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蔡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质流体同变质温度、压力一样,是划分变质相带一个独立参数。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的机制,并对缓冲强度进行了估算,据此阐述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变质地质学     
变质地质学是通过变质岩石学的研究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过程的学科。变质地质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变质岩石学发展的早期。但直到6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变质相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双变质带的发现和研究(Miyashiro,A.,1973),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才逐渐有所揭示,并开始形成了变质地质学的一种基本思路。70年代中期以来,实验技术的迅速提高和物理化学理论应用的日趋成熟,使变质岩石学新的定量化资料大量涌现,推进了变质地质学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对不同构造体制中热流变化的数学模拟和对实际变质作用过程PT演变路径的测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建立了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概念体系(England,1984;Thompson,1984),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变质作用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的全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实例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葵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质流体同变质温度、压力一样,是划分变质相带一个独立参数。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的机制,并对缓冲强度进行了估算,据此阐述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中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4.
变质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裕淇  庄育勋 《地学前缘》1998,5(4):257-265
变质作用的研究历史主要表现为变质作用特征和变质作用原因两方面。变质作用特征研究方面经历了由初期对变质岩的认识、描述、到变质程度空间变化特点的研究,再到变质作用随时间演经特点以及变质作用在时间-三维空间中演经特点的研究等几个 阶段的研究历史,反映了对变质作用演化本质观点的不断深化。变质作用原因和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3联系的研究方面表现为,从把变质简单地归结为深度控制的阶段,到把变质作用与区域性大南构造  相似文献   

5.
国际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历时4天。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变质地质学的各方面课题广泛交流了研究成果和观点;讨论涉及变质图的编图原则和方法及变质作用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进行了较集中的讨论。与会代表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各时代造山带长期复杂的变质和变形作用的演化历史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时间关系。对花岗质岩石学及与变质岩系有关的金和铀的成矿作用也引起了注意。  相似文献   

6.
游振东 《地学前缘》2014,21(1):32-39
近年来的变质地质学研究,揭示变质作用并不都是发生在地壳的常规温度压力范围之内。相当多的变质作用是在异于常规的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它们可称为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包括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很低级变质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超高压变质是指变质压力大于2.5GPa,变质温压梯度10℃/km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是指变质温度超过900℃以上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是指长英质岩石在温度、压力及流体的作用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即岩石部分熔融的过程;很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岩石从成岩作用向变质作用的转变过程;而冲击变质作用是指地球以外的天体陨击地球表面时,由于瞬时高温、动态高压作用下的一切变质过程。这些类型的变质作用,变质条件特殊,对于深入研究变质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简要论述这几类变质作用的范畴与标志,评述其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沈其韩  耿元生 《岩石学报》2009,25(8):1737-1748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高热变质作用3个亚类;(2)低-中-高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中-高温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和温压递进逆冲断层变质作用2个亚类;(3)冲击变质作用;(4)水热变质作用;(5)燃烧变质作用.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以下4个类型:(6)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低中压-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5个亚类,分别是低-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递增的变质作用和区域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7)造山带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亚类,分别是低温-低压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和深俯冲高压-超高压区域变质作用;(8)埋深变质作用;(9)洋底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区属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塔里木—中朝地块之间的古生代陆间地槽,经历了由活动—稳定—活化解体—再稳定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两大变质旋回。在前震旦纪变质旋回中,先后发生了太古期、早元古期和晚元古期变质作用,它们的热流值表现为由高到低的旋回性变化。在古生代变质旋回中,加里东期和华里西期变质作用广泛发育,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变质带则是具有由北部和南部边缘向内部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最初十年变质岩石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量研究变质作用的新阶段;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多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及地体,指示陆壳俯冲深度可能达300~350 km,并对地壳岩石深俯冲的机理及变质作用演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对麻粒岩尤其是高压和超高温麻粒岩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麻粒岩相条件下的深熔作用与熔体演化机理,为认识早前寒武纪的板块作用与造山过程提供了新的窗口;利用多种方法对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研究,为深刻认识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及地幔演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溯本求源,讨论了变质成矿作用学说的建立、变质作用及变质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和现状,对以往的变质矿床分类做了分析,论证了本分类的理论前提,在该分类中划分出前变质、流变质(peo-)①和正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11.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交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后的变形为晚期变形,是在超高压岩石折返剥露过程中,主要是在角闪岩相甚至绿片岩相条件下发育的。构造上江苏省北部东海县碱场合柯石英榴辉岩体,分为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的两个构造阶段或世代(D1、D2)。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矿物组合、中小尺度及显微尺度下的组构特征,讨论了两者的几何关系和区域构造意义,强调指出,只有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早期变形组构,才能记录和反映斜向大陆深俯冲及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之后还发生了强烈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这一深度的负荷压力与大陆碰撞过程中超过压和高应变条件的结合,有可能形成柯石英榴辉岩,但高压变质地体中的金刚石,更可能是早期慢源岩浆挟带到地壳中的捕虏晶。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新沂市小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的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小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发现的品位最富、连续宽度最大的大型矿床,它与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密切相关。矿体主要赋存在含金红石的块状榴辉岩中,呈似层状、长条状和透镜状产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榴辉岩的原岩为来自上地幔或壳幔过渡区的基性至超基性岩。金红石在矿石中主要呈包裹体、粒间充填、蚀变残余、热液充填4种赋存形式,分别代表了4个不同的形成及演化阶段。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期间,富含Na的深部流体对金红石的成矿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该矿床属典型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在成因上与超高压变质作用有关,类似于挪威的Engebfjellet、俄罗斯的Shubino矿床和意大利的PianPaludo矿床,而不同于中国已知的主要金红石矿床。此外,通过本次研究以及对普查和勘探资料的总结,提出了该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豫南——鄂北大别山北部高压角闪石榴辉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景波  国连杰 《地质科学》1997,32(4):409-422
一个高压角闪石榴辉岩带出现在豫南——鄂北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单元的最北部。榴辉岩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角闪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石英+金红石。采用Powell等(1994)的Thermocalc估计的温压条件:压力为1.8-2.4GPa,温度为490-592℃。这个带的榴辉岩在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和温压条件上明显不同于该高压变质单元中其它带的榴辉岩。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五庙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震宇  董火根 《地质论评》1998,44(3):249-254
含柯石英榴辉岩、高压片麻岩的五庙超高压变质岩与外围低压片麻岩以逆冲断层呈构造侵位关系,而在其内部榴辉岩与高压片麻岩为非构造接触,并且发育有榴辉岩相静态重结晶构造以及在纯剪应力状态下的前角闪岩相变形构造D1和在顶端指向NNW运动的单剪应力状态下的角闪岩相变形构造D2。  相似文献   

16.
孟中榴辉岩形成和演化和P-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江苏东海县孟中榴辉岩富铝单斜辉石中石榴子石出溶作用,利用温压计对榴辉岩中各阶段矿物组合进行了温压估算,由此建立了孟中榴辉岩形成和演化的P-T轨迹。结果表明,该榴辉岩经历了地幔条件下由于降温和可能的升压作用,富铝单斜辉石中出溶石榴子石并形成榴辉岩;榴辉岩构造侵位到高角闪岩相片麻岩基底中;退化变质这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fabric and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Cabo Ortegal eclogite (NW Spain) are studied. These mafic rocks were metamorphosed and deformed under high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between 390 and 370 Ma in a subduction/collision tectonic setting. Massive eclogite slices and deformed eclogite in shear zones have bulk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of 31 to 82·10?5 S.I. and 28 to 75·10?5 S.I., respectively. The paramagnetic mineral fraction is the princip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arrier. This fraction includes notably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as matrix minerals, and ilmenite and rutile as accessory constituents. Though magnetic anisotropy degree varies between 3.1 % and 6.6 %, variations of this parameter in each rock type are marked. In the deformed eclogite, magnetic lineation (Kmax) and the pole to the magnetic foliation (Kmin) are coaxial and coincident with macroscopic petrofabric elements (foliation and lineation). In the massive eclogite, the magnetic fabric is dispersed along the principal structural planes and inver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samples with small degrees of anisotropy.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interpreted as being due to the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organisation of the polymineralic aggregate. Rela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ymmetry of magnetic fabric to the symmetry of petrofabric or deformation is rather precluded since susceptibility has multiple origins and bulk magnetic fabric is due to minerals of different symmetry. © Elsevier, Paris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莒南日照地区榴辉岩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包裹榴辉岩的斜长角闪岩有窄的细粒边;榴辉岩在变质地层及超镁铁岩中呈夹层状产出,与超镁铁岩相伴产出的榴辉岩有角闪石化边;变质含霓石花岗岩及闪长玢岩侵入榴辉岩。认为榴辉岩是“就地的”.其原岩类型较复杂。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reports SHRIMP U-Pb zircon data of a dark eclogite and a post-eclogite garnet-bearing gneissic granitic rock from the Bixiling area, Yue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The eclogite, which is metamorphosed basic tuff, contains very scarce zircons in omphacite or garnet, but more zircons in quartz. They usually exhibit a double-layered texture, as shown clearly in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Their inner main parts give a 206Pb/238U age of 757±7 Ma, representing the approximate age of the high-pressure (HP)-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event during which the eclogite was formed. The outer peripheral parts of the zircons, which have been modified by late-stage fluids, give an age of 223±3 Ma. The granitic rock contains more zircons of anatectic origin found mostly in feldspar and quartz and usually also showing a similar composite texture. The inner main parts of the anatectic zircons with oscillatory zoning give a 206Pb/238U age of 727±15 Ma for the approxim  相似文献   

20.
小秦岭高压榴闪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主体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发现了溜闪岩包体。对其岩石学,岩相学的初步研究及主要矿物石榴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榴闪岩包体属高压变质榴辉岩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榴闪岩是在印支期陆内A型俯冲造山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