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报告系统地介绍了北山地区所建立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和剖面。根据岩石特征、沉积旋回、生物组合、地壳运动、冰川作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龄等,将其划分为四个系(群)和十二个组。分别论述了各群、组的主要特征、重要地层界线及时代划分与对比;探讨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古地理概况。尤其是着重解决了该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青白口系问题。提出了该区上前寒武系可分别与我国蓟县和峡东以及苏联的南乌拉尔剖面进行对比.本研究报告是对北山地区上前寒武系研究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经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评审认为,该报告“较大地提高了研究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是一份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供地质普查勘探、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根据最近几年出版的国外有关书刊及我所和地矿部情报所等单位的出版资料综合而成的。全文共分下列五部分。一、前寒武纪地质工作已引起各国地质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研究浪潮不断高涨。二、国外前寒武纪地质工作的主要特点。三、目前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一些主要动态。 (一)前寒武纪长英质片麻岩成因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对认识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地球早期演化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高精度微区测年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鞍山、泰山和五台山等早前寒武纪经典地区的年代格架,推动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研究;中国晚前...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的时限比显生宙长七倍。由于缺少足够的化石控制,年龄也很难确定,对前寒武纪的地质研究造成困难。前寒武纪的古地磁工作已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开展起来,并建立了北美、欧洲—波罗的地盾、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的视极移曲线(Tarling,1983)。中国的华北和扬子地块也建立了中、晚元古代的视极移曲线。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前寒武纪的古地磁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前寒武纪岩石很难保存原生剩磁或因为原生剩磁的强度太  相似文献   

5.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6.
1978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组织了赴澳考察团,对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0月,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盐湖城至加利福尼亚洲的死谷地区,举行了国际联络署(IGCP)No.118项的“上前寒武系对比”现场会议,我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野外考察。现将这两次考察地区的上前寒武纪地层情况作一简介。一、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澳大利亚是国际上晚期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对  相似文献   

7.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3,17(1):40-45,51
<正> 苏皖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是指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在没有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之前,前人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淮南,所建立起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正确的,如徐嘉炜(1959)所确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其划分(自下而上为下震旦统八公山统下部石英岩,它不整合在前震旦纪角闪片岩为主变质岩系上,其上为刘老碑页岩,再上为上部石英岩和上震旦统四顶山统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其上是矽质灰岩,并被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是比较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小资料     
在地质文献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前寒武纪"或"前寒武系"等一类术语.顾名思义,前寒武系地层,一般是指比寒武系地层更古老的地质体.从寒武纪开始,地质科学上又划分出一个泛生代,也就是地球上明  相似文献   

9.
遵义松林地区广泛出露前寒武系及寒武系,是国际上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生物演化、古环境变迁及成矿事件的重要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年表新标定的方案: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 Ga;蓟县系限定在1.6~1.4 Ga;待建系1.4~1.0 Ga;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 Ga;南华系限定在780~635 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 Ma.新年表突出3个方面的标定:1)对长城系和蓟县系的年代学限定;...  相似文献   

12.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13.
震旦系质疑及有关上元古界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全国震旦系讨论会,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是上、下关系;并暂定南方震旦系(三峡层型剖面)称震旦系,北方震旦系(蓟县层型剖面)另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与上述震旦系合称震旦亚界,归入上元古界。197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亚洲地质图的元古代地层图例,即根据此方案编制的。这个方案虽是过渡性的,它对确定我国震旦亚界的地层层序,推动前寒武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容讳言,对上述方案,有许多地质工作者曾表示不便反对,也不敢赞同。希望多做些工作,以求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图件的编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开发诱发了种种环境地质问题,部分矿山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已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查明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1年起先后在西北地区部署了大区、五省区、重点矿区等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和综合性图件的编制。初步总结了西北地区目前已完成的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图件的类型、内容、表达方式和特点,旨在促进矿山环境编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鲁克塔格是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分布较广,地层层序相对完整的地区.作者以库鲁克塔格为地层模型区,以同位素第龄为格架,初步确定了本区群级地层单元的界线及归属.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等各种方法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前寒武纪的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6.
A subdivision of the Precambrian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ecambrian rock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The Precambrian is divided into two time units, i.e., the Archaean and Proterozoic Eon, each of these is separated into three chronological intervals, also with the status of eras, with the prefixes early, middle or late. The time boundary between the Archaean and Proterozoic Eon is placed at ~ 2500 Ma.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sotopic data, the proposed subdivision for the Archaean of China is two-fold. The age of the Fuping Group is younger than 2800–2900 Ma, and that of the Qianxi Group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igraphic units of eastern Liaoning are older than 2800 Ma, so that 2800+ Ma is selected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rly—middle and late Archaean.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stratigraphic units, the Wutai and Huto Groups, and an intervening major unconformity formed by the Wutaiian orogeny at 2200–2300 Ma, the early Proterozoic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with a time demarcation at 2200+ Ma. A major episode of orogeny known as the “Luliangian 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at ~ 1900 Ma. This disturbance was very extensive and is, in a way,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lower and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in China. The boundary (1900 Ma) that relates to the Luliangian Move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oundary corresponding to the age of 1600 Ma, which is recommended as the time boundary between Proterozoic I and II, so we propose to use 1900 Ma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in China.The time boundary betwee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including the Changcheng System and the Jixian System, and the late Proterozoic,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Qingbaikou and Sinian Systems, is ~ 1000 Ma. The age for the boundary between Cambrian and Precambrian, based upon the recent isochron data, is inferred to be 610 Ma.  相似文献   

17.
南岭成矿带前寒武系为金、铁、锰、磷及铅锌的赋矿层位,近年来由于高精度测年数据的应用,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年代地层格架,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前寒武系岩石地层序列在湘黔桂赣粤交界地区存在同物异名现象,不利于地质矿产图的编制,需要重新厘定完善。本文以武陵运动构造面为界,将南岭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按中元古代至青白口纪早期、青白口纪晚期至震旦纪划分出不同地层区。早期划分出两个地层区—扬子与华夏地层区,晚期同属于华南地层区,依据处于盆地不同位置,再划分为六个地层分区。本文重点对湘黔桂交界地区的青白口系上部层位、赣湘桂地区南华系和震旦系进行了梳理,初步形成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不再采用部分岩石地层单位,以便于编制该地区地质矿产图。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1996,42(4):311-316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在前寒武纪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用资源。前寒武纪还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大陆地壳的形成、成因、演化过程及其模式是地球科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出露地表的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已成为研究深部地壳的窗口,为岩石圈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信息。而生命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则必须依赖前寒武纪地层中的生命化石记录进行研究。纵观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其它分支学科无法替代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前寒武纪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松年 《华北地质》2002,25(2):65-7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强调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在古大陆上进一步识别始太古代地壳和深化对古老地壳组成及特点的研究;对我国古元古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南华系建系进行了分折;对孔兹岩系,榴辉岩相变质和蛇绿岩等疑难地层和疑难地质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应在进行微区测定的同时,深入对测年对象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和超大陆事件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强综合地层学方法的研究,立足于实际,重点解决我国几个古大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超大陆中的位置,同时强调微大陆块体地史演化对研究造山带和古大陆复原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重大地质事件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