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方政府投资建成了大同市新荣区气象站范义(大同市气象局037004)大同市新荣区地处山西省北部,长城脚下,介于E112°52′~113°31′,N40°07′~40°25′之间。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凉城县交界,东和西分别与本省的阳高县、大同县、左云...  相似文献   

2.
主编语     
正与长江相连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从地理角度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湖北省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为湖北,湖南省境绝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故称为湖南。为了加强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平衡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岳阳市作为拥有洞庭湖水域面积近60%的沿湖城市,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岳阳市气象局近年来在水体气象监测、水上气象服务、湿地生态观测、城市防汛预报预警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湖区特色的工作。本期以"刊中刊"形式推出的"洞庭湖生态气象"主题专辑,刊登了以岳阳市气象局科技人员为主开展的与洞庭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洞庭湖湿地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P72);在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西伯利亚东部冷空气造成寒潮天气的认识和预报对策王和平(大同市气象台037004)大同地区地处中纬度,是山西省的层北端,北与内蒙古接壤。因此是冬半年冷空气南下活动最先侵袭之地。每年9月─—次年5月是大同地区寒潮降温天气的发生季节。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灾...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11.
陈满祥 《高原气象》1990,9(2):202-212
本文首先主要按水分条件对实验区内的土地进行了分类,然后又对1987—1988年度实验区的绿洲部分进行宏观的水平衡分析。分析表明,在张掖、临泽及高台绿洲带内年总散发量为585.3mm,接近于北京地区年降水量为625mm的生态环境。在该绿洲带内灌耕地的净耗水量平均为358.3m~3/亩,可作为绿洲地区合理用水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例,从准确把握气象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全面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江西省如何在气象灾害应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气象、生态安全气象、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气象保障机制的情况,并提出江西省在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中,应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建设,并形成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同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1年8月18—19日大同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此次暴雨是由高空西风槽、副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所引发的,对此次暴雨的关键系统即河套切变线和水汽辐合区的动态作了较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灾情调查等资料,对2017年出现在山西北部的三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脉冲风暴冰雹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槽后偏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或涡旋是主要触发系统。冰雹出现在低层辐合线的东南侧暖区内。低层触发系统不同,大气不稳定度不同,造成的强对流落区和强度差异很大。(2)脉冲风暴冰雹过程中,从低层到高层风向随高度呈现一致的顺时针旋转,从低层到700 h Pa附近风速随高度增加,0~6 km风垂直切变为1×10^(-4)~7×10^(-4)s^(-1),均小于冰雹天气阈值。(3)脉冲风暴的雷达回波呈块状,强回波中心高度位于-10℃等温线所在高度以上,初始高度在7 km以上,上冲云顶高度大于12 km;脉冲风暴的形成、发展和结束与雷暴云顶的上冲、下降和崩溃紧密联系。可以利用上冲云顶的形态判断风暴的生消,但要抬高仰角到8 km左右高度观测,才有助于提前发现脉冲风暴。径向速度场上三次过程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降雹持续时间与辐合层厚度密切相关,辐合层越厚降雹越剧烈,持续时间越长;以单体形式在低层出现辐合、高层辐散的速度场发展迅猛程度要比多单体更剧烈,带来的灾害更严重;强对流发生前,VIL最大值大于35 kg·m-2,降雹前VIL出现跃增,跃增量大于29 kg·m-2。(4)基本反射率剖面图上,脉冲风暴产生的旁瓣回波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与高反射率因子核区垂直,强度小于20 d BZ的弱回波带,旁瓣回波从风暴强中心边缘向低方位角方向伸展。三次过程中,出现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的冰雹过程持续时间更长、灾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下四川气候响应及对紫茎泽兰入侵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貌复杂,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农业大省,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适宜的气候和广阔的农耕土地适宜于农耕,也为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创造了良好的生境。在四川主要农区的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种以紫茎泽兰为代表的入侵性有毒杂草,通过大陆间外来物种的交换和迁徙,先由经云南侵入到攀西与之接壤处,继而快速扩散蔓延,在适宜的气候生态环境下,经短短的20多年时间形成了漫山遍野多处密集成片的单一优势群落,泛滥成灾。随着气候变暖波动变化的加快,紫茎泽兰在进入四川新环境的过程中,自身适应能力在增强,其强大的生长繁殖能力,几乎没有天敌和竞争对手能与之抗争构成制衡。进入21世纪以来,大举犯境四川盆地,大有横行霸道扩张之态势。关注气候变化与紫茎泽兰入侵发展危害的严峻形势,不仅是一个学术难题,更是关系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等国计民生安全的社会管理大事。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甘南草原生命地带偏移趋势及干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对1971—2010年甘南草原的Holdridge生命地带偏移趋势及干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甘南草原目前仍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地区的亚高山高寒草甸生命地带,但由于甘南草原生物温度明显升高,甘南草原南部和北部降水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位于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甘南草原的Holdridge生命地带距平均中心的偏移趋势逐年增大,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减弱;甘南草原潜在蒸散率以0.02/10 a~0.03/10 a趋势上升,其中以玛曲上升最明显,达0.03/10 a;20世纪90年代后,甘南草原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其中以位于南部的碌曲、玛曲变化最为明显,碌曲已由极湿润区转变为湿润区;玛曲有从极湿润区向湿润区过渡的趋势。影响甘南草原潜在蒸散率上升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其次为降水和空气湿度,温度上升是甘南草原暖干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1°×1°)和大同地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大同市分站点、分季节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且在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建立了台站日极大风速的客观预报系统,对2015年9月1日—2016年7月31日进行了24h预报,试用结果显示,各季模式平均绝对误差在3.2~5.7m·s^-1之间,因此,该系统可以为预报员快速做出日极大风速的预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同市所辖8个气象站点的相关历史资料,结合多年的天气预报和雷达观测的实际经验,应用天气学及气候学等原理,对大同地区冰雹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并给出了冰雹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farm-raised shrimps has increased at a faster rate than any other aquacultural product, leading to massive socio-ecological damages in the mangrove areas where shrimp farming often takes place. Consequentl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nflicts pitting coastal populations against shrimp farmers has been reported although very few conflict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fill this research gap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one such conflict in the Ecuadorian canton of Muisne (province of Esmeraldas). This conflict is one of the world's earliest and most important protest movements for the defence of mangroves and against the shrimp industry. Within a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 we connect three key dimensions of the conflict: (1) the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 of shrimp farming lo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2) the institutions – formal and informal – that regulate the access to mangroves, and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ization itself,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local women. The study is based on six-month fieldwork and combines data from 52 in-depth interviews of a wide range of actors, various documentation, and direct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e fi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hrimp farm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a modern case of enclosure movement whereby customary community mangroves are privatized for the building of shrimp ponds. As a result, local mangrove-dependant populations – especially women – mobilized with the support of a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Justice Organization. The protest was targeted at a form of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 where sectors of the global North shift socio-ecological costs onto poor sectors of the producing regions of the global South. In agreement with feminist political ecology, local women were particularly resistant to this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While only some mangroves could be saved or reforested as a result of the movement, women's mobilization has had the unexpected effect of challenging gender relations in their communities. This research articulates dimensions of a given conflict that are too often considered separately, namely social-metabolic issue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ender issues. This allows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 of a complex power struggl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expected adverse changes in the climate on crop farming in South Africa using a revised Ricardian model and data from farm household surveys, long-term climate data, major soils and runoffs. Mean annual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a 1%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will lead to about US$ 80.00 increase in net crop revenue while a 1 mm/month fall in precipitation leads to US$ 2.00 fall, but with significant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impact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across the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Using selected climate scenarios, the study predicts that crop net revenues are expected to fall by as much as 90% by 2100 with small-scale farmers been most affected. Policies therefore need to be fine-tuned and more focu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relative benefits across seasons, farming systems and spatially, and by so doing climate change may be beneficial rather than harm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