_1阶地,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利用复测水准、基线资料研究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计算出近20条断裂的垂直运动量及少数断裂的水平运动量。根据断裂活动垂直运动年速率的水平将该区断裂分为两类,第一类1—10毫米,第二类小于1毫米。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讨论了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盆地内部结构和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特点,对盆地边缘断裂的性质,展布方向、活动特点以及边缘断裂对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第二部分是对盆地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作了初步分析,其中包括地震活动和断裂关系、地震活动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及震源机制解的某些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华北西部地区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华北东部平原区地堑系的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示了100°±2°的区域伸展方向。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分析表明,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3~1·9mm/a。其中,末次盛冰以来合理的活动速率估算值为1·2~1·5mm/a,而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活动速率只有(0·6±0·3)mm/a,暗示该裂谷带的断裂活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震的丛集活动,存在间歇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中-下地壳物质的近EW向伸展或流动所导致的上地壳均匀拉张模式可能是该裂谷带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金沙江涛源盆地东缘断裂活动性的调查和探测,在该盆地内发现许多有地震地质意义的构造现象。分析显示:涛源盆地东缘的金沙江河谷断裂是由一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铲式正断层组成,以粘滑为主,距今大约4.5万年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6 mm/a;盆地内的NW—NWW向断层是一组与金沙江河谷断裂共轭活动的正断层,距今2.2~4.4万年发生过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位错事件;程海—宾川断裂中段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宜取7.5级。  相似文献   

15.
藏南宁金抗沙西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金抗沙西麓断裂位于亚东-谷露裂谷系南部.本文利用15 m分辨率的ETM 遥感影像和2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考察,重点研究了该断裂的详细结构和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依据与热隆盆地的关系,该断裂主要分为三段,热隆盆地以北为北段,热隆盆地边界断裂为中段,热隆盆地以南为南段.该断裂在强烈正断的同时兼具有左旋走滑运动,自中更新世以来,主要有三期活动,活动开始时间分别为384 ka1、08 ka和34 ka,累积水平活动速率分别为4.8 mm/a5、.5 mm/a和6.4 mm/a.断裂自中更新中期以来的垂直断错速率为1 mm/a.  相似文献   

16.
涉县断裂为太行山隆起区内涉县盆地的控盆构造,走向由NE转为近EW向,倾向NW/N,中部在井店东被EW向断裂错断,是控制涉县盆地的一组断裂。本文采用地质地貌调查、河流阶地分析和地质测年等方法,研究了涉县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发现,涉县断裂带由多组断裂构成,带宽约200m,在清漳河两侧表现为山前的陡崖地貌、基岩破碎变形带,具有正断兼走滑特征,在基岩变形带上部发育走向NNE向和NWW向次级滑动面,次级滑动面错断第四系黄土,最新活动到晚更新世;断裂在盆地区通过,地表形成低缓陡坎,断裂错断Q2-3地层,表现为上陡下缓的正断层。通过对涉县断裂两侧清漳河河流阶地、夷平面和地层年龄综合分析,估算涉县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6~0.08mm/a,中更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2~0.34mm/a,垂直差异活动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期间。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5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南部地区的沉降速度大于北部。地堑系内这种垂直形变场的态势,说明本区构造的垂直差异活动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Auto-level仪器对这一条断裂晚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断错地貌面的位错量进行了测量,对这些地貌面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得到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3~0.75mm/a。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依据成都区内的跨断层测量资料,计算了有关断裂带上各断层的垂直活动年速率并分析了断层活动的性质。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的垂直活动年速率一般每年在0.1毫米以内,龙泉山两侧断层活动显示龙泉山每年约以0.1毫米速率抬升,蒲江断裂的北西盘近年以每年0.31毫米的速率相对南东盘抬升。各断层活动都具有压性。根据几条水准路线重复测量结果,计算了各处的地壳垂直形变率,大部地区相对都江堰市为沉降区,除绵阳、安县一带年沉降速率为3毫米外,一般沉降速率都较小,成都市区沉降年速率仅为0.3毫米,只有汶川附近为上升区。  相似文献   

20.
正松原地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辽断陷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带和东南隆起带上。松辽盆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盆地基底由元古代及早古生代中深变质岩系、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和火山岩组成。盆地基底构造和新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新生代时期盆地内部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断裂有北西向第二松花江断裂、北东向松原—肇东断裂和北西向查干花—道字井断裂。其中前两条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后者活动性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