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60-2013年南北疆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毅  杨太保  陈杰  冀琴  王凯 《干旱区地理》2015,38(2):249-259
利用较为均匀分布在新疆的45个气象站1960-2013年平均风速数据,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0 a来南北疆平均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13年南北疆地区年平均风速分别以0.15 m·s-1·(10 a)-1和0.14 m·s-1·(10 a)-1的速率显著降低,1960-1990年南北疆年均风速分别以0.21 m·s-1·(10 a)和0.18 m·s-1·(10 a)-1速率降低;1991-2013年北疆以0.01 m·s-1·(10 a)-1的速率下降,而南疆却以0.17 m·s-1·(10 a)-1的速率上升,各季节风速变化趋势与年序列相似。(2)四季中,南北疆的年递减率均是夏季最为显著,北疆是冬季变化不明显,而南疆其余各季节相差不大。(3)从空间分布上显示,北疆各站点总体较南疆明显,低海拔区递减幅度较大。(4)风速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南北疆的平均风速均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北疆春、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冬季,南疆春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夏、秋和冬季。(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疆风速变化均存在4 a、8 a及15~20 a左右的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各季节表现出强弱不一致,体现出季节性变化。(6)城市化发展对风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风速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变暖才是造成风速减小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阿勒泰地区6个气象站点1962-2016年平均风速日值数据资料,采用滑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let小波分析、ArcGIS中插值等方法,研究近55 a来阿勒泰地区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1)阿勒泰地区风速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以0.021 1 m·s-1·a-1的速率逐步降低,四个季节风速变化趋势与全年一致,其中,夏季下降最突出,递减率为-0.025 4 m·s-1·a-1。(2)平均风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3)Molet小波分析显示,全年及四个季节平均风速变化均存在25~28 a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季表现强弱不同,体现出季节性差异。(4)全区年平均风速于1990年发生突变,但不同季节突变年份存在较大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风速突变分别发生在1994年、1993年和1990年,而冬季发生在1983年。(5)城市化进程不是风速显著降低的关键原因,相对于城市化进程,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引起阿勒泰地区风速降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风蚀区风速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方风蚀区155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平均风速数据,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空间插值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北方风蚀区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5 a来,北方风蚀区年平均风速为2.70 m·s-1,呈明显减小趋势,其递减速率为0.017 m·s-1·a-1(α=0.001),1980s风速减小最快,1990s减小最缓慢,2010s风速出现增大趋势;我国北方风蚀区四季的平均风速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α=0.001),不同年代不同季节风速变化存在较大差异,2010s除春季外其他季节风速均呈现增大趋势;空间分布上显示,风速变化幅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方风蚀区内的新疆西北部和东南部、青海、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龙江以及吉林为风速降低较快的区域,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和山西北部以及新疆的东北部和西部等地区是风速降低不明显的区域。春季和夏季风速降低较快的区域面积扩大,冬季和秋季风速降低较缓的区域扩大;平均风速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结构特征,28 a时间尺度左右为风速变化的主周期,平均变化周期为18 a。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陕甘宁地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速是影响沙尘天气最重要因素,认识温度对风速的影响有助于环境保护实践。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线性趋势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陕甘宁地区1960—2014年风速和气温日平均值数据进行年尺度及季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陕甘宁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最快,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2)陕甘宁地区年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P< 0.01),且以0.07 m·s-1·(10a)-1的速率下降,春季下降速度最快,气温突变后下降趋势更明显。(3)从空间尺度上看,年平均风速呈现以环县、延安、西吉、河曲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区域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四季平均风速在气温突变后以陕甘宁中部地区为减少中心。(4)气候变化背景下陕甘宁地区风速变化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地下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作为科尔沁沙地典型区的重要供水来源,研究地下水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研究区周围左中、通辽和后旗3个典型气象站与7个地下水观测井数据为基础,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累积距平分析和小波周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科尔沁沙地典型区1951-2015年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进行研究,定性描述降水量变化与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气候倾向率为-18.6 mm·(10 a)-1和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1.7 mm·(10 a)-1,都呈下降趋势,春、秋和冬三季降水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45 mm·(10 a)-1、1.79 mm·(10 a)-1和0.67 mm·(10 a)-1。(2)近65 a来,研究区年降水存在2~5 a、7~12 a和18~31 a三个明显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对应小波方差图存在26 a和10 a两个周期峰值;四季降水量同样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3)四季和年地下水埋深先呈线性再呈波动式变化,上升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0.48 m·(10 a)-1、0.50 m·(10 a)-1、0.51 m·(10 a)-1、0.48 m·(10 a)-1和0.49 m·(10 a)-1。(4)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基准期和变异期的分界点为1994年。(5)1994年前,地下水埋深与滞后4 a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514;1994年后,地下水埋深与滞后8 a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527。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风蚀区239个气象站点逐时风速数据,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风蚀区风速日变率特征。结果表明:85.3%的站点有且只有第一个谐波通过F检验,日变率以24 h为周期;14.2%的站点第一和二个谐波通过检验,日变率以24 h为主周期,以12 h为副周期;西藏墨竹工卡站第一和三个谐波通过检验。日平均风速变化范围为0.96~8.36 m·s-1,均值为2.42 m·s-1;风速>3 m·s-1站点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北部高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的高原区、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东北部。季节风速表现出春季 > 冬季 > 夏季 > 秋季的特征;第一个谐波振幅变化范围为0.28~3.28 m·s-1;相位变化范围为-1.55~4.67,集中在3.21~4.67,表明大部分站点在午后风速值达到最大。研究可为逐时风速的随机模拟提供基础,进而为风蚀区风蚀量估算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低空空域的陆续开放,依靠现有的低空飞行气象保障技术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服务略有不足,对飞行影响最大的风进行预报也有一定的困难。论文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风速风向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为该地区无人机低空航路飞行安全提供保障。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风速的季节变化趋势,平原地区的模拟效果优于山区,山区模拟的风速偏大,但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RMSE<1.5 m·s-1)。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小值均出现在夏末,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山区4.43 m·s-1、平原4.13 m·s-1);最大风速在冬、春、夏初呈波动递增,夏季中旬开始减少,夏末秋初降至最小。京津冀地区风速呈西北向东南递减,泊头站(-0.02 m·s-1·(5 a)-1)和天津站(-0.02 m·s-1·(5 a)-1)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其余站点风速呈上升趋势,唐山站上升率最大(0.08 m·s-1·(5 a)-1);在风速季节空间分布中,平均风速以上升趋势为主,站点所占比例为春季45.45%、夏季90.91%、秋季63.63%、冬季81.81%。平原地区盛行风呈东北—西南向;山区站点怀来站风向以WNW(18.70%)和W(15.01%)为主,蔚县站风向以N(16.79%)和NNW(12.03%)为主,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地地区风速8.0 m·s-1的大风数量显著上升。1000 m高度的平原地区大风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增长速度高于山地地区,不利于无人机飞行,风速17.0 m·s-1以上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山地地区。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中上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强  薛联青  刘远洪  任磊 《干旱区地理》2017,40(6):1165-1170
为了定量分析塔里木河中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基于塔里木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水文系列资料,利用MIKE SHE分布式水文模型客观模拟评价了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过程。结果表明:MIKE SHE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塔里木河流域中上游的日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1980-2015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地表日径流量减少了4.2 m3·s-1。通过仿真模拟分析草地、林地、耕地三种土地利用情景,得到日均流量分别为147.56 m3·s-1、141.80 m3·s-1,144.72 m3·s-1由此可见,该流域径流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差异较大,产流量的总体趋势为草地>耕地>林地。研究成果对于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合理规划及极端水文事件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阿尔泰山中东部两个样点(AYS、SYK)的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轮资料,采用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一元材积式获得1969-2011年材积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树木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伯利亚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生长季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当年6月降水量呈负相关趋势,8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9~20.9℃时,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最大;SYK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936 mm3·棵-1;AYS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661 mm3·棵-1。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的冻结始日、冻结终日、年冻结日数、年累积冻土厚度、最大冻土深度等特征指标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等方法,分析近56 a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气温变化亦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的持续性较强,升温幅度0.03 ℃·a-1、0.29 ℃·(10 a)-1、0.74 ℃·(30 a)-1。(2)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冻结始日推迟,冻结终日提前,年冻结日数减少,年累积冻土厚度减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3)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持续退化趋势持续性强。(4)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具体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5)按气候升温率Gt;0.034~0.046 ℃·a-1 计算,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到2050 年(较2000 年)的冻结始日将推迟12~15 d、年冻结日数将减少21~27 d、年累积冻土厚度将减少36.3%~46.7%。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气质量的观测资料和气象要素的数据,详细分析了2015年冬季乌鲁木齐市一次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气象因子和空气质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染过程中,风速的变化趋势:减小-增大-减小(平均风速0.9~2.5 m·s-1);风向的转化趋势: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东北风;湿度增大-减小-增大;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变化趋势:降低-升高-降低。同时,通过SPSS12.0分析了空气污染前后风速,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间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相关性检验。表明乌鲁木齐市的气象因子(风速)对当地大气污染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台站搬迁前后的气象资料,根据甘肃武威国家基本气象站 2006—2018 年新、旧址风速对比观测数据,采用均值和方差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与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 比分析了新、旧址风速变化特征、差异性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新、旧址风速均呈减小趋势,平 均、极大风速的递减率新址大于旧址,最大风速的递减率新址小于旧址。新址与旧址对比观测风 速多数存在正风差,造成风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迁址前后观测场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 等的不同。方差和均值检验风速差异的显著性不一致,前者检验差异不显著,后者检验多数差异 显著。新、旧址风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多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月线性回归方程非 常显著,经 F 检验通过了α = 0.01 显著水平检验,回归订正后,风速差异明显减小,说明新、旧址风速 在统计应用可合并。本研究将为台站迁移、预报预测、气象服务、科研研究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 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71-2013年环渤海地区风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永旺  延军平 《中国沙漠》2015,35(5):1320-1329
基于环渤海地区60个站点1971-2013年日序列最大风速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环渤海地区风速的年、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年均最大风速为6.35 m·s-1,并以0.423 m·s-1的年代变化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区内除承德、丰宁和阜新站点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余站点均呈下降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部下降幅度高而北部下降幅度低。四季最大风速也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春季的最大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2)偏北风(尤其是北西北风)和偏南风(尤其是南西南风)是本区的主要风向。春、夏两季以偏南风为主要风向,秋、冬两季则以偏北风为主要风向。(3)环渤海地区最大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站点日最大风速为5级及以上的发生频率分别以0.912、0.671、0.271、0.076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频率也以1.019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冬半年是本区大风日数相对较多的时段,春季尤甚。(4)本区多数地区属大风较少区和较多区,其中大风较多区的站点最多(31个),而大风频发区的站点最少(仅4个)。位于大风较少区的站点数增长迅速,而大风较多区、多发区和频发区的站点数则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大风速与大风日数均具有25~30 a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4.
王祎頔  王真祥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88-1096
对上海市2012-2016年PM2.5质量浓度、气象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近年来上海市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等方面探讨了PM2.5浓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上海市近5 a空气质量主要为优和良,污染天数所占全年比例在减少。PM2.5浓度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特征,而且8月PM2.5浓度最低,处于16~36 μg·m-3;PM2.5的日变化呈现出双峰双谷结构,浓度峰值出现于8~9时和19~20时,且后者浓度更高。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的阈值分别出现在9.8℃、1 021.6 hPa、83%,最大PM2.5在阈值处出现显著变化;最大PM2.5浓度与累积风速和降水量呈现出对数关系,并且东北风和东南风的累积风速达到350 m·s-1以上时,PM2.5浓度基本减少至35 μg·m-3;降水量越大,PM2.5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15.
根据腾格里沙漠周边地区9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该区1960-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腾格里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4 ℃/10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并于1989年发生显著突变;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升温幅度最大,达0.52 ℃/10a;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44 ℃/10a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升温速率0.25 ℃/10a,增暖的不对称性导致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以0.18 ℃/10a的速率显著减小。年降水量以1.08 mm/10a的速率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季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润指数的变化亦不显著,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湿润指数均有减小趋势,冬季湿润指数有增加趋势;年、季平均风速皆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年平均风速减小的速率为0.15 m·s-1·(10a)-1,日照时数以5.6 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各季节日照时数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