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来自26个单位的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代表62人,青年地震工作者26人。大会收到论文摘要117篇,按研究内容可分为7个方面:①6篇综述性论文;②54篇关于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特征比较,其中东部地区29篇,西部地区18篇,其它7篇;③有关活动断裂分段问题的19篇;④关于工程建设中的活动断裂研究11篇;⑤有关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的10篇;⑥隐伏活动断裂研究的15篇;⑦关于  相似文献   

2.
第九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于1988年8月2日到9日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约600人左右,向大会提交了1300多篇论文。这次大会的主要学术专题是:1.地震灾害;2.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害性;3.地面运动与局部效应;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主持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讨论会”于1985年9月3—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模糊数学用于地震研究方面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民主德国和新西兰等国的52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交流了大约70篇论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了52篇,宣读的论文包括以下五个专题:1.综述报告;2.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模糊数学在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4.应用模糊数学;5.相关研究。本文除对这次讨论会概况和各专题分别扼要介绍外,并述及在讨论会的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会议程序委员会包括三项建议的倡议书。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前编印了会议的部分论文的论文集,现正在编辑续集,不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1987年9月11日至14日在甘肃武都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全国地震、地质、煤炭等部门及高等院校的8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交113篇论文,其中74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从野外工作,室内实验与理论研究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各种构造活动的物理机制。会议突出反映了我国构造物理学的新进展:1.综合分析构造活动的各种信息,如断裂及变形几何学、地表形变、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括介绍了将由我国主持于1985年9月3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宗旨是为从事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以及模糊数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以交流模糊数学在地震预报、地震工程、震害估计和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应用模糊数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其在地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除东道国中国的代表外,将有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民主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代表应邀参加。本文介绍了会议的四个专题及其涉及的内容,以及四篇综合报告和50多篇论文题目。会议的大部分论文拟收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7.
美国东部地震学会第60届年会于1988年10月12—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召开。会议共分7个专题进行:①纽约-新英格兰的地震试验;②区域地震波传播;③地震构造学;④岩石圈的非均匀性;⑤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⑥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台网;⑦地震危险性、强地面运动和场地影响。会议共收到论文59篇。(1)纽约-新英格兰的地震试验在该专题的4篇论文中,集中报告了在纽约州和新英格兰的地震试验中进行的地震折射剖面和非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1985年1月24—27日在北京召开。有18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术年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04篇,在大会上宣读了42篇。论文涉及到地震活运性、震源物理理论与实验研究、地震观测技术、地壳应力场和构造物理、地震前兆及预报方法、地壳深部结构以及地震工程等方面的问题;第二阶段为代表大会,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工作报告,并选举产生了由63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推选出15位常务理事,陈运泰当选为理事长,丁国瑜、胡聿贤为副理事长,陈鑫连为秘书长;会议还授予顾功叙、傅承义等12位地震学界老前辈“名誉理事”称号。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和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第二届国际地球岩石圈活动的地球物理监测研讨会的情况。会议于2005年9月12~16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鄂毕河畔的科学城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9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会议的报告丰富多彩,科学家就地球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活动监测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出版了6个专题的89篇研究论文。俄罗斯、中国、蒙古和哈萨克四国交界区的代表还就研究2003年9月27日发生的7.9级地震草拟了国际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括报道了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9月5日至21日在成都市联合召开的“鲜水河地震带地震学术讨论会”情况。全国各地50个科研单位的16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第一阶段围绕鲜水河地震带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形变测量,地震预报与预防等方面,对70余篇论文分四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古地震、地震大形势、活断层与遥感遥测等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与讨论;会议第二阶段组织60名代表沿康定一炉霍路线进行了为期9天的野外现场考察。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附件3“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由中国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通过建筑、城市规划和工程减轻地震灾害专题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讨论会的中国代表19人、美国代表11人。会上共宣读和讨论了论文25篇(中国13篇、美国12篇)。论文  相似文献   

12.
由云南省地震局和云南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龙陵地震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昆明举行,提交会议论文六十三篇,报告交流四十五篇,编辑“摘要汇编”一册。论文内容涉及地震预报、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地震波与地震机制、工程地震与地震地质、震害及大震对策等。  相似文献   

13.
“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於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的50多名中美地震学者(其中美方14人),还有30多名列席代表。 会议议题是:地壳形变研究进展;与强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仪器;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基础研究以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处理等五方面内容。会上宣读论文共51篇,其中中方35篇,美方16篇。美方代表提交论文的共同思路着重于对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龙高半岛主要断裂与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考察、浅层地震勘探、断裂两侧等时地貌面的分布调查等资料,分析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楼-东瀚断裂(F1)、高山断裂(F2)和海口-江阴断裂(F4)属有地质、地貌证据的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三山断裂(F3)属浅层地震勘探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福清断裂(F5)和东张断裂(F6)属断层物质TL测年结果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从区内≥3级中小地震沿龙田-江镜地堑边界的分布特点看,可能与三山断裂和海口-江阴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模式识别交流讨论会”于1984年12月4日—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系统及其他有关方面共15个单位41人参加。其中13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有关模式识别、模糊数学等方面的论文共23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颙到会并讲了话,还向会议赠送了礼品。宣读的模式识别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地震危险区划、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标志、中强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的触发因子和地震前兆的综合判别等方面的问题。与会代表认为,模式识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编辑的《中国活动断裂》一书于1982年8月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汇集了该委员会1980年9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论文共53篇。本书讨论了活动断裂的定义、研究方法及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18.
作者参加了新西兰皇家学会与现代地壳运动国际委员会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于1984年2月9~14日在新西兰惠灵顿联合组织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国际讨论会,对这次会议的概况作了介绍。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了讨论会。会上共宣读了108篇论文,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就大地测量、地震、地震和断层的关系、地震和发生模型、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论文的有关内容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4月17日至2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与会代表80余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曾融生先生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还有水电部、航空工业部、建筑科学院、大专院校和地震工程、地震地质、地震前兆等专业委员会的同志.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65篇,其中122篇收入会议的“摘要汇编”,大会宣读的60余篇.会上组织了半天关于潜在震源区划分问题的专题讨论,约20位代表在讨论中发了言.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动态》2012,(8):44-46
地震预警技术建设及社会、经济影响专题由地震社会学、地震预报、地震学、历史地震和地震观测等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顾建华、薛兵、姚大全、许力生、卜淑彦等共同召集,参会人数为26人,会议总共提交13篇论文和报告,由于部分代表未能出席,因此只有6人进行了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