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彩色地貌晕渲生成为例,分析基于Atlas3D的大比例尺彩色地貌晕渲图的优缺点,并提出两种主要计算机晕渲方式相结合生成大比例尺彩色地貌晕渲图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型彩色地貌晕渲图的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阐述了计算机地貌晕渲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个实现地貌晕渲图自动绘制的方案。实践证明 ,该方法能快速、自动地生成大幅面的、满足印刷出版要求和用作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底图的彩色地貌晕渲图 ,适合大规模彩色地貌晕渲图生产  相似文献   

3.
何宗宜  刘祥  魏秀琴 《测绘科学》2006,31(6):137-138,142
本文围绕计算机环境下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理论与技术展开了探讨,论述了数字地貌晕渲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数字地貌彩色晕渲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数字地貌晕渲的技术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貌晕渲法因其生动、直观、易读的特点成为表示地貌的主要手段,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貌自动晕渲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依据广州市晕渲挂图的制作过程,对由等高线生成彩色地貌晕渲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貌晕渲基本理论和技术,利用Arc/Info制作了彩色晕渲图,并探讨了不同参数下的晕渲效果,最后还尝试了将晕渲图加载到表面视图,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晕渲图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渲法是表现地貌的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在地图产品中广泛使用。本文从晕渲的原理、晕渲生成的参数控制、晕渲的图像处理、彩色晕渲图的制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高质量晕渲图的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传统手工晕渲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地貌晕渲的原理,着重研究了坡度和坡向对地貌晕渲中阴影强弱和明暗程度的影响,提出了变比例调整高程和晕渲笔调调整两种方法。实验表明,利用本文方法能有效改善地貌晕渲图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8.
结合数字地貌晕渲图的地形信息表达特点,解析晕渲信息的产生原理,将数字地貌晕渲信息分为色彩信息和光照信息两种类型,并确定色彩和光照信息度量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度和信息熵的数字地貌晕渲图信息度量方法,通过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地貌晕渲生成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貌晕渲生成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讲述了ArcInfo和Atlas3D软件在生成地貌晕渲的主要过程,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旨在通过技术交流,提高地貌晕渲图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较系统的地貌彩色晕渲图设色方案,根据任意高程范围内的DEM数据,自动采用相应模式,生成了满足专业制图标准的彩色晕渲图。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数字城市晕渲地势电子地图的制作流程,对基于DEM的晕渲底图制作及在ArcGIS环境下进行电子地图配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为晕渲地势电子地图制作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2015年9月美国3D打印机在河北省制图院落户。笔者结合其配套打印软件,组织技术人员反复实践,研发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3D地图生产工艺流程,成功解决了基础地理信息国标数据格式向3D格式数据转换、3D地形模型编辑、3D符号设计等一系列难题。该技术融合了3ds Max、ArcGIS、Global Mapper等多种软件制图技术,具备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推广价值较高等优点。产品涵盖晕渲地图、正射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物理沙盘等品种。3D打印地图具备以下特点:色彩鲜艳、地形直观逼真;色彩设计自由,富于变化;精度高;可接收多源数据;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维地形晕渲的具体需求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层图与纹理融合的晕渲方法。根据自定义或色层表主色调插值生成色彩连续的色层图,对地形高程进行着色;在地表材质分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相邻材质边界上的多重纹理坐标,使用多重纹理映射进行融合过渡;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基础地形图中离散高程点的匹配算法,摸索了较为先进的生成DEM的途径,设计了分层设色方案及地貌晕渲的生成方法,并通过一个成功的案例,介绍了该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视频序列图像中运动目标检测与阴影去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柯西分布的光照模型(shading model,SM)变化检测方法。在一种快速动态背景图像初始化的基础上,建立了Gaussian统计背景模型;基于使用统计假设检验方法检测变化区域的结果,利用YCbCr颜色空间的亮度、颜色信息,识别和消除视频序列图像中的阴影和反光等。试验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承受整体或局部的、缓慢或突然的背景光线变化,以及由场景背景中小的背景扰动、阴影或反光导致的噪声,可以较精确地检测背景目标,改善了SM方法在较暗区域的目标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DT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太阳辐射值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形特征及周围地形遮蔽状况、经纬度位置等作为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变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建立黄土丘陵沟壑区数字高程模型(DTM)和太阳辐射值计算模型,并实现理论太阳辐射值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3,50(1):107-108
Abstract

Manual airbrushed hill shading has often been viewed as a rather crude and ineffective way of portraying relief relying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ability of the cartographer to visualize the landscape whilst having the dexterity to handle a seemingly uncontrollable spraying mach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nefit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anual process, the impac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had on it, and briefly reviews tools and equipment used in relief ma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The gully boundary, which distinguishes gully from non‐gully areas, is a significant geomorphologic feature for research on gully development and gully erosion. This study presents a new method based on multidirectional hill‐shading maps, which identify the gully (i.e., shadow area) from inter‐gully (i.e., non‐shadow area). These shadows obtained from various illumination azimuths are merged; consequently, the border of the shadows, which is the gully boundary line,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process, two key parameters, namely, altitude and azimuth of light, affect the accuracy of gully boundary extraction. The experiments in Yaojiawan area of China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average median slope of all sampling profiles across the gully boundary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for light altitude selection. Moreover, the six azimuths are sufficient for gully boundary extraction in a loess hilly area.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adigou area indicates the replica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is method. A comparison with the positive‐negative terrain and slope variation method confirms a higher accuracy of gully boundary extraction by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erms of visual interpretation, length, and contour‐matching difference with reference to manually digitalized results. Accuracy assessment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gully boundary extraction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DEMs.  相似文献   

19.
InSAR相位解缠算法比较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和比较了残差缺口法、最小二乘法和统计耗费网络流算法 ,并研究了解缠相位误差对DEM和地壳变形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发现 ,无论计算效率还是解缠精度 ,残差缺口法都优于最小二乘法。统计耗费网络流算法在残差缺口算法基础上又有创新 ,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新型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