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肝脏的CT灌注成像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功能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作为主要功能成像的一种,能准确、相对简洁的定量评估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具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对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28例确诊肝脏肿瘤患者行动态首次通过法CT灌注成像检查,所得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5 mm),测量二组图像腹主动脉CT值、噪声及肝脏肿瘤灌注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40% ASi R与FBP和重建算法比较: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58.33±9.19)和(58.78±9.3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40% ASi R组图像噪声(10.9±1.49)明显低于FBP组(13.2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PS、MTT、BV和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ASi R组图像质量评分(4.25±0.42)高于FBP组(3.7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1)。结论:基于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中,40% ASi R算法的图像噪声有效降低,质量显著改善。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与FBP重建算法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 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 s.使用Perfusion 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6例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者中选出20例分析。胰腺癌组10例,正常胰腺组5例(志愿者),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5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CT电影模式(0.5·s^-1),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3.0mL·s^-1,延迟5s,扫描时间50s。应用GE ADW 4.2工作站Perfusion3灌注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Qb,Vb,tmt和κps,采用t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20例受检者均获得满意的伪彩灌注图、灌注参数。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Vb、tmt和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的灌注参数Qb、Vb及t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κ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K、及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腺MSCT灌注成像为胰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并且为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胰腺癌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炎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与术后瘢痕CT灌注定量参数的优化测量方法。方法:连续入组因症状或复查怀疑直肠癌局部复发的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病变区CT灌注成像(对比剂70mL,延迟10s,扫描周期1s,扫描时间60s),CT灌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不同方式感兴趣区(ROI)勾画,包括:固定面积ROI(24mm2)、热点(单体素)、热区(24mm2)及肿块整体。分别获得各自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应灌注图。通过工作站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分别获得各定量灌注参数最高5%、10%、20%、40%和60%平均值。相隔两周,对以上参数进行二次测量。CT灌注扫描后一周内对所有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长期随访证实病灶性质。SPSS软件对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复发组6个,瘢痕组5个)。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值差异大,肿块整体测量值最低,最高5%平均值最高。除固定ROI测量MTT、热点测量MTT和PS在复发组和瘢痕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复发组的其余各测量方法的各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除热区测量PS外(P<0.05),其他方法前后两次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以肿块整体测量值及各项直方图最高百分比平均值稳定性最高(r≥0.960,P均<0.05)。结论:相较传统测量方法,利用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最高百分数平均值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灌注定量参数进行测量对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的鉴别更为客观、稳定,其中推荐使用最高5%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在成人型烟雾病(MMD)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证实的MMD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10例对照组的脑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5例患者均发现异常灌注脑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额叶、颞叶CBF、CBV降低、MTT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CBF减低,MTT延迟,而CB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有助于判断成人型MMD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双能量血管成像配合高浓度碘造影剂在眼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行颅脑CTA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分别行双能CT血管造影及螺旋CT减影成像后判断与分析。前者使用拜耳370mg I/m L造影剂,后者使用GE 350mg I/m L造影剂;结果:所有入选者的眼动脉CTA图像均明确显示,眼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充盈良好;经过测定,观察组的颅内段、视神经管段、眶内段等眼动脉直径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直径分别为1.26 mm±0.16 mm、1.21 mm±0.18 mm、1.12 mm±0.14 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8%和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双能CT血管成像在眼动脉疾病判断的应用显示效果佳,能有效判断眼动脉直径状况与斑块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在动脉硬化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 D 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改变造影剂注射速率的方式,进行多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并对图像质量的优劣对比,寻找造影剂速率的最佳注射方案。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的64排螺旋CT,对临床疑诊疾为下腔静脉疾病的患者30例行直接法多排螺旋CT下腔静脉扫描,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造影剂浓度(1:4)、液体量(单侧液体量200 m L)、延迟扫描时间(30 s)及不结扎下肢浅静脉等同一条件下,每组造影剂注射速率分别采用2.5,3.0,3.5,4.0和4.5 m L/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优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秩和检验各组间图像质量不完全相同(χ2=21.254,P<0.001),3.5~4.0 m L/s造影剂注射速率的图像质量主要为良及以上,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为最佳流速范围。两组间行χ2检验,χ2=1.588,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下腔静脉多排螺旋CT直接法成像切实可行,在相同造影剂浓度(1:4)、液体量(单侧液体量200 m L)、延迟扫描时间(30 s)、不结扎下肢浅静脉等条件下,最佳造影剂注射速率3.5~4.0 m L/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平扫、CT血流灌注成像(CT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较影像学价值,找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合理影像检查路径。方法: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CT、CTA、CTP、DWI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12例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27例CTA显示责任血管。DWI与C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3.3%,8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7%,92.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平扫是常规筛选检查,CTP和DWI是发现脑组织缺血改变的敏感方法,CTA适用于确定责任血管。CTP和DWI、CTA检查可根据病人经济条件及临床表现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评价能谱CT成像的功能参数的有效性,探讨结合心功能评估软件在心肌活性检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评估心肌活性提供一种新颖可靠的影像学方法。方法:收集我院40例行心功能检查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高分辨率模式(HD模式)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和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心脏MRI扫描。在GSI能谱图像上找出心肌灌注稀疏区。在高分辨率冠脉CTA图像上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将采集的冠脉CTA图像从0%到95%期相,以5%为间隔重建成20个期相,输入AW 4.4工作站心功能分析软件包,自动计算得到左室心功能牛眼图。分别记录GSI能谱图像上心肌灌注稀疏区和灌注正常区,在心功能牛眼图上对应的各节段的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做分析比较,并将评估结果和MRI评估结果做一致性比较。结果:能谱成像图像上找出27个心肌灌注稀疏区,对应心功能牛眼图共126个节段,能谱CT检测出的心肌灌注稀疏区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能谱CT图像上心肌灌注稀疏区与灌注正常区对应心功能牛眼图上的节段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3.51±1.54与7.57±1.94,P=0.00)和(26%±8.8%与62%±11.3%,P=0.00)。MRI灌注图像上找出的心肌灌注稀疏区域和灌注正常区域以及其在电影图像上对应的区域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的结果与CT定量分析结果完全吻合。结论:能谱CT其冠脉CTA扫描结合能谱CT双能量延迟扫描一次扫描,不但可以通过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和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判断心肌血供情况,提高缺血心肌的检测效率,还可以结合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估心肌功能的情况,且与MRI电影成像和心肌灌注成像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大鼠局灶性脑梗塞的MRI及近红外光谱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鼠实验性脑梗塞模型上,应用MRI灰阶定量以及近红外光谱方法探讨脑梗塞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用尼龙丝插入大鼠一侧颈内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再用T2加权的MRI影像进行灰阶定量测定以及HamamatsuNIRO-500型近红外光谱仪观测脑血氧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缺血30分钟后,用近红外光谱仪已可测出脑缺血侧的氧合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量显著降低,还原型血红蛋白增加;在T2加权的MRI影像灰阶定量研究中,缺血20分钟后缺血区已可见灰阶轻度增强,缺血2小时后,缺血区的T2加权灰阶值较对照区增加5.56%,缺血20小时后,灰阶值较对照侧增加37.8%。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结合MRI的T2加权灰阶定量,有可能对脑梗塞作出较早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CTP)参数的关系,并分析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经头颈部CTA诊断单侧MCA狭窄患者108例,观察CTP成像特点,测量各组患侧、镜像侧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并计算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患侧/镜像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10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灌注异常,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分期呈中等正相关(r=0.557,P=0.000)。②单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组间rCBF值、r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值、r T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rTMax值、rMTT值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8,P=0.003,r=0.765,P=0.000),与rCBF呈负相关相关(r=-0.600,P=0.000),而狭窄程度与rCBV值无明显相关性。③Ⅱa、Ⅱb期患者患侧与镜像侧PS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Ⅱb期患者组间PS相对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单侧MCA狭窄程度越严重,rTMax、rMTT值越大,rCBF越小;在脑梗死前期的II期出现血管表面通透性升高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BAO)所致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BAO所致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MRI平扫及3D-TOF MRA资料。重点分析3D-TOF显示的BAO处的CT平扫征象、MRI T1WI、T2WI及T2FLAIR征象。结果:本组BAO均由MRA明确显示,责任供血区的急性梗死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CT平扫上18例显示BAO处高密度动脉征,6例显示BAO处较大范围钙化征。MRI T1WI显示BAO处高信号血管征20例,T2WI及FLAIR流空现象消失26例。结论:BAO及其所致的急性梗死可由MRA及MRI明确诊断,CT及MRI影像学上基底动脉血管征有较高的显示率,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TP)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选择21例通过TCD检查确诊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无症状组(11例)与症状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CTA (血管成像)与CTP检测。参照组则为16例健康志愿者。将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间、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与参照组的TCD和CTP参数展开对比。结果:TCD表明,相对于参照组,症状组患侧大脑中MCA的血流平均速度更低,无症状组MCA Vm比参照组低,但是数据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无症状组与症状组的PI (MCA搏动指数)比参照组低(P<0.05)。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侧MCA Vm更低,其与颅内侧枝循环存在一定的关联。比较三组CTP参数,发现无症状组的CBF (脑血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症状组患侧CBF减少明显(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方面,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均延长(P<0.05)。而两组的CBV (脑血容量)相对于参照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CD和CTP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对单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灌注状况展开全面且综合评定,进而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CTA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CTA检查。结果:10例患者CT平扫发现脑实质密度异常,6例表现为脑梗塞、呈多发、对称性,4例表现为脑出血,其中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基底节出血,2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以额、颞叶为主。CTA均能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呈多支动脉受累,可见颅底烟雾状血管及侧支代偿血管。结论:CTA图像不仅可以显示脑实质病变如脑出血、脑缺血,而且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及闭塞,可作为筛查烟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