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表沉降监测是地理国(省)情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运用基于SAR影像的时序分析数据处理方法,获取地表沉降范围、沉降量和年沉降变化速率等监测成果,较好地解决了煤矿分布区大面积小量级沉降与采空区大尺度塌陷交错的复杂沉降监测难题。  相似文献   

2.
地表形变是矿业城市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和表现形式。本文以典型矿业城市焦作市为例,采用SBAS-InSAR方法,构建了密集时序地表形变SAR数据集,提取了地表抬升或沉降速率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该典型矿业城市总体沉降趋势为以东北部地表沉降最为明显,最大抬升速率为51.20 mm/a,最大沉降速率为76.46 mm/a,平均沉降速率为1.45 mm/a,且监测到地面沉降分布主要位于煤矿采空区。本文方法为矿业城市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州煤矿资源开采已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陷,为了为矿区安全开采和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ALOS PAL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徐州张双楼煤矿区2011-01-16至2011-03-03期间的地表形变分布图.结果表明,张双楼煤矿在46 d间隔里出现了3处沉降漏斗区域,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到420mm,并且沉降漏斗区域与矿区分布一致,说明DInSAR能够有效地监测矿区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获取数据量少、监测周期长、效率不高;结合LiDAR及RTK技术应用到煤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工作中,进行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对得到的点云数据和生成的DEM进行煤矿区沉降变形分析,并以贵州某煤矿区为例进行了地表沉陷监测试验,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武枝  韩凯 《北京测绘》2014,(2):52-57
为了研究煤矿工业广场非采动沉降的规律,以淮北矿区某煤矿的工业广场为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GM(1,1)等维信息模型,对非采动条件下工业广场及井架基础的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基本掌握了该条件下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工业广场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将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监测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确定煤矿采空区历年地表沉降情况,采用PS-InSAR技术,利用历史存档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不同时期地表变形速率图.结果表明,PS-InSAR技术能够获得采空区地表毫米级变形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煤炭开采技术变得愈发的成熟,但是开采过程中依旧需要考虑到矿区滑坡、地表沉降以及地质坍塌等一系列灾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开采过程中对地表岩移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晋煤集团长平煤矿5302首采工作面为例,对岩移观测站的布设、观测方法、岩层变形规律以及各种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煤矿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以徐州北部重要煤矿产地沛县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时序分析技术(PS-In SAR)对2007~2011年间的18景ALOS PALSAR影像进行时序分析,反演了该地区这4 a间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形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区域存在两处较大矿区形变,分别为沛城煤矿和孔庄煤矿,其沉降中心区沉降速率分别达到-38 mm/y和-18 mm/y,且与实际矿区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2)受孔庄煤矿开采的影响,沛县北部的省道321以及县内道路沉降也较为明显,沉降速率为-8 mm/y;(3)其他形变区域中心形变速率为-6^-16 mm/y。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沉降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钱营孜煤矿为例,建立了沉降监测系统,采用水准测量对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能反映监测动态变化的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得到:地表沉降与水位变化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井架基础最大沉降量138mm,最大沉降差为3mm,并对监测点下一期的沉降值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对于工业广场沉降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旭  孟磊  朱亚洲  谢雷 《北京测绘》2015,(3):75-78,89
主要从需求分析、设计原则、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设计、开发环境、系统技术路线等方面论述了基于GNSS/Mobile GIS煤矿开采沉陷监测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的设计。该设计为实现矿区地表监测信息采集内外业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为其他行业的点位数据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