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系统用于存储和检索地震目录、震相数据及台站信息。它通过一系列键盘命令来实现系统的全部功能。存入文件的地震时空强参数范围由使用者根据需要决定。文件除了存储在磁带上还可以输出保存在纸带上。文件能进行修改和增删。系统可以根据命令输出任意指定时空强范围的地震。  相似文献   

2.
主索引目录程序文件是为震源参数数据文件epc建立一个索引目录的数据记录。有了它之后,在检索任何一个数据文件时,只要先查看该目录,就可以按照它所指定的epc数据记录的编号去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因此,就不必对数据文件的每一个数据记录从头至尾地访问一遍,节省了检索数据的机器时间和减少了磁盘(或磁带)的读取次数。显然,主索引目录有助于提高数据的查找效率。它也是数据文件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现代地震观测系统,已发展为数字观测系统。数字记录仪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地震观测.近年来,我国陆续引进了 PDR-1、PDR-2、DP-200、DP-260/250等数字磁带记录仪及回放设备。我国的观测系统也出现了新的飞跃,由模拟观测系统发展为数字观测系统,使系统的记录动态范围由50dB 提高到100dB 以上。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资料高精度、高质量、高速度的数字处理方面都大大优于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4.
爆炸地震模拟磁带记录的采样与处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在IBM-PC-XT微机上实现爆炸地震模拟磁带记录的A/D转换及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具备多种功能:采样、存盘、回放、CRT显示原始记录、CRT上直接读取波至、打印机上输出记录、解译二进制偏移码、数据予处理、绘制记录截面图、滤波处理和频谱分析等。该处理系统对MCP-1型和MCD-3型的解调器均适用,不仅在室内.而且也适合野外工作,这为野外爆炸地震模拟磁带记录的现场采样、处理、解释提供了简便、省时的有效途径,同时,由于该系统采样频率的可控性,故也适合于其他的用途。  相似文献   

5.
对地震事件进行数字记录,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记录方式,这一方式具有动态范围大,失真小,易于计算机处理等优点。DR—200数字地震记录仪是我国引进美国丹尼尔公司的产品,其必不可少的回放设备是 DP—260,本文就 DP—260在 BAS1C 环境下联机回放,转储数据进行讨论。我们的回放设备只有串行RS—232接口,故只讨论串行方式下的通讯,本文主要从程序设计的实施细节入手,以便还未做此项工作的同志能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6.
CDSN台站典型震例数字地震图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描述利用UNIX的SHELL组合命令实现数字地震图库的建立。图库按时间顺序排列,地震波形文件与数据库中相关的表(TABLE)分开存放,波形文件是以CSS3.0格式存储的,符合ARS的使用习惯。使用时用户只需更改数据库的名字,即可使用功能很强的ARS分析软件,对数字地震图进行回放处理等操作  相似文献   

7.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21,37(2):400-414
对震群活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活动趋势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但受台网布局和震群位置的影响,地震目录中往往会遗漏一些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会影响震群活动特征分析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山东乳山震群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固定台站和流动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检测出7500个地震事件,为台网目录的4倍,使完备震级从1.0级降至0.2级。基于完备地震目录,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分析了乳山震群的活动特征。ETAS模型中的随机成分可以作为外力作用触发地震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乳山震群外力触发的地震所占比例较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初步推测流体作用可能是外力因素之一,其在乳山震群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时期外力作用对微震活动的触发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关于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特征研究及事件类型识别的进展。对各类事件的定义及主要波形特征进行简要综述,重点介绍了事件类型判定的各类识别方法。与自然界天然地震不同,非天然地震由人工干预或人类活动间接引发。爆破是炸药在爆炸瞬间能量迅速释放,部分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外传播,引起地表振动而产生破坏效应的一种地震;塌陷是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虽然在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的波形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震源类型、波的传播路径、震源深度等不同,各类事件的波形记录在P波初动、P波与S波最大振幅比、持续时间、震相、短周期面波发育情况、发震时刻、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频谱特征等方面差异明显。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法来识别地震与爆破、塌陷等非天然事件。一类为直接基于波形在信号、数据方面的特征,通过定性分析来进行事件类型判定,如波形时频分析对比法、小波变换、相关系数等;另一类为统计学领域诸如模式识别等算法,利用统计算法综合考虑多个事件特征判据的定量判定阀值来实现地震与爆破、塌陷事件类型的识别,如最小距离法、改进的连续亨明方法、Fisher方法、逐步代价最小决策法、支持向量机、前馈神经网络等。两类方法本质上均为提取有效特征判据,即对数据进行降维使用,未将事件记录的全部信息用于事件判定。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种可从全部事件记录中自动提取各类信息并可组合底层特征的算法来对各类事件进行判断识别。  相似文献   

9.
采用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大岗山水库库区及附近(29.2°—29.9°N,101.9°—102.5°E)5次已知爆破事件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连续波形进行模板检测与定位,经过人工复核后共获取23次疑爆事件,这些事件与模板事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73 4,匹配后疑爆事件数为模板数的4.6倍,提高了对疑爆事件的识别率,同时剔除了原地震目录中人工误判的8次疑爆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地震编目质量。将匹配出来的疑爆事件及距离最近的台站记录到的NS向波形分别在Google Earth上投影,从影像图上可见扫描出的事件附近存在采石场或蓄水前修建大坝的场地,较符合爆破实际情况,重定位偏离量基本在0.5 km之内。研究认为,利用匹配定位的方法,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临潼-长安断裂带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及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的特点,本文认为4次古地震事件与临潼-长安断裂带无关,该断裂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跨墨西哥火山带是一个由弧内扩展断层网络变形而形成的活动火山弧。长度为14km、最大落差为260m的莫雷利亚断层是位于这个火山弧中部的主要正断层,也是一个36km长的断裂组合的一部分,在主断层面测量的擦痕线表明其具有次级左旋分量的南北张性倾向滑动。在莫雷利亚断层上盘出露良好的横断面,位于主要的断层迹几米处有两个土壤埋层,包含陶瓷碎片和石器,放射性碳测年表明,二者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公元420~660年(前哥伦布古典时期,Chupícuaro文化)和公元1290~1435年(古典时代后期)。下伏基岩(阿特夸罗熔结凝灰岩)由三个综合次级正断层切割成阶梯状,从而形成两个塌积的楔形。可以从该部分推断出三个滑移事件,其位移范围在46~185cm之间(平均109cm)。这些事件中的最近一次必定发生在公元1290~1435年之后,在古典时代后期或可能在novohispanic时期早期。莫雷利亚断层能够产生M W6~7地震,对人口超过900 000的莫雷利亚地区产生的危害主要有地震地面震动危害和局部地表断层破裂危害。在莫雷利亚断层上发生的7次一系列小型地震的震源位于城镇中心下方,深度为11km,断层迹穿越了城市居民区。此外,在历史地震期间,该镇曾多次遭受严重的地震动。最好的记录是1858年6月19日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莫雷利亚大范围的破坏,对应于修正的麦卡利烈度表上的VIII-IX烈度。在线材料放射性碳分析报告,1894~1904年和1909~1911年的地方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以琼中台为圆心,半径为3 500km范围内2009—2014年MS≥2.0地震目录资料,统计分析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与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有关震例在连续重力原始秒数据曲线中产生的地震波进行特征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对震中距3 500km以内地震的记录能力。同时分析了地震事件对重力观测数据、潮汐和非潮汐参数的影响,认为地震不仅在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上产生脉冲或阶跃,在非潮汐重力残差曲线上也会产生脉冲,而对重力M2波潮汐因子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源区的b值,并结合余震展布形态,初步分析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在平面上显示出NNW-SSE优势展布方向,长度约14km,震源优势深度集中在3~15km;深度剖面展示出主震的发震断层面较陡,并且具有向西倾的趋势。综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展布形态和周边地质构造背景,认为巧家M_S5.0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NNW-SSE向走滑性质的断裂,与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北部柳江盆地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地震记录。 震积岩发育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中部。 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地裂缝、 地震楔、 砂脉、 砂层液化、 包卷层理等。 这些特征沉积构造是地震波作用于潮上—潮间带沉积环境中软沉积物而形成的。 在古沙垄顶部的内碎屑微晶灰岩中有沉积物液化产生扰动层理和流体逃逸形成的砂脉。 显微镜下可见沉积物液化流动显微构造和结构, 如微褶皱、 纹层断错、 液化颗粒等。 水面下在生物礁或沙垄斜坡局部可见重力流形成的包卷层理。 包卷层理核部为浅黄色和紫红色竹叶状灰岩, 中部为浅灰色破碎流化微晶灰岩碎屑, 外部为浅色和紫色内碎屑微晶灰岩。 崮山组的岩性组合和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表明, 崮山期柳江盆地构造活动剧烈, 沉积环境水深反复变化、 逐步变浅, 伴有地震发生, 估计产生震积岩的古地震的强度为7级左右。 该古地震事件的确定有益于研究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