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新疆中天山北缘发现有一条巨大的韧性剪切带,延伸500km以上,宽3km。剪切带内发育着各种变形构造和显微构造。磁组构研究表明剪切带变形强烈,属韧性剪切变形,磁面理和磁线理同等发育。有限应变测量结果表明剪切带为不均匀简单剪切加围岩的均匀应变。应变强度1.09,压缩量达59%,富林参数为0.9。变形路径斜率接近45°。剪切带的总位移量平均值为4482m,水平位移量为2849m,垂直俯冲位移量为3455m。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志留世—泥盆纪末,前后共延续了大约60Ma。变形时的温压为312℃和433巴。应力场为σ1=351°∠11°,σ3=93°∠29°。应变速率为2.4×10-15/秒,平均剪应变为4.5。韧性剪切带的成因与古准噶尔大洋与中天山地块的俯冲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2.
邱殿明  俞保祥  徐仲元 《世界地质》2000,19(4):329-333,341
吉林省辉南地区韧性剪切带岩石变形特征复杂多样。通过对剪切带内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和变形环境的分析,认为本区韧性剪切带发育在地壳浅层次的低温低压环境,为逆冲推覆韧性变形,其变形变质作用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具有独特的构造组合和岩石变形特征,差异应力值为45-54MPa,剪切位移量约为12.5km,形成时间为中元古宙。  相似文献   

3.
王志洪  卢华复 《地质论评》1996,42(1):1-6,T001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白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  相似文献   

4.
1∶20万曲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巨大韧性剪切带,据几何形态和显微组构特征,该剪切带属于正剪切带性质,是在始新世晚期(40~42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时的产物。区内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造成地壳不同层次拆离滑脱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解释了地壳增厚、构造变形弱及地球物理多层结构不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总被引:103,自引:9,他引:94  
郑亚东 Davis  GA 《地质学报》2000,74(4):289-302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侏罗期(180Ma);②晚侏罗期(161~148Ma);③早白垩期(143~127Ma→117Ma)。前中侏罗期为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  相似文献   

6.
秦岭勉略缝合带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嫖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剪切运动方向NW→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NNE→SSW高角度逆冲特点,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构造缝合带现今主导叠瓦状构造样式。变质变形作用研究显示,两期剪切变形都具有高压-低温性质;综合变形时代以及整个缝合带构造演化,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俯冲与碰撞造山期变形,并指示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均具有斜向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TM影像解译和野外验证,论证了研究区内近EW向构造带除在前中生代遭受了强烈的近SN向挤压变形外,还在中新生代叠加了脆-韧性和韧性两期近水平右扭剪切变形以及一期脆性变形,形成了现今的挤压带、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叠加的复杂构造格局。文中还对各期变形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变形时代以及构造形成机制和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成矿演化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德威 《现代地质》1995,9(4):450-458,T001
摘要:通过对罗布莎铬铁矿区的构造解析,揭示出了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演化规律。由地幔韧性剪切带和脆-韧性剪切带组成的含铬剪切带是成矿期构造,被造山期发生的变形分解作用和脆性断裂作用改造,成矿演化经历了从上地幔到上地壳所发生的5个构造变形相的转换,即熔融流变变形相→地幔韧性剪切变形相→壳幔脆→韧性剪切变形相→塑性挤压变形相→脆性断裂变形相,可划分为中生代改造成矿和新生代矿床改造两个阶段,并概括为包含6个变形世代的构造成矿序列。  相似文献   

9.
小北湖韧性剪切带分布于敦密断裂北侧泥盆纪地层中,为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带,发育各种糜棱岩、叶理和线理构造及显微构造,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变形,属低温韧--脆型剪切带。  相似文献   

10.
方茂龙 《铀矿地质》1995,11(5):291-296,315
本文通过TM影像解释和野外验证,论证了研究区内近EW向构造带除在前中生代遭受了强烈的近SN向挤压变形外,还在中新生代叠加了脆-韧性和韧性两期近水平右扭剪切变形以及一期脆性变形,形成了现今的挤压带、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叠加的复杂构造格局。文中还对各期变形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变形时代以及构造形成机制和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洪泽凹陷低熟原油的饱和烃化合物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洪泽凹陷低熟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组合研究表明,它们能够较为有效和准确定低熟原油的生烃母质和沉积环境。在洪泽凹陷原油中,存在着着典型半咸水-咸水环境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如Pr/Ph〈1,丰富的伽玛蜡烷,相对较高含量的C294-甲基甾烷,C26甾烷,甲藻甾烷等。  相似文献   

12.
陈艳  何新秀 《矿物岩石》1997,17(3):98-103
本文用CL-P507萃淋树脂作为萃取色层的固定朴要研究了经D235阴离子树脂交换分离钴后和稀土镨钕钐的分离,对洗脱剂,洗脱条件进行了探讨,并选择出最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孢粉相及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闫存凤  邵宏舜 《沉积学报》1998,16(3):115-118
孢粉相是反映一定沉积物以及成岩作用环境的显微沉积有机质组合。对我国河南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上段至核二段湖相碳酸盐岩系孢粉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有机质组分的鉴定和统计将碳酸盐岩系划分为五个孢粉相带;并利用孢粉相结合有机质成熟度地化指标,对其生油潜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pInfo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校园信息的特点后,设计了校园信息的分层主属性数据各属性表的结构,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并对多煤体查询,显示及维护功能的实现、学生信息管理功能的实现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是建立有校园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良清 《沉积学报》2000,18(3):484-488
回顾了以成因地层层序为基础的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对成因地层层序及其内部构成、高分辨率成因地层层序、成因地层层序的旋回性、非海相成因地层层序、成因地层层序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等主要观点作了简略评述,并结合我国陆相沉积特征对成因层序地层学未来研究前景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汶川,都江堰地区五龙沟砾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苟宗海  吴山  赵兵 《矿物岩石》1999,19(4):29-34
四川汶川县水磨镇及都江堰市青城后山五龙沟、泰安寺一带的侏罗系,为一套厚度巨大的砾、砂岩沉积,并组成NE—SW 向的向斜构造。在1997年~1999 年1∶5×104《三江幅》区调期间,测制了该区多条侏罗纪地层剖面,并命名为一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元-五龙沟砾岩,划分为一组、二组、三组。本文概述了它的岩石组合面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地层归属,并讨论了五龙沟砾岩冲积扇相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张枝焕  杨藩 《沉积学报》1998,16(3):119-123
我国广泛发育着新生界咸水湖盆,这些湖盆具有独特的沉积环境和生油气条件。咸水湖相烃源岩及其所形成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又不同于海相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绍了我国咸水湖相中烃源岩及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性、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南川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宁强组的生物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越  陈旭 《沉积学报》1998,16(3):124-131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扬子地台持续上升。特列奇期(Telychian)griestoniensis笔石带上部至spiralis-grandis带代表的时限内,地处扬子地台西北缘的宁强湾,在温暖浅海的环境中沉积了宁强组巨厚的泥页岩,其中夹含8套碳酸盐岩。在与之对应的8期小型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的不同部位建造了生物礁和生物滩。生物礁的类型包括骨架礁、生物层和灰泥丘。生物礁群落由底栖固着的造礁珊瑚、苔藓虫、海百合、藻类、层孔虫,以及非固着的附礁生物腕足类、鹦鹉螺、三叶虫等组成。通过宁强广元地区不同地点和层位的生物礁组合分析,论述它们在生态组合、生长形状和发育过程中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王硕儒  范德江 《沉积学报》1996,14(4):154-160
模式识别在定量研究岩相模式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神经网络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新方法,和其它模式识别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模拟人脑并行处理信息的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经传统岩相分析,鄂中拗陷二叠系碳酸盐岩确认为碳酸盐岩台坪相,它包含五个亚相,即局限台洼、台坡B、台洼、台坡A和台滩相。它们在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古生物种属、结构等特征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应用BP神经网络,特别是与模糊模式识别的结合,对拗陷区的岩相识别是成功的,令人鼓舞,两种方法各自的正确判对率约为75%,而综合两种方法的判对结果,则岩相全部判对。  相似文献   

20.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