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书金  赵歆  于信芳 《地理学报》2016,71(4):693-697
根据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EI)2016 年2 月11 日发布的信息,《地理学报》被EI 选择作为收录期刊源,EI 收录《地理学报》的论文回溯到2006 年。依据EI 数据库检索和排名分析了中国作者发表地理学EI 论文的学科分布、地理学EI 论文的主要中国机构和作者分布,以及《地理学报》论文被EI收录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玲玲  华薇娜 《极地研究》2014,26(3):378-387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和可视化软件Ucinet,对Web of Science的SCI,SSCI,AHCI数据库中收录的598篇中国作者参与的南极主题的论文,分别从论文的出版年、作者、合作国家、机构、期刊及被引频次角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与中国合作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作者所属机构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海洋局等。中国南极论文大多发表在《科学通报》、《极地生物学》、《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等期刊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南极论文被引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3.
张春丽  仇方道  刘继斌 《地理学报》2016,71(11):2049-2056
基于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SCI数据库所收录的《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和《Journal of Arid Land》四种地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针对四种刊物被SCI收录以来所载文章被引次数高的前50篇论文(共计221篇论文)进行深入剖析,探讨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问题,进一步揭示了四种刊物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解析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特色和发展态势,对今后期刊办刊的学科栏目特色设计及对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城市热岛效应陈瑞闪,肖杰生,郑雨苹,宋松月(福建省自然灾害防御研究委员会)(福建省气象台)一、引言1995年,印度高温,巴基斯坦高温,美国高温,西欧高温,非洲高温,中国的上海高温,武汉高温,连中国的宝岛─—台湾省也出现高温。自1995年5月以来,我...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足迹分析作为温室气体管理的工具,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国内外现有研究缺乏对其演化发展的归纳总结。因此,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检索出1996—2017年有关碳足迹的相关文献8840篇,并对此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美国对碳足迹文献的贡献最大,拥有2275篇出版物以及最高的h指数(83)和被引频次(34803);②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近10年发文量增长显著,都位于全球发文量前十的国家中;③荷兰的h指数占总出版物的比重最大;④加利福尼亚大学是该领域最具生产力的机构,拥有222篇出版物,且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最后,论文将碳足迹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厘清碳足迹研究的热点变化,并预测其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SCI、SSCI收录人文地理学期刊介绍及投稿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地理科学》2010,30(4):636-642
在对SCI、SSCI收录期刊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检索出62种人文地理学相关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4种,SSCI收录期刊60种,2种期刊同时被SCI、SSCI收录。并按照研究内容将SSCI收录的60种期刊分成9类,列出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与发表中国作者论文数量较多的期刊,同时对这些期刊的内容、侧重点、特征、影响因子加以分析;对4种SCI期刊着重分析了特征。并就目前国内人文地理学者发表SCI、SSCI文章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目前发文量低的原因主要有过分重视SCI,相对轻视SSCI,SSCI收录国内期刊少,对SSCI期刊缺乏了解3个方面。针对SSCI论文写作和投稿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名录,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其濒危等级、生活型与生态型、区系和资源植物。结果表明:云南省湿地共有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50科96属157种,其中被《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2021版)》收录37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收录108种,被《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收录115种,被《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4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102种;生活型划分为多年生草本138种、一年生草本13种、灌木5种、乔木1种;生态型划分为湿生植物118种、沼生植物15种、沉水植物11种、挺水植物9种、浮叶植物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2种类型和8种变型,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性质是其重要组成,中国特有分布突出;从资源多样性来看,可划分为观赏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8类。提出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建议,以期为该区湿地植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对中国沙漠地区植物标本整理、鉴定和文献考证,新增加了Iris flavissima Pall和I.pandurata Max-im。并认为《中国沙漠植物志》收录的I.potaninii Maxim、I.goniocarpa Baker和I.thoroldii Baker在沙漠地区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9.
重要启事     
《湿地科学》2009,7(2):F0004-F0004
《湿地科学》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物(CGP)、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等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如有作者不同意人编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以便我刊作出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0.
3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荒漠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和盐生车前(Plantago maritima),研究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氮处理均能够促进3种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施氮浓度增加后,骆驼刺的根重和根长均增加,但是骆驼蹄瓣和盐生车前却降低。随着氮浓度增加,冠根比(S/R)亦增加,说明氮沉降增加能够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地上生产力增加。②随着氮浓度的增加,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增加。骆驼刺和盐生车前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降低,而骆驼蹄瓣则表现为增加。3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3种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响应能够很好地与生长相对应,在光合生理受到氮素营养限制时,其植物的生长较慢。当解除营养限制时,光合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植物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王婷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4):500-512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控制力模型,计算了中国典型外交圈层的相对控制力,指出中国外交工作的关键点。在双边外交中,中国的控制力与日本、俄罗斯大体相当,比韩国略高,比印度、巴基斯坦高很多,但比美国低很多。在三方外交中,中-日-韩关系中,中国占据相当大的主动权,而日本被动;但中-日-美关系中,中国被动;在中-美-俄关系中,中俄合作使美国优势地位削弱;中-印-巴关系中,巴基斯坦的进入会大大增强中国的控制力。在四方和更多方的关系中,中俄合作对中国有益。  相似文献   

13.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地理研究》2020,39(5):1070-1087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以"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为研究区,运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构建国家间科研合作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分析法,探究沿线各国2013年和2018年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化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尺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动日趋频繁,但内部合作紧密程度不及与沿线以外地区的合作程度。沿线区域对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由欧洲、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骨架结构向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密集区构成的"多边形"骨架结构转变。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中国、中东欧区组成的"双核发散"向"一区多点"构成的"多极化"空间结构转变;等级结构则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等级层次结构,且由单核心向双核心转变;控制结构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四周高、中间低的"多超多强"盆地型控制结构转变。③沿线国家的科研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等国家主体属性以及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是沿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科研实力、社会邻近性的作用最大,地理距离对科研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以1999-2008年新疆入境市场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指标,采用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入境游客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消费结构3个方面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地地理集中指数仍然较高;(2)外国人是新疆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欧洲和亚洲旅游者是新疆入境旅游者的主体;独联体是新疆第一大客源,其次是日本、台湾、港澳同胞、美国、韩国;(3)大多数新疆入境旅游者流向北疆;绝大多数新疆入境旅游者流入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4)多数国家是新疆入境旅游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少数国家有较大的年际间差异性;(5)除了购物、长途交通所占较大比重及变化较明显外,市内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邮电通信、其他服务等所占比重都较小,变化不明显且变化幅度较小。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开发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全球降水准确定量观测提供新的手段,应用卫星降水产品的前提是进行地区的适用性评价。为了解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1998—2020年752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剖析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研究的演变趋势、合作关系和研究热点,以此来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和引文量不断增长,且2015年开始高被引论文显著增多。美国、中国和德国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美国和中国占到世界总发文量的76.2%,中国科学院是全球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学术机构,占到发文总量的11.6%。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复杂地形区的多时空尺度评价、极端降水事件分析、大尺度干旱评价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典型的研究区包括青藏高原、拉普拉塔流域等。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结合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气候变化模拟、气象预报和预测等是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6.
中美巴印过去300年耕地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数据,对中、美、巴、印四国过去300 年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国耕地总量在过去300 年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和印度土地垦殖历史悠久,其中,中国在1700-1980s 耕地面积增加了68.21×104 km2,印度在1700-2000 年增加了131.28×104 km2,为中国的1.92 倍;美国和巴西虽然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其中,美国在1700-1950 年的250 年间耕地面积增长了190.87×104 km2,分别是中国、印度增量的2.80 倍和1.46 倍;巴西在1700-2000 年增加了64.57×104 km2,其中近百年的增量为62.82×104 km2,超过了同期其他三国的增加量。②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看,近300 年来,中国和印度均是在已有耕地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向高原及山地丘陵地区扩展;而美国在“西进运动”的影响下,耕地大规模向中西部拓殖;巴西随着向北西部开发的推进,北部、西部地区的耕地急剧增加。③过去300 年推动四国土地垦殖发展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国家政策,但就根本驱动因素而言,中国和印度是人口,而美国和巴西则是国家财政;在农技发展取向方面,中国和印度选择了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而美国和巴西则选择了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宇  葛岳静  马腾  刘晓凤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89-1499
高铁的空间运送能力极强,但建设耗资巨大,并因此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着迅速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高铁的贸易格局兼具国际政治和外交属性。中、日、德、法是目前主要的高铁出口国,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竞争激烈。本文从地缘政治的"空间—权力"视角出发,基于对国家发展的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和影响利益逻辑,综合考量高铁修建的基础条件、高铁出口竞争国的空间利益格局、中国的竞争优势等方面,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尝试得出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及合作方式。主要结论为:①中国“高铁外交”的优先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美国和巴西等国;②中国与美、韩、俄、哈、澳5国可展开多层次的高铁合作,与印、泰、越、印尼4国可从发电、输变电等前期工程开始合作,与巴西、马来西亚两国可根据市场需求先进行前期的工程合作;③除高铁优先发展空间外,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可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风险的前提下融资、投资和承建;④在中国利益重点区域之外,从高铁修建的经济利益出发,在经济基础较好且已有铁路合作的国家进一步进行高铁合作可行性较大,如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白俄罗斯等国。  相似文献   

18.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