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珠江口海区1990年、2000年、2006年三期TM、SPOT影像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选取珠江口伶仃洋岛群为研究区,对各个海岛自然旅游的数量、空间结构演变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岛总体呈现出快速向海推进的趋势,整体面积增加,红树林景观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自然水域呈先增长后减少的态势,而普通林地景观恰好相反,先略微减少再增加。导致伶仃洋岛群自然旅游资源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海岛开发政策、经济利益、旅游人口数量、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海岛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海域中的地理支点,学界对海岛经济的关注度也逐步增强。本文从梳理研究国内外海岛经济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和研究了海岛经济的特征和内涵,对海岛经济作出尝试性定义。基于《海岛统计报表制度》等渠道收集的我国12个海岛县(市、区)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和总结了我国主要海岛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时期规律和地域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12个主要海岛地区GDP明显增长,增长率大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2014年,普陀区GDP最高,南澳县最低,长岛县人均GDP最高,南澳县最低;2014-2016年,主要海岛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征,总体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基于统计结果,初步总结了海岛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海岛经济今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最后,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海岸带湿地景观演变过程和演变原因,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3个时期多光谱遥感影像和1个时期江苏省盐城市植被分布图为数据基础,结合现场调查数据,进行了研究区海岸带湿地景观演变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盐城海岸带湿地在近30a(1980-2008年)间,自然湿地(河口水域、盐蒿滩、芦苇沼泽、互花米草滩)的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人工湿地(养殖水域、盐田)、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则呈不断增长趋势,湿地景观演替方向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占主导,自然湿地之间的相互演替速度较缓慢,大面积自然湿地已消失且单个湿地景观斑块面积变小、形状趋于简单化,景观破碎化逐年加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人口增长、经济利益驱使等,使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力度不断增强,湿地围垦成为盐城海岸带湿地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晓敏  马毅  张杰  吕喜玺 《海洋通报》2020,39(6):717-729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有效监测海岛动态变化的主要手段。本文以西沙群岛社区驻地海岛、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和自然保护区所在海岛为研究对象,利用 2005 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各类海岛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社区驻地海岛变化普遍较大,特别是永兴岛、赵述岛、筐仔沙洲和银屿,主要都是由于吹沙填岛和岛上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造成的,变化主要发生在 2012 年三沙市成立之后;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和自然保护区所在海岛相对较稳定,岛上地形、地貌及植被等基本保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的端头,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海滩岩对海岛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海滩岩发育好的海岛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而没有海滩岩发育或海滩岩被破坏的海岛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围绕海洋经济应运而生的海岛现代服务业在浙江省舟山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成为我国唯一以群岛设置的地级市--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7年3月,中共舟山市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服务富市"的发展战略.文章针对舟山市的经济社会实际,深入研究探讨海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评价海岛的生态状况是海岛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基础。文章选取77个海岛为研究对象,根据海岛生态指数评价方法,对2019年各海岛生态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海岛以生态状况优良海岛为主,乡镇级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显著好于村级有居民海岛,渤黄海区和东海区海岛生态指数分布相似,优良海岛比例高于南海区海岛。植被覆盖率、自然岸线保有率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海岛2019年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重视和加强村级有居民海岛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力度,合理利用海岛资源,优化保护与开发空间布局,尽可能地保留自然岸线,提高海岛污水处理能力,将有助于改善海岛生态状况,推动实现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有效解决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根据盐城滨海湿地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定量化分析景观中斑块的面积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性分析驱动因子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近25年来,盐城滨海自然湿地面积持续下降,人工景观面积总体增长,大面积的自然湿地向人工景观转变;2)自然湿地斑块破碎化明显,形状趋于不规则,分布稀疏,整体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复杂;3)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因素对自然湿地退化贡献率Wald最显著,人口数量增长及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是导致自然湿地持续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气温升高与降水量减少也导致了自然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滦河口障壁岛的演变特征、为海岛保护与适度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以唐山市龙岛为例,基于RS及GIS技术,分析了近44年来障壁岛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海岛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显示,近44年来海岛面积和长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的趋势,海岛质心位置向西南偏西方向迁移,海岛外海一侧岸线不断后退,平均后退速率达7.37 m/a,其中1978—1984年、1996—2003年、2008—2013年及2018—2019年海岛侵蚀后退明显。研究认为,由于滦河口的自然迁移,河流输沙减少,受沿岸输沙特征影响,海岛主体部分侵蚀而两端沙嘴处堆积,海岛自然状态下已出现5~6 m/a的侵蚀。航道整治挖岛及景区建设挖岛导致近年来海岸典型断面平均后退速率达到研究期内最大值14.27 m/a,海岛长度也出现明显减少,是影响海岛演变的首要因素。滦河流域大型水库的修建使滦河输沙急剧减少,海岛岸线侵蚀加剧、海岛面积明显减少,是研究时段内影响海岛演变的次要原因。风暴潮是影响海岛演变的主要的突发性因素,尤其是2018年内短期内密集过境的台风,造成海岛岸线典型断面平均后退达10.25 m。当前,海岛的保护与适度利用要遵循海岛演变特征,严格禁止不必要的挖岛采砂,并采取海滩修复、构筑透水潜堤等工程措施对重点功能区海岸线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们预言:八十年代是一个经济增长缓慢、充满艰难和激烈动荡的年代,能源问题将成为八十年代的最大问题.据联合国推算,1980年世界人口约为43亿,到2,000年将增加到62.5亿,而地球上能养育如此庞大人口的土地确实有限.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指出,世界人口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率继续增加,到公元2,000年,世界便会出现资源和粮食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世界大城市百分之六十距离海洋不超过五十公里,世界人口约有三分之二居住在距海岸八十公里以内的地区.因此,人类为了更好地解决食物、能源、建厂和居住问题,不得不对海洋的研究和开发给予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厄尔尼诺现象对广西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对世界渔业有重要影响的气候事件,它的形成,使得海洋气候、水温、海流等因子也相应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对1980-2009年的Nino3.4区的海表温度(SST)和广西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进行了线性回归并经F检验分析,得出了它们在α=0.05的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的结论(F>Fα=0.05),且随着厄尔尼诺强度的增强、持续时间的增长,广西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也随之增大。因此,可将Nino3.4区的海表温度作为预测广西海洋捕捞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郑奕  刘观园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11):92-97,103
文章基于1995—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长三角地区部分地级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面板数据,利用"反事实"分析方法,探究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对舟山经济增长的效果及是否达到经济发展先导区的预期,量化研究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舟山群岛新区设立表现明显的正效应,使得舟山经济增长有明显提升,且长期作用逐渐显著,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已呈现出经济发展先导区特征。同时,验证了海岛经济新区政策的有效性,可以发现政策性因素对目前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看,选择更多的沿海地区实施新区、特区政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国家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战略也是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汪海峰  李加林  田鹏  焦会莹  王中义 《海洋通报》2020,39(5):521-529,626
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对其研究有助于统筹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以2006—2016 年舟山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究舟山市自然资本利用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自然资本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 (1) 研究期内,舟山市自然资本需求大于供给。人均生态足迹上升1.295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 0.233 hm2·人-1,表明舟山市自然资本需求不断上升,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各县区自然资本供需存在差异,定海的自然资本供应大于需求,普陀、岱山与嵊泗均表现为自然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2)舟山市对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呈缓慢增加趋势,而自然资本流量占用呈波动下降趋势,自然资本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各县区的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呈增加趋势,嵊泗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年下降,普陀与岱山呈倒 U 形增长,而定海则呈波动下降趋势。 (3) 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常住人口数、废水排放量是舟山市自然资本演变的主导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独作用。其中,常住人口疑工业废气产生量和常住人口疑废水排放总量的交互作用对自然资本演变的影响最大。今后舟山市应增强单位土地的生态承载力,提高自然资本的供给能力,并通过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推动技术创新,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降低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洋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巨大调节作用,是当今世界克服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危机,并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自1980年以来,江苏省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岸带、海涂资源调查和海岛资源调查,对全省海洋自然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有了较为确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海岛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特点和处置方式;针对海岛面临的问题,重点讨论了海岛固体废弃物处置的建议以及对我国海岛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海岛固体废弃物人均产量一般高于大陆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为解决海岛土地资源不足、运输成本高、总量逐渐增多、技术不足等问题,建议海岛固废源头减量、优化处理工艺。同时,总结出3种海岛固废处置方式,一是将固废打包运输至大陆处理,适合于距离大陆较近、人口数量少的小海岛;二是清洁堆肥和无害化焚烧处理技术,适用于种植业和旅游业发展兼重的海岛;三是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固废中废品回收再利用,有机组分通过生物降解制备燃料,最大化利用固废的资源特性,弥补海岛能源匮乏不足,是海岛固废最为理想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历次海岛普查成果数据为切入点,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自然因素影响、社会因素影响两大主线阐述了海岛数量动态变化形式,根据当前辽宁省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以方法解读、实例剖析方式分析了海岛数量的动态变化成因,提出未来海岛数量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加强维护海岛自然资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是我国当前研究的两大课题。以海洋资源利用为视角,运用协整理论分析2005-2015年间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整关系,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是渔业产值和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海洋经济增长率每提升1%,相应的渔业产值增加1.23%,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提高约0.24%;利用ECM误差修正模型,预测了辽宁省2016-2020年间海洋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时的渔业、船舶制造以及滨海旅游总产值,逆向推演了基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适宜速度。  相似文献   

17.
洞头五岛相连工程连接的5个海岛的变化是洞头区发展的缩影,2002—2017年洞头五岛形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章收集了2002年、2010年和2017年3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结合2010年、2014年两期0.5m分辨率DOM和2017年实地调查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提取3个时相海岛岸线,并分析了其15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2—2017年海岛不断外扩,五岛面积增加约1 290.8hm~2;岸线日趋平直,平均曲折度由2.7变化为2.2,长度减少约12 692m;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此消彼长,自然岸线保有率由90.3%降低到54.2%,新增人工岸线长约41 927m,类型以道路和海堤为主;2002—2010年海岛形态及岸线人工化速率较2010—2017年快;岸线外推区内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填筑形成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建筑物、交通用地、人工绿化用地和水系等城市设施。  相似文献   

18.
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驱动力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辽河口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开发等人类干扰是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为优化配置海岛资源,促进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参考相关研究,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为基点,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综述;以辽宁海岛为侧重点,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海岛典型案例,提出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成因及表现,建立其影响机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背景下,海岛生态系统响应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人类对海岛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敏感反应与自恢复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敏感的、难恢复的,具备长期性、差异性和可调控性特征,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扰动与人为干扰作用下,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也不同,其驱动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海岛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选取21个代表性指标评价该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对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安全指数为0.679,达到生态安全Ⅱ级“较安全”等级。2010—2017年,压力指数从0.038升至0.162;由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状态指数在2012—2016年呈现下滑趋势,从0.194降至0.074;响应指数明显上升,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0.496,而在2017年又下降至0.352。状态指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海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大万山海岛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各子系统协调度失稳下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