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何才能有效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勘察设计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人才、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好准备。一要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二要完善组织结构;三要开展标准化工作,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四要培养数字化人才,建设数字化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球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产业唯有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数字建筑平台的赋能下,行业监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重构建筑产业链中的各种关系和组织形态,使建筑生态与外部环境发生协同共振,形成建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建筑产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勘察设计》2023,(6):12-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中国建设进程,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建筑业正面临全新的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如何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企业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数字化转型在行动”专题报道,邀请行业专家及行业企业代表等分享他们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及实践,以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灵魂",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一直在积极思考这个问题。"作为广联达新的战略创新业务板块,我们融合设计和工程数据,打造全数字化样品,赋能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设计BG(以下简称"广联达设计")副总经理张宁说。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互联网时代,在新技术推动下,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工程建设行业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发生了几轮数字化转型.AutoCAD的问世,开启了计算机辅助制图时代,引领了整个行业由手工绘图转向CAD;第二波转型发生在20年前,BIM技术被推向市场,此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与互联带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波云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华建数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建数创")正式成立,标志着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建集团")开启探索国有企业创新转型,践行"互联网+设计",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华建集团第一代虚拟设计院平台产品"云华建"Beta版同期发布。华建集团为什么要成立华建数创?设计企业如何牵手"互联网+"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勘察设计》2024,(2):106-107
<正>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设计”)成立于1952年,是国内首批成立、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设计院前列的大型综合性设计院之一。湖南设计以设计精品工程为己任,致力于向社会提供高品质技术与工程管理服务,传递以人为本、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理念。目前,湖南设计在数字化转型及市政科技创新方面有着领先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实践湖南设计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较早起步探索数字化转型。2012年成立BIM中心,2016年成立大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建设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我国建筑业正面临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如何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当前,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系统性难题,系统性难题需要系统性解法。近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勘察设计企业正在从战略上逐步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求在数字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在分析了勘察设计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对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SWOT分析,构建了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分析模型,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勘察设计行业如何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7月11日—12日,2019第三届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围绕创新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等行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拓展行业发展思路,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推动行业新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提出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和企业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行业面临着颠覆洗牌。未来,建筑业如何适应数字化变革的要求,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近日, 在建筑业数字变革与创新发展高端学术交流会上正式发布的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对此给出了答案。《白皮书》提出的"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理念,清晰地描绘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议。数字建筑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提交了关于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书面建议. 徐征指出,当前建筑行业转型与创新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施工现场项目覆盖率低,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同时,建筑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单阶段、单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其数字化转型已箭在弦上。在近期举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2019)上,与会嘉宾围绕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方向、商业生态系统重构及数字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当下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数字建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国家"十四五"数字强国战略的提出,"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在工程设计领域已成为普遍共识。在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向数字产业延伸的时候,广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显得步履维艰。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劣势,工程建设行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总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直面生存挑战,却也成为他们下决心转型的契机。然而,数字化转型的征程远比预想的还要艰难,往往刚起步就落入困局,以下三种境况就颇具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勘查实践中,采用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研发了多项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关键技术,并提出构建数据链的设想。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数字勘查与省域玻璃国土工程、历史勘查数据抢救工程和大数据成矿预测研究,是实现地矿勘查行业数字化转型及其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四项基础。未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基于5G赋能的智慧化转型问题,并且要兼顾经营管理信息化问题。产学研结合体制,是推进省域地勘工作数字化转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正当勘察设计行业各大领军企业陆续从企业数字化逐步向数字化企业升级时,广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仍显得步履艰难。据勘察设计行业BIM应用现状调查显示,在将近700家受访企业中,对软硬件、BIM人才及技术培训有持续投入的仅占10%,40%的企业因受限于业务收益,尚未展开大规模人才及技术投入,50%的企业在数字化人才、软硬件、教育培训方面投入均为零。BIM技术人才的招募、融合与培养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篇中,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作为建筑信息化的载体,BIM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各产业都在积极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筑业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数字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数字建筑平台将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通过数字建筑平台在数字世界中进行全数字化的虚拟设计与建造,再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建造出实体建筑,改变传统建造模式,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建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今世界处于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加速变革期,我国经济也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数字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勘察设计行业过去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下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经营效率增长停滞不前、人才吸引力持续下降、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链环节割裂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障碍。面对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以及“新基建”、智能建造的发展要求,勘察设计行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人均效率、应对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