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秀铭 《地震地质》1996,18(4):427-435
地壳运动全变率指标(NDR)系由地表横向变形弯曲度S,垂向切变反差度τ和地壳运动总强度Mt组成,是一组定量表示地震危险性的动态地质标志。对华北地区1966~1996年5次地震(M>6)震前地壳运动进行NDR系计算,发现NDR系异常特征与地震事件间存在密切关系。该法对地震预报、工程地震、评估地壳活动性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已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的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测区域的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认为初步的观测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及其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发现:此区域同大陆整体以11.2 mm/a速度较均匀地向SE方向运动;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由泉州湾指向大陆内部,主方向NW 并向两翼扩展,其平均速度为3.0mm/a的运动.地壳形变测定的现时应变场与震源机制应力场以及地质学推测的构造应力场三者相符.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在此应力场作用下,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NW向断层呈张性运动.以泉州湾、晋江——永安NW 向断裂为界,地壳运动呈现分区特性:闽西南及闽粤交界区为上升区、闽东北区为下降区,前区的应变率和断层活动量均高于后区.本研究区受到喜马拉雅碰撞带侧向传递运动和西太平洋俯冲带挤压的共同作用;前者导致的运动量大于后者,但前者均匀后者不均匀.因此,本区强震的孕育发生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关系更直接.   相似文献   

4.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周硕愚  丁国瑜 《地震学报》1998,20(4):347-355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沦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 blocks movement model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GPS等空间测地结果已初步具备揭示正在进行中的地壳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SEEG’97)1997年10月25—28日在成都理工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都理工学院共同主办,成都理工学院承办.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委“春晖计划”、地质矿产部、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fl:,)、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会(EEGS)等的大力支持.国内外1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代表共42名.会前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壳“轧展”效应对地震成因的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贯一 《地震》1998,18(1):89-96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太阳是太阳系演化的核心和主导,太阳自身的演化控制着行星的演化是必然的。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动量和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  相似文献   

8.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第二次大会(SecondMeet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于1983年3月28日~31日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会议对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古地磁的发展;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壳层结构;地壳的变化过程及全球事件;测定冰岛北部的垂直地壳运动的大地测量等十几个专题交流了成果,展开了讨论。这次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专题讨论会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聚集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地球科学家们——地震学  相似文献   

9.
基于GPS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强  苏小宁 《地震》2014,34(1):97-103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至2011年底的全部GPS观测资料,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策略和最新的地球物理模型,分别获取了中国大陆相对于全球ITRF2005参考框架和欧亚板块的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析,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大背景和基本特征,为地震预测、地球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和减灾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1月4—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会由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UGGDeGj、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发起和主办,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地震局国际合作司、湖北省科技委员会、湖北省科技协会、福建省地震局等单位联合资助.此次会议的召集人是许厚泽院士、宁津生院士、王建华研究员.当地组委会主席是徐菊生研究员.大会宗旨是:促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大地测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