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阐述了江川盆地澄江砂岩(Zac)的紫色砂岩与灰色砂岩、铀矿化蚀变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判别与对比,澄江砂岩(Zac)物质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虽然铀矿化主要分布在灰色砂岩中,但灰色砂岩并不是控制铀矿化的主要因素,在铀矿化时有深部流体物质的影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探索该区砂岩型铀矿化以及寻找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提供了可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元岭金矿蚀变破碎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为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为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的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的亲硫铁族元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含矿性提供  相似文献   

4.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之一。其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呈板状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砂体中。笔者从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入手,通过对不同蚀变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认为蚀变砂岩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受成岩作用、水-岩作用,以及油气二次还原作用等影响,并且有机碳含量在矿化砂岩中较高,说明铀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矿化砂岩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富集或亏损明显,可能与成岩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有关。蚀变砂岩均表现出壳型花岗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LREE相对富集,说明盆地北部的阴山、大青山古陆壳富铀花岗岩体是直罗组的主要物源。此外,δEu和δCe特征也表明纳岭沟铀矿床是在弱氧化-弱还原过渡性环境下形成。这些特征可作为找矿勘探的重要指示或标志。  相似文献   

5.
山东招远界河金矿床矿化垂向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河金矿床作为胶东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通过坑道工程揭露已经探明其矿体垂深达800m左右。从矿区浅部向深部,其矿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矿化类型呈现出浅部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深部以裂隙脉型矿化为主的分带规律;矿体规模逐渐变小,矿化强度逐渐减弱,矿体产状也逐渐变缓。此外,矿物组分、矿石组构、围岩蚀变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等从浅部向深部也均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区域内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垂向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胶东地区金矿化在垂向上的"三段式"分带模式:浅部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中部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深部则以裂隙脉型矿化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论述了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嘎拉金矿床含金剪切带围岩蚀变类型、阶段,讨论了构造-蚀变岩的岩石化学及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阐明了构造-蚀变作用与金矿化的关系,即金矿化在空间上与围岩蚀变类型及强度关系密切,在时间上大致同期形成。这种由剪切构造变形作用引起的蚀变作用,对金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拉拉IOCG矿床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大型铁铜矿床,矿床中与铜(钼)矿化密切相关的钠长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萤石化等蚀变作用广泛发育。本文在对该矿床中黑云母片岩系列和钠长石变粒岩系列大量赋矿岩石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蚀变与矿化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通过质量比簇判别法和等浓度公式元素定量迁移计算研究矿床中蚀变元素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质量比簇判别法和等浓度图解法确定了两个系列岩石共有的主量元素不活动组分为SiO_2,微量元素不活动组分为Yb。主量元素定量迁移计算表明黑云母片岩系列铜矿化与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化成正相关关系,钠长石变粒岩系列铜矿化与钾长石化和碳酸盐化成正相关关系,且变粒岩系列碳酸盐化程度较片岩系列更强。稀土元素和金属元素定量迁移计算发现拉拉IOCG矿床中U、Co、Mo、Ni等成矿金属元素在蚀变过程中随Cu矿化大量带入,说明热液蚀变是拉拉Fe-Cu-Au-U-Mo-REE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蚀变与矿化关系分析表明二者基本是同步发生,蚀变的过程也是矿化的过程,即蚀变的标志也是找矿的标志。拉拉IOCG矿床中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矿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矿床成矿理论的丰富及矿区进一步找矿勘探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以303和1210两矿床为代表的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野外调查、方解石脉的岩矿鉴定、包裹体测试、微量元素和铀含量分析、脉体与矿化围岩蚀变关系的研究得出:方解石脉由中低温热水充填裂隙形成,热水同时活化汲取围岩中的铀,搬迁到构造裂隙发育、富含有机质的地段再沉淀富集。迭加成矿,川北砂岩型铀矿床为热水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9.
长给铅多金属矿位于查江—罗布琼宗古生代断隆的北东侧边缘断裂带上,北西、近南北、近东西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永珠组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推测深部可能有隐伏的晚白垩世花岗岩。本矿床发育2条矿体,赋存在北西向矿化蚀变带中。蚀变以褐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为主。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孔雀石化。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特征,表明长给铅多金属矿属于热液型矿床,矿化蚀变较强,规模大,物化探异常套合较好,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雪峰山中段金矿类型众多,其中,近年来新发现的砂岩层控型金矿分布广、品位富、工业价值大。芙蓉溪群砖墙湾组(Ptfz)长石石英杂砂岩和震旦系长滩组(Zc)含砾长石石英杂砂岩均具明显的控金作用。砂岩层往往大面积发生矿化蚀变,矿体严格受砂岩层控制。在多种蚀变叠加及NW与NE向两组构造交汇部位往往形成"T"状富金矿柱。   相似文献   

11.
柳少波  王联魁 《地质科学》1998,33(1):102-114
广东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青盘岩化。不同原岩不同类型蚀变岩元素质量得失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Th、TiO2、Al2O3、P2O5、Ta和Hf等在蚀变矿化过程中基本表现出惰性特征,质量得失较少,主元素在岩石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原岩类型的影响,其次受到蚀变作用类型的影响,成矿元素及与其有关的其他微量元素在蚀变岩中则主要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富集。稀土元素在蚀变矿化过程中迁移作用不明显。本文结合蚀变矿化的地质特征及镜下观察结果对不同蚀变带中元素质量得失作了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河南西部的西峡石板沟金矿是一个与不规则石英细脉有关的金矿床,石英脉产于切穿闪长岩体的蚀变剪切带中,成矿围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辉长岩。剪切带中主要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和碳酸岩化,近矿体蚀变围岩分带特征明显,从矿化中心向边部蚀变分带依次是:①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②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③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带;④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蚀变带;⑤未蚀变辉长岩。细粒硫化物、不同时代的石英细脉和小型裂隙广泛分布于蚀变带中。该矿床中主要的矿化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型和产于剪切带中的蚀变岩型,依据蚀变分带和矿化类型,从钻孔中系统地采集了岩石样品,所有的样品做了部分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利用常量元素研究了岩石质量平衡、体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闽北大坪萤石矿构造蚀变带特征及萤石矿成因,对大坪萤石矿构造蚀变带内各岩性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坪萤石矿受构造控制,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萤石矿化,萤石矿化带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重稀土元素富集、高CaO、F等特征。根据萤石矿矿石构造及其蚀变特征,认为大坪萤石矿至少包括3个成矿期次,属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戴屋金矿床位于大瑶山成矿带,其矿化主岩是寒武系浅变质细碎屑岩和板岩。岩石具较高的Au、As、Ag、Sb、Hg含量。区内广泛发育酸性斑岩类(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石。斑岩类岩石经历了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主要的蚀变作用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花岗斑岩内存在Cu、Au、As(Ag)矿化。赋存于变质岩内的金矿化体分为石英脉型矿体和硅化砂岩型矿体。石英脉型矿体受近EW向褶皱和NEE、NWW向断裂控制,硅化砂岩型矿体具层(岩)控特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体类型表明,该矿床类似于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林 《矿产与地质》1991,5(4):249-261
对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岩体形态、规模、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该类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和矿化与蚀变带的关系作了论述,指出了该类矿床最重要的蚀变带为黄玉云英岩化带, 在详细研究该类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斌  吴玉  钟军  陈虹  东前  毛广振 《铀矿地质》2023,(6):1037-1051
黄花沟铀矿点是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北部新发现的地表铀矿点。与传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不同,黄花沟铀矿点的铀矿体具有固结程度高、呈透镜状或板状、顺层、断续分布的特点。文章对地表铀矿石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对其矿化成因进行了探讨。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铀矿化砂岩具有高的磷和钙含量,且铀与磷、钙呈明显的正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矿化砂岩中发育大量微晶磷灰石,以胶结物形式交代早期长石石英砂岩,且未见独立铀矿物。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磷灰石中含有较高的铀含量(平均为0.17%),结合全岩的磷、钙含量,估算出矿化砂岩中的铀基本全部由磷灰石提供。综合矿化砂岩的地质产出特征、矿化蚀变特征,认为黄花沟地表铀矿化为一种新的铀矿化类型,可能是晚期富磷富铀流体交代早期钙质砂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平泉县碾子沟-洛金洼金矿床赋存于太古界上迁西群变质岩系和石英二长斑岩、花岗石长斑岩及闪长粉财等岩浆侵入体中,本文研究了该矿床蚀变围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元素的迁移富集与蚀变的关系,并讨论了蚀变与矿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紫金山复式岩体两种成因类型的矿化蚀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炳铨 《福建地质》1992,11(1):1-16
福建上杭紫金山铜(金)矿床是我省80年代新发现的中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成因大型铜(金)矿床。本文根据地质八队紫金山外围1∶1万地质填图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研究资料,从蚀变及矿化角度论述了紫金山复式岩体的蚀变组合类型及其分布形式以及蚀变与矿化关系等。指出紫金山复式岩体是 Cu、Mo、Au、Ag、Pb、Zn 多种金属成矿有利岩体,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蚀变和矿化,即斑岩热液型铜钼矿化和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金银多金属矿化以及二者叠加类型,表明这些矿化在矿源、成因、空间分布和成矿演化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与邻区玉水式矿化、砂岩型铜矿化等构成一个成矿系列,组成一个矿田。文中还对该区各种类型矿化的远景及进一步找矿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居隆庵矿床是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一个大型铀- 钍混合矿床,通过对一系列蚀变(围岩)及矿化样品的元素地球 化学分析,详细讨论了与钍矿化有关的主量及微量元素的特征。钍元素富集的样品中,主量元素的总体特点是富钙、富磷, 且Na2O>K2O。在早期碱交代阶段,往往只形成单铀型矿化,而钍矿化主要形成于铀- 萤石、水云母化阶段。蚀变和矿化样 品的稀土元素分配形式不同,钍矿化与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高度相关,微量元素Re,Y,Se,Pb 与钍矿化高度相关, 揭示钍矿化形成与金属硫化物及磷钇矿等磷酸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