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鸿明 《华南地震》2001,21(1):83-86
指出目前地震系统中一些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存在的体制不清,性质模糊,资本不足,运营资产不良和效益较差等问题,提出明确产权关系,引入股份制,充实资本金,加速资金周转,加强资产管理,扶强汰劣等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Open Stack的开源标准体系,结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的云基础设施现状,设计两级云管理架构,以异构云管理平台作为综合管理平台,纳管区域云管理平台,以统一门户的方式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容器化部署异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的统一监控和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桥梁工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道路桥梁工程任务量大、施工难度系数较高,管理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工程进行科学、高效的监管,通过合理配置工程资源、控制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本文旨在对我国现阶段道路桥梁施工过程的综合分析,列举出当前道路桥梁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于欧洲板块观测系统(EPOS)、加强美国和欧盟环境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COOPEUS)、欧洲地震风险评估和减灾基础设施研究网(NERA)和欧洲地震学观测和研究设施(ORFEUS)等项目之间的合作,2013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举行了研讨会,讨论了欧洲地球科学路线图中下一代地球物理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于10月发布了会议成果报告.会议的主要目标是:①概述欧洲和美国EPOS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②讨论欧洲、美国地球科学家和IT专家对基础设施发展、模型和计划;③修改和完善项目间的协调和发展.该报告主要集中在EPOS主题和集成服务:包括地震学、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和相关举措,目标是制定欧洲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5.
随着虚拟服务器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信息中心采用它实现IT基础设施中的服务器系统建设,即在不降低应用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设备的集中建设与管理、统一应用并降低运行成本。本文阐述了行业内基于VMware ESX系统建立的高可用性虚拟化服务器的过程、方法与应用效果,为地震行业区域中心实现高可用性虚拟化服务器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意义和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家层面的基础设施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讨论了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在当前时间的紧迫性.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发展的三个主要任务:基础地球物理探测、基础地球物理检测、基础地球物理数据共享服务.国家层面的地球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遥感定量测量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及其服务功能效益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 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不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而且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是最终将其纳入社会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 本文在传统生态学生态资产单位面积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并利用NOAA/AVHRR和其他辅助数据对模型所需要的参数, 如: 陆地生态系统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f)、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PP)进行了定量测量, 并参考Costanza等人的经济参数, 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进行了全覆盖的定量测量, 并据此绘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 结果表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资产总价值为64441.77亿元人民币; 较之传统的生态学静态计算方法, 遥感测量克服了以点代面的缺点, 测量结果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陆地系统生态资产及其空间分布的现实情况, 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中,基础设施工程损失是通过逐项调查并会同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评定得到的,而基础设施工程包含多个系统,如供电系统、供水系统、通讯系统、交通系统、供气系统和水利工程等,因此,在一次地震中,要准确地估计基础设施工程结构的损失比建筑物损失的估计要更为复杂.为了快速地评估基础设施工程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通过收集1993年到2005年震例中的基础设施工程损失,以建筑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为基础,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基础设施工程直接经济损失值,为灾区整个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和灾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6)
笔者针对农村火灾多发、群众消防意识淡薄等特点,结合辖区实际和工作实践,从做好火灾防范,抓好农村消防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创新新型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普及村民消防安全知识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解决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消防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戴君武  王艳茹 《地震研究》2012,35(1):145-150,158
以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为基础,利用统计拟合方法提出了基于损失的基础设施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快速评估方法,并以地震案例验算快速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计算简单,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恢复重建以及投资的建议,有助于地震灾区快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3级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仅150余人受伤,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中断。此次强震并未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本体破坏,但出现非结构构件破坏较为普遍以及基础设施功能中断的情况。介绍了各机构的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工作,总结了工程结构破坏和功能影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对此次地震的灾害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认为随着各地区抗震能力的提高,非结构构件破坏、地震灾害链、基础设施功能中断与恢复、抗震韧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海量的、多样化的工程信息,管理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工程信息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实现对工程全生命期的有效管理。从土木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对信息管理的需求出发,基于施工技术及生命线工程的防灾理论,应用GIS平台软件,分别针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期和基础设施管网工程运营期的不同特点,开发了工程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并应用于实践。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鉴于施工条件的非宜控性,引入了GPS进行航道内船位监控,实现施工环境的安全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及运行表现,实现了几种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证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传统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确保下属实验室的管理过程、程序和实践能够更好满足联邦政府的需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启动了下属实验室能力评估和审查计划。USGS设立了特设委员会,全面系统审查USGS下属各个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这些实验室囊括了能源、矿产、自然灾害、地表和地下水、生态系统和环境卫生等各方面。审查将主要集中在为USGS用户及外部客户服务的生产实验室,其次将审查支撑研究和方法开发的实验室。具体计划分为2017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9)
<正>为促进新形势下小微型客车租赁的健康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小微型客车租赁的融合发展、更好满足民众多层次出行需求,交通部、住建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共包括5部分13条内容,在夯实管理基础、鼓励分时租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要求完善基础设施规划  相似文献   

15.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重要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据最新统计资料,全国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苏南太湖流域由于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迅速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内出现了5000km^2的地区地面沉降,有些地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m。地面沉降已经影响到区域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快区域供水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5·12"汶川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大面积损毁,严重制约了灾后营救的速度和效率。尤其是能源设施,直接制约了灾后其他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本文从能源系统规划的一般角度出发,结合村镇特点,考虑防震减灾布局的要求,包括:区域共享、网络布局以及利用村镇特有设施建设等,建立了村镇能源系统防震减灾布局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村镇能源供应系统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赵小倩 《高原地震》2003,15(4):69-71
近年来,地震系统后勤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调整内部结构、理顺各种关系,不断探索保障和服务于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改革新途径。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合理分工,使后勤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明确,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中心,以职能、任务为基础,以资产管理和服务保障为重点,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宏观管理和有效调控,整合后勤服务资源,推动经营性资源联合,发挥规模效益。地震后勤工作要走好“管理、服务、经营”这盘棋,就要充分利用迅速崛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我们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规范管理取代各行其是,以科学管理取代主观臆断,以现代化的智能管理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从而要求后勤管理工作尽快改变依靠手工操作忙于事务性管理的落后面貌,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地震科学进展》2022,52(4):190-192
Q: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什么? A: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 "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 全链条设计、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实验场工程选定在川滇地区,沿活动地块边界,按 "一带五区" 布局,建设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  相似文献   

19.
袁立明 《地球》2013,(11):60-62
农村“空心化”是指包含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或“异化”的现象,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表面特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如今这些空心村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黄海丹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248-1255
上海市浦东新区于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进行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3年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保障因此变得极其重要。本文扼要阐述浦东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体系,分析2009—2018年近10年间监管的建筑工程组成及抗震设防状况,归纳抗震设防管理与风险防控措施及其实践,主要包括加强抗震设防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编制区域性抗震防灾规划、组织抗震技术专题系列培训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同时还指出目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途径。文中介绍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抗震设防管理与风险防控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