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特种玉米品种特性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玉米本身的特性和用途的不同,将玉米分为高油型玉米、高淀粉型玉米、高赖氨酸型玉米和甜玉米四大类型.根据每种玉米品种对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特征等的不同需求,以通辽地区作为内蒙古东部西辽河流域玉米主产区的示范区,提出了特种玉米的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进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内蒙古通辽地区大部分农区适宜种植特种玉米,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上均位于通辽南部和中部农业区.  相似文献   

2.
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兴安盟玉米生产中气候资源利用不合理现状,在建立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和精细化气候资源(80m×80m)推算模型基础上,区分不同耕地类型和有无灌溉条件分类建立了玉米品种布局精细化气候指标,并开发了操作简单的服务系统.结果能够提供任意地区玉米品种优选方案和任意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地区,为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增产增收提供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试从气候条件角度探讨新丰县发展板栗种植的资源优势。1 发展板栗栽培的气候条件  板栗是温带、亚热带落叶果树,对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但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期,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11 温 度气温是板栗栽培的?..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为加速玉米优质、高产、稳产,探索玉米在营口地区的最佳种植方式,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进行了本项试验。本文着重分析了玉米优化栽培田间气候特征,为大面积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供试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气候区谷子气候产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关键气象因素是≥10℃积温、8~9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以及海拔高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据此划分5个谷子气候生态种植区。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浙江省杨梅栽培气候生态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志凤  姚益平  樊高峰 《浙江气象》2004,25(3):21-23,42
根据杨梅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了杨梅栽培的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借助浙江省1:25万地形数据,应用GIS技术对浙江杨梅栽培区进行气候区划.按种植杨梅的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不适宜区,为浙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杨梅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洛阳地区1981-2014年夏玉米产量资料、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观测资料、农田0-50 cm土壤墒情资料,结合夏玉米生物学特性,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模型),计算了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气候生产潜力与夏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以旬为尺度的夏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历史回代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气候生产潜力与夏玉米单产增减率呈显著正相关,气候生产潜力可以客观地反映夏玉米单产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构建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1981-2010年单产历史回代检验的准确率为88.3%~90.7%,单产丰歉趋势回代检验准确率为65.5%~75.9%;对2011-2014年模型准确性试报检验,单产预报准确率为82.7%~87.5%,趋势预报准确率为50.0%~100.0%。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小麦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邓振镛  尹东 《气象科技》2000,28(1):36-40
在分析小麦生态气候和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将甘肃小麦划分为7个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17个种植带,并提出小麦生产中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蚕豆气候生态条件及适生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蚕豆栽培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蚕豆气候产量模式,采用气候变量进行EOF分解分析,确定蚕豆种植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划指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划分出蚕豆5类适生种植气候生态区,并提出甘肃蚕豆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朱国庆 《干旱气象》2002,20(1):24-26
甘肃中部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及甘南等五地 (州市 )。该区为冬、春小麦混种区 ,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在定西地区东南部、甘南的舟曲、迭部及临夏东乡县东南 ,种植面积不足1 0万hm2 。该区地形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大部分为旱作农业 ,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 ,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了解和掌握冬小麦的生理特征和生态条件 ,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冬小麦生产要求 ,提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 ,为冬小麦布局、气候资源合理利用 ,和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1 冬小麦一般生态气候条件该区为冬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1.
根据渭南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9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夏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生育期资料,利用气候适宜度模型来分析渭南市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温度、日照、降水和气候适宜度特征,以及全生育期各种适宜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渭南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乳熟至成熟期渭南夏玉米易受连阴雨天气影响,日照适宜度最小,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北部温度适宜度最大,南部降水和光照适宜度最大,总体气候适宜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大,南部最适宜种植夏玉米。  相似文献   

12.
荷兰豆是一种既可采食鲜豆荚又可加工成罐头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蔬菜,在深圳、香港等地倍受青睐,反季节栽培,市场零售每0.5公斤鲜豆荚可达10元以上.其主要特点是:生育期短,成熟期早,采摘期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好.反季节种植荷兰豆对丰富蔬菜淡季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开发种植.现根据笔者实践,就其气候生态适应性和栽培要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秋粮作物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玉米、马铃薯、糜谷等秋粮作物生态气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将甘肃省玉米划分为5 个、马铃薯4 个和糜谷4 个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并对这 4 种作物提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寿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0万亩增至1989年的64万亩,单产由1959年的51公斤增至1989年的420公斤,1989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6.5%。为保证玉米能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取得稳产高产,本文对其种植方式进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川北部份地区油橄榄生态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农业气象学和小气候原理,分析了油橄榄发展中存在的气候生态适应性问题,从油橄榄种植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同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黑龙江省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1983~200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基础上,逐渐向北和东部扩展.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和近20 a来全球变暖、黑龙江省地区气温显著增加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温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陕南优质烤烟气候条件及区域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陕南地区实地考查观测的气象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数字计算得出不同高度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和优质烤烟化学成分,生态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优质烤烟的气侯条件。经分析研究得出烤烟生态适宜的气候指标。确定气候分区原则,对陕南17个县(市),逐县进行了区域划分,详细的区划资料为种植和发展优势烤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气候生产力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杂交水稻种植区18省165站30年逐旬光温整编资料,模拟并分析了早、中、晚稻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气象原因;利用模糊聚类分析,进一步对我国水稻种植区域作了气候生态类型区划,结果早季稻划分为七个类型区,中季稻和晚季稻可划分为六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9.
水稻气候生产力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水稻气候生产力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杂交水稻种植区18省165站30年逐旬光温整编资料,模拟并分析了早、中、晚稻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气象原因;利用模糊聚类分析,进一步对我国水稻种植区域作了气候生态类型区划,结果早季稻划分为七个类型区,中季稻和晚季稻可划分为六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20.
气候是家畜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各种家畜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生态环境中,便产生了对这种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家畜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可为家畜的引种、驯化与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一、畜种形成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气候类型 (一)畜种形成的生态气候条件新疆有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了大量的家畜良种.与全国相比,新疆家畜不仅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