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青岛海洋气象预报工作,构建了青岛市海洋气象信息预报服务平台。该平台以Flex和Web GIS技术为支撑,依托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综合运用GIS服务器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GIS的专题地图显示功能,编辑与分析多种与海洋相关的气象产品的时空要素特征。平台实现了多种海洋气象实况要素与地理信息的叠加、近海区域的天气预报与预警信息、海洋生态与船舶信息、台风实况路径查询、卫星和雷达图的动态显示等功能,提高了青岛市海洋气象综合观测、预警服务能力,为促进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中WRF的本地化参数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准确的研究气象因素对成都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模式WRF的模拟效果。设定16种天气预报模式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参数化方案与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的气象实测数据进行地表温度(T2m)和海平面气压(Psl)及高空温度的比对,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结果评估,选取适用于成都市本地化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参数方案。结果表明:第15组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与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气象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效果表现最佳,是为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中天气预报模式WRF的最优参数设置,第11组次之。  相似文献   

3.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以提高气象预警服务的效率及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应用数据库、软件编程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基础数据产品的获取及分析,确定气象灾害预警范围内的信息终端,高效编辑各类气象预警信息,基于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码分多址、Web Service等信息技术,实现了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机、决策手机等多种终端的预警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综合发布。  相似文献   

4.
以盐源县的泥石流发生为例,研究了凉山地区出现局地强降雨引发的中型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运用天气学方法,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遥感资料,从环流形势、强对流不稳定、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像演变特征,研究了台风登陆时凉山地区强降雨引起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并讨论了应用多普勒雷达回波对局地强降水及泥石流灾害短时临近监测和预报预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广播和电视每天都在播放天气预报,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天气信息。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把气象卫星“向日葵”的云照片随高低气压时间的变化进行图象化,掌握了即可自行预报。我们每天得到的气象信息,从收集数据开始到天气预报为止,全靠电子设备系统工作。 根据搜集气象数据的形式来看,气象信息来源有:“向日葵”在工作范围内摄取的云照片。信息传递方式是把传感器记录下来的静止图象一次送到地球上,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发射给“向日葵”,它作为气象专用通信卫星再向地球发射信息。 此外,气象台和观测船用升在空中的无线电探空仪和无线电遥测仪搜集高空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破坏及保护的忽视使得突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突发气象灾害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准确及时以及覆盖范围更广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为政府和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气象服务,同时现有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建立一套发布快捷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条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GPRS实现预警终端的数据传输以及气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同时还对预警方式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74~1980年7年6~9月份152次中雨以上降水的卫星云图资料,着重分析了91次西藏高原切变线云系中雨以上降水过程的卫星云图形态和造成中雨以上降水的高原南部和北部云系侵入高原的路径,从而觅求出造成西藏高原中雨以上降水的切变线云系的卫星云图,以便于高原天气分析和预报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气象局和水文水资源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和水文水资源等部门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及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水文预警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及时有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前,永城市地质矿产局、永城市气象局联合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两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合作。根据协议,永城市地质矿产局和气象局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双方在预警预报的信息内容、等级划分和制作程序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细化了分工,健全完善了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的机制。同时,建立联合会商制度,通过保持定期沟通和协调,开展精细化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地区为湖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多年以来一直是湖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关注的重点地区。本文以2014年7月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分析为例,探讨安化、永顺两县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对已有的气象预警预报模型进行修正、完善,通过GIS平台网格化、调整参评因素权重、确定区域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阈值等方法,达到湘西北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初步精细化的目标,并通过上述方法的探讨,对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工作推进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易多发、强度大、影响重、预报难,但针对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及其短临预报系统的总结还较少。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显著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影响,高原强对流天气具有不同于东部平原地区的独特特征,其研究进展概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括了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强对流天气研究的进展,包括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相关短临预报系统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短临预报系统建设提供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2.
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本地化过程中,可视化简单编程指令代码、格点数据分析显示系统和公式翻译器之间混合开发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了利用可视化简单编程指令代码开发操作界面、公式翻译器运算数据、格点数据分析显示系统绘图三者有效结合的编程技巧,并通过两个具体案例给予了详细的技术说明。  相似文献   

13.
Approach to Mountain Hazards in Tibet,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ibe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west boundary of China. I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highest and the youngest plateau in the world. Owing to complicated geology, Neo-tectonic movements, geomorphology, climate and plateau environment, various mountain hazards, such as debris flow, flash flood, landslide, collapse, snow avalanche and snow drif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Jinsha Ri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Nu River and the Lancang River in the east, and the Yarlungzangbo River, the Pumqu River and the Poiqu River in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of Tibe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mountain hazards in Tibet is about 589,000 km^2, 49.3% of its total territor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mountain regions in China, mountain hazards in Tibet break out unexpectedly with tremendously large scale and endanger the traffic lines, cities and towns, farmland, grassland,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make more dangers to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such as Nepal, India, Myanmar and Bhutan. To mitigate mountain hazard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hancing joint studies, hazards mitigation planning, hazards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controlling the most disastrous hazards and forbidding unreasonable human exploring activities in mountain area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6年中美联合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资料,对拉萨地区所存在的逆温现象尤其是边界层内存在的逆温进行了分析,试用耗散结构理论修正Tennekes等提出的数学模式建立了高原边界层内的混合层模式。 分析表明,拉萨地区白天仍有逆温存在。高原上的混合层具有比湿较海洋上不稳定和层底较高的特点。混合层的形成与逆温有关,逆温是混合层存在的边界约束条件之一,尤其在高原晴空区。 此外,本文还利用资料对本文所提出的混合层数学模式进行了验证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波动E-P通量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利用1965~2010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三维E-P通量,经过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对流层波动E-P通量的活动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南部.(2)波动E-P通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的强度最大,且夏季与冬季相比,垂直分量正负值中心位置的分布几乎相反.从夏季到冬季,E-P通量垂直分量的正值中心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3)波动E-P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也比较显著.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波动E-P通量变化平缓;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变化很大,90年代中期达到最强,后又开始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3年青藏高原上13个站的资料分析了高原上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发现1993年夏季高原降水的变化与常年明显不同:雨季持续时间达4月之久,且高原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多于常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夜雨率达90%以上。另外,还进一步分析了高原降水中断和活跃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Tibet Plateau in mountain system is becoming one of the focuses of global technique research, because its crust is marvelous thick, which is twice of the normal thickness of mountain system in lithosphere, and its rapid raise from the Quaternary.By using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BAQUS,the numeric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lithosphere stress field.It is the first time to use the displacement loading in the simulation of 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analysis,the deformed element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ucture band, and friction mechanism is used to model the fracture b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displacements around the Plateau.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plateau,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 axial orientations of the seismic origin mechanism and the measures principle stress orientations. The analysis is also given for the dynamic lithosphere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System in the 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认识对高原冬季雪灾的防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54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冬季(12~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现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概括出高原冬季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分布不均匀,偏东偏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冬季降水在12月最少,2月最多;EOF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分解为6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部型、东西部型、川西型、高原腹地型和西部型模态;EOF第1模态时间系数表明高原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增加、且存在1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REOF分析表明,高原地区冬季降水的局地特征显著,而高原腹地与中东部地区变化特征显示了高原冬季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与EOF分析第1模态的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潜热加热对高原涡发展的作用并加深对水汽与高原涡垂直结构及发展变化关系的认识。应用NCEP(1°×1°)再分析资料,通过大气热源诊断计算,分析2005年5月1~4日和2005年6月23~28日两次高原涡的垂直结构及生命史特征。通过比湿、涡度、Q2等诊断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高原涡在东移发展过程中,涡柱内水汽含量上升、涡度明显加强,水汽、涡度上传明显,两者在垂直方向的大值中心有较好的同步性。高原涡未下坡前,水汽通过凝结释放潜热的方式加热大气,高原涡暖中心结构明显。高原涡下坡过程中,其涡度和垂直速度均整层陡增,高原涡区域水汽含量下降,潜热加热作用减弱,暖中心结构消失。因此,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和垂直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凝结潜热作用的发挥,凝结潜热对高原涡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高原涡下坡前和下坡后期,是高原涡下坡后是否继续东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气、轨道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LOS速度场,并反演亚东-谷露裂谷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与北段具有相同的倾滑速率,均为1 mm/a;其闭锁深度南段为31 km,北段为22 km;其断层倾角南段为52°,北段为40°,与地质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