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2016,(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桥梁工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道路桥梁工程任务量大、施工难度系数较高,管理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工程进行科学、高效的监管,通过合理配置工程资源、控制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本文旨在对我国现阶段道路桥梁施工过程的综合分析,列举出当前道路桥梁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PERT法评估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进度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梁工程建设中面临着大而多的风险,尤其是跨海湾特大桥的建设更为突出,因此特大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领域的关注。针对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各种风险的影响导致施工工序持续时间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采用逻辑关系确定、活动持续时间不确定的网络计划PERT法来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估。该方法主要是假定工序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具有β分布的特性,通过计算其数学期望值使之转化为确定网络计划来求得其工期风险,并考虑线路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工程中一特大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PERT法在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进度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希望能对该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仪器设备、测量装置及20余年的数据处理过程和体会,利用桥粱基础勘察、隧道工程勘察两个应用实例,论述了新老高密度电阻率观测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结论是针时不同项目的勘查地质任务,要采用不同的测量装置施工,多年来工作成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查中具有仪器轻便、施工便捷、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成果可信等优势,是工程勘查领域一种可行有效的勘查方法,文中也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顾连胜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350-1355
为提高受灾地区重建安全性,提出基于ARIO模型的震后重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法。在将建筑设计影响因素划分为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的基础上,将ARIO模型引入震后重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利用其分析施工过程中各产业技术与该地区经济的联系,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实现震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设计并构建施工初期数据采集系统、施工前安全管理系统、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系统,将ARIO与VR结合,使各系统运行时施工人员能够在虚拟漫游中以第一视角完成虚拟施工,掌握整个工期、流程、所用设备等有关信息,并由辅助专家作出相应指导,实现震后重建施工现场安全系统化管理。提出施工安全辅助建议,以完善灾后重建安全管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运行后安全系数大于当前方法,其科学性和鲁棒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引言建设开放性、多功能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的目的 ,是为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通道和平台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传递。因此 ,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 ,必须采用标准的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环境 ,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和手段 ,并提供信息浏览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Internet的快速普及 ,基于 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设地震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成熟的 Internet技术 ,建立网络上的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服务器 ,实现地震信息的发…  相似文献   

6.
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7.
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8.
张文静  李莹  惠杨  国艳 《防灾减灾学报》2021,37(4):52-56,68
辽宁省地震应急值守和灾情收集系统能够解决"值班信息上报速度慢"、"人工上报信息错误率高"、"震区灾情收集效率低"等值班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该系统是根据服务对象及业务流程等需求建立的"一体化应急综合值守自动响应体系",它将地震应急值守和灾情收集系统的值班值守工作纳入地震体系和政务系统建设当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值班值守管理、信息报送平台和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同时提升了值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地震突发事件等重要信息的快速收集、编报、传递及处理,极大提高了地震应急综合处置能力、震区灾情收集能力和地震应急值守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GIS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适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主要介绍了GIS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利用GIS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对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了从输入、编辑、处理、分析到输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为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尽快做出决策提供了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中GIS信息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制全国性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大量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需要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与统计分析。GIS信息技术适用于存储、管理、分析与表述各种带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文中介绍了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中“GIS信息系统设计专题”的成果。该专题所设计的系统,可充分利用GIS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对编制地震区划图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从输入、编辑、处理、分析、图形绘制到输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IS系统的数据库分为3个子系统1)地震环境及潜在震源区子系统;2)地震动基础资料及衰减关系子系统;3)地震动参数概率计算结果子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李君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152-157
针对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应当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布地震烈度分布信息的需求,本文立足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国际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经验,设计并实现辽宁省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系统,实现了地震烈度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发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Android平台,采用PHP语言开发天津流动测震台网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流动设备、人员、台站、库存信息的管理,通过手持终端程序完成流动台架设所需的台站定位、方位确定、台站信息上传等工作。利用该系统解决了流动观测设备管理不规范、流动台站信息传输不及时等问题,切实提高了流动测震台网的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地震观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子项目——"04昆深工程"为例,介绍了人工地震探测工程的主要实施技术、在城市和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人工爆破工作的困难、施工及管理的复杂性等;对组织协调在项目中的成功运用进行了分析;从测线及炮点选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严格贯彻实施操作规程、做好安全控制等方面对工程实施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对项目实施管理全过程从组织协调的细化分层及项目团队的有效沟通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是我国未来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但其技术框架目前尚为空白。本文剖析了既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的缺欠,借鉴国际COSO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学风险治理的理念,提出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基本内涵和要点,建立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理论框架方面存在着要素不全、逻辑欠缺、隶属关系不清、用词混淆以及释义不详等不足;国际商业COSO风险管理框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本文和其它领域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建立的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以目标战略、性态分析和监测修订作为3个主控要素,由包括27个要素的3层架构组成,符合现代管理科学思维和逻辑,考虑因素齐全,隶属关系清晰,具有工程可操作性,并具备国际通用性特点。以性态分析作为风险的识别、评估、组合和响应的统一描述,与地震工程性态设计理念一致,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逻辑混乱和要素隶属关系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中工业民用建筑、堤坝、交通运输等土木工程结构破坏严重,除地震作用影响外,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更受施工质量、环境腐蚀、服役期限及其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了解结构的当前性态,特别是及时发现危及结构安全的损伤,对避免工程结构的灾难性破坏及灾后结构修缮、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震站网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是基于微服务框架,应用数据库、通信、并行计算等传统信息技术,结合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处理方案,应用Spring Cloud框架搭建,进行Docker容器封装,以标准RESTful API作为服务接口的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各应用服务模块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及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最终实现对地震台站运行的实时监测、高效运维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众多,信息共享难度大,为实现地震现场信息的统一管理,基于微信小程序设计研发了地震现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震后组织体系的分析、归纳,梳理地震现场工作需求,实现了信息上报、信息查询、任务管理、通知公告等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地震现场各类信息,拓展了信息汇聚通道,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该系统在山东省地震局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日常信息和地震应急信息发布不及时、发布工作量大的问题,本系统通过EQIM系统和地震日报数据库获取数据,经过数据的解析和重组生成地震速报、地震快报和地震日报等信息,利用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信息推送接口,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多平台快速发布,已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地震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展示了系统应用情况及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和管理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离散的地震科学数据资源,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 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实现数据采集、 加工、 保存的标准化、 规范化。 文中分析地震科学数据资源的现状, 介绍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概况、 技术思路、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20.
一种数字三分量地震微测井仪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怀良  庹先国  刘勇  沈统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1):4241-4252
针对当前地震微测井仪器在施工和数据采集方面的难题,从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及仪器功能性方面提出了几种改进方法.主要利用MEMS加速度传感器结合多路并行处理采集方法设计了数字检波器,并集成姿态检测技术直接实现水平分量数据的校正功能,保证系统采集的质量;提出了Ethernet-RS485分布式总线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各级联探管的随机组合,同时采用电动方式控制探管操作,提高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文中详细分析了利用姿态检测技术实现水平分量数据校正的方法,解决了级联探管随机组合控制和震源激发方位的判定问题.仪器单节探管支持三分量并行采集,有效分辨率达18位,参数可远程配置,同时具备快速显示探管姿态的功能,且支持远程控制,非常适于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勘探,整个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操作且仅需四芯电缆互连,从而缩小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降低施工布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