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作者出席了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可控源地震学委员会于1983年8月在瑞士举行的第四次工作会议,他们根据会议的情况,概述了世界各国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现状。作者还介绍了我国的地壳——上地幔深部探测工作的两个特点,并为了推进此项工作而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1984年10月1日至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欧洲地震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来自世界7个国家250多人出席了会议。欧洲地震委员会建于1950年,主要致力于地震学方面的交流。它是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IUGG)、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  相似文献   

3.
地震学与地震可预测性国际研讨会(ISESEP 09)于2009年7月5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  相似文献   

4.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5.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I.U.G.G.Chronicle)1979年1月第131期18页刊登一则报道,介绍了“强震地震学委员会”(The Commissionon Strong Motion Seismology)的情况,译载如下:强震地震学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的全体会议上。其任务是促进对地震附近记录到的资料的收集、宣传和地震学解释。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震源物理与震波传播特性。对用于工程设计的地动的估计提供可靠的根据将有助于减小地震灾害。该委员会通过其部分成员曾于1978年5月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国际强动地震仪器台阵专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中科学的作用”(Role of Scienc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国际会议(RSIS会议)于2003年12月8~9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相似文献   

7.
IASPEI2009(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于2009年1月10日至16日于南非的开普敦市举行,现将会议上关于地震预报的进展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2月3—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与地震记录信息开发利用研讨会同期进行。50余名专业委员、专家及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许绍燮代表上届专业委员会总结了工作。与会同志就本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大家希望在未来4年中,应当在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地震学研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大力推进地震预报的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学科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应促进地震学的一些基础工作如地震定位、地震动力学参数的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由分析地球物理场、首先是地震波场取得的有关各向异性的资料给出了地球岩石圈和岩流圈内有关构造、组成以及可能过程的新的信息。广泛开展天然介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根据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所支持的苏联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建议,由联合国和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于1982年5月12日~19日召开了“地震各向异性的理论、观测和成因”首次国际工作会议。会议在苏联苏兹达尔市举行,有8个国家42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计:民主德国1名,大不列颠4名,苏联29名,美国3  相似文献   

10.
应北京大学邀请,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安艺敬一教授于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访问北京。11月30日上午,安艺敬一教授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学术报告会由陈运泰院士主持,马瑾院士、陈晓非教授、陈永顺教授、两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11.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5,17(4):421-42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会议在蓉召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换届以后,于9月21-24日在成都市召开了四届一次会议暨地震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四川省地震局承办.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院士到会作了题为"发展中的数字地震学"的学...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20日—21日在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单位的54名地震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陆远忠、刘蒲雄、许绍燮、杨懋源、高龙生、韩渭宾、李学良、刘正荣等主持,会上先后有39名代表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陈鑫连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83,5(1):126-12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暑、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和资助,并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   相似文献   

14.
1980年l0月2日至11日在苏兹达尔市举行了“数值方法解释地震资料”的国际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苏联科学院部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西伯利亚科学分院计算中心、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按КАПТ计划组织的。讨论会日程分两个部分:一是听取解地震学中正演和反演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报告,二是对数值方法用于人工地震测深和地震学的成果及其今后发展远景进行了讨论。会议共听取了60篇讲演、报告和报导,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3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召开的,学会秘书长苏公望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卫一清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刘恢先作了会议总结。参加会议的有国内  相似文献   

16.
首届国际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大会将于1991年5月27—29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该大会由国际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目的是使各领域的地震专家聚集一堂,介绍和讨论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提交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为1990年11月30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年3月2~7日在昆明市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地震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会”概况。这次会议共有20多个单位的80多人出席,并收到学术论文89篇,其中在会上交流了71篇。从学术报告反映的结果来看,近二年来地震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一、会议概况第五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5IWSA)于1992年5月17—22日在加拿大爱伯塔省班夫市举行。这是自1990年6月在爱丁堡举行的4IWSA 后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5IWSA 到会代表100多名,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地震学家和一些石油公司的代表。会上提交论文报告74篇,张贴论文10篇。代表主要来自西方工业国家及独联体。报告共分作:①波动和本征张量;②浅部地壳的观测研究;③裂隙和物理参数;④天然地震学;⑤测井研  相似文献   

19.
1982年12月21日至25日和1983年元月4日至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级工作组先后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召开了第三次地震震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震级工作组部分成员及震级专题的研究技术人员三十八人以及在北京和南京的有关科技人员。国际地震学及地球內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级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S.J.杜达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20.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所属七个协会中的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和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于1977年8月9日至19日在英国达勒姆联合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在此之前,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于8月6日曾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接纳我入会的决议。我国应邀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联合学术讨论大会,并参加了在联合大会期间两协会分别召开的各种行政会议,这些会议包括非正式会议(即座谈会)、各专业委员会议和理事会会议。会后,代表团还在英国参观访问了几个大学和科研单位。现将会议概况及其涉及的有关内容和问题扼要介绍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