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元古代形成的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龙首山中部,由于古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挤压作用及变质热液叠加,矿床中铜铂得到再次富集。矿区及周边出露大量古生代基性—中酸性脉岩与岩基,暗示龙首山地区古生代发生了岩浆核杂岩隆起作用。综合研究了矿区切穿赋矿岩体的辉绿岩脉、煌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侵入金川铜镍矿床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67.1±2.0 Ma;煌斑岩锆石U-Pb年龄为400.6~425.3 Ma;前期工作获得辉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423.5±1.4 Ma。初步认定矿区各类脉岩的形成时代为古生代。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绿岩样品的εNd(t)值为-4.59~-1.58,(87Sr/86Sr)i值为0.7056~0.7077;煌斑岩样品的εNd(t)值为-2.97~-2.03,(87Sr/86Sr)i变化范围为0.7083~0.7085;证明基性脉岩的...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部地区横跨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内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点)广泛发育。克布矿床位于该区白云鄂博裂谷西南侧,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品位较高的铜镍化物矿床。因此,准确厘定克布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时代,查明岩石成因与矿床成矿过程对于进一步指导克布矿床深部铜镍找矿突破以及区域类似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矿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克布岩体主要岩相由主体辉长岩相与赋矿橄榄岩相组成,其中辉长岩相属于主体岩相而橄榄岩相则是主要赋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克布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各岩相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富集Rb、Sr和Ba等元素,亏损Nb和Ta等元素。本次研究获得克布岩体橄榄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7.5±1.8Ma,为中二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碰撞后伸展环境。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克布岩体锆石εHf(t)值为-4.67~2.84,(87Sr/86Sr)i值为0.7062~0.7071,εNd(t)值为为-10...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鸡公村地区发育有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但其成因尚未得到系统约束。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48.2±0.3 Ma,形成于始新世,与区内发育的Mo-Re成矿作用(22 Ma)没有成因联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辉长岩具有高w(Al2O3)(17.78%~18.63%)、w(K2O)(0.90%~1.76%),低TiO2特征,且相对富集LILEs(Ba, Sr, Rb等),相对亏损HFSEs(Zr, Ta, Nb等),显示弧岩浆特征。锆石εHf(t)值在10.0~13.4之间,全岩(87Sr/86Sr)同位素值在0.704 4~0.704 8之间,εNd(t)值在1.6~2.2之间。这些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指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起源于被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次研究认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  相似文献   

4.
巴颜喀拉-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是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古特提斯造山作用过程与地壳生长演化机制的重要探针。本次研究对巴颜喀拉中部的花岗质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本次研究的花岗质岩体形成于209~217 Ma,是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岩体由高Sr/Y值和低Sr/Y值花岗岩类组成。其中,高Sr/Y值岩体具有中等K2O(2.13%~3.75%)、较高的Sr(373×10–6~521×10–6)含量和Sr/Y值(47.5~69.4),较低的Yb(0.42×10–6~0.62×10–6)、Y(6.79×10–6~7.99×10–6)、Cr(5.86×10–6~13.0×10–6)和Ni(1.91×10–6~6.63×10–6)含量, La/Yb...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湘东北团山背金矿区辉绿岩脉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特征和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对采自该区的辉绿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辉绿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5 Ma),具有低SiO2(44.56%~45.91%)、高MgO(9.49%~10.60%)及高Mg#值(66.0~67.5)特征;富集K、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弱亏损Ta、Nb、P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N/YbN为6.83~8.73),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微量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辉绿岩具有高的(87Sr/86Sr)i值(0.706 52~0.711 05)和低的εNd(t)值(-1.64~-0.16);(208Pb/204Pb)t为38.40...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铜厂沟夕卡岩-斑岩型Mo-Cu矿床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部,成矿岩体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矿化和岩体紧密共生,主要为夕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化。分析了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Ce4+/Ce3+、Eu_N/Eu_N~*比值、岩体氧化物共生组合及岩体Sr-Nd同位素组成。铜厂沟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具高的Ce4+/Ce3+比值(250~1415)和高的Eu_N/Eu_N~*比值(0.61~0.75),与智利北部以及中国的玉龙、德兴斑岩型矿床的基本一致,显示高氧化性特征;岩体发育赤铁矿-磁铁矿组合及据锆石微量元素组成计算岩浆lgfO_2值在-2.8~-20.0之间,也表明岩浆具高氧化特征,岩浆中的硫主要为氧化硫。岩浆中氧化硫主要通过与岩浆中的Fe2+反应,形成磁铁矿,使氧化硫还原,为硫化物沉淀析出提供还原硫。岩体全岩初始(87Sr/86Sr)_i比值在0.706881~0.706970之间,εNd(t)值在-5.0~-5.5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范围在1297~1337 Ma之间,表明其主要为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并混有少量幔源组分。滇西北地区发育斑岩Cu-Mo(Mo-Cu)、Cu-Au-Mo及Cu-Au矿床,不同元素组合斑岩矿床成矿岩体岩浆都具高氧化特征,但矿床成矿元素从Cu-Mo→Cu-Au-Mo→Cu-Au,矿化岩体的(87Sr/86Sr)i范围从0.7076~0.7101逐渐减少到0.7053~0.7059,εNd(t)值范围从-5.9~-6.1逐渐增加到-2.2~-3.8,显示幔源物质增加或地壳物质减少。这表明区内斑岩-夕卡岩型矿床成矿元素组合受源区控制,斑岩铜金矿床岩浆源区含较多幔源物质,斑岩铜钼矿床岩浆源区含较多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7.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郭家岭期岩浆活动关系紧密,但针对胶东郭家岭期岩浆岩体的成因仍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择焦家金矿带北段与金矿具有时空关系的郭家岭期丛家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岩相学、地球化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丛家岩体花岗岩的Na2O/K2O分别为0.69~1.23,Na2O+K2O值为7.29%~9.58%,A/CNK值为1.39~1.5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丛家岩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负铕异常(0.41~0.68)、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等富集、 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以及高Sr/Y值(81.59~235.5)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丛家岩体锆石LA-MC-ICP-MS的U-Pb年龄为126.1±0.3 Ma,可以代表丛家岩体结晶年龄;岩体n(87Sr)/n(86Sr)值为0.711463,其低于地壳的平均值(0.7170),高于地幔的平均值(0.7090),表...  相似文献   

8.
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浪木日铜镍钴多金属矿床,在新近勘查工作中又圈出独立的铂矿体,对该矿床成矿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指导勘查找矿.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结合含矿橄辉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其中橄榄石、云母主量元素测试,以及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浪木日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含矿橄辉岩中橄榄石属贵橄榄石(Fo值为86.72~88.39),云母为金云母,其均为幔源岩浆作用产物;含矿橄辉岩稀土元素具右倾型的配分模式,富集Cs、Rb、U等元素,εNd(t)值为0.66~2.66,暗示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获得黑云母花岗岩U-Pb年龄为414.5±8.8 Ma,其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18 609~0.719 177)、εNd(t)值(1.28~5.36)显示其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产物.本研究认为浪木日铜多金属矿床具叠加成矿特征,在450~439 Ma形成与橄辉岩有关的铜镍钴铂钯矿体的基础上,叠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面研究阿拉尔岩体与可可托海地区伟晶岩脉群在成因上的关系,笔者系统分析阿拉尔岩体西部阿热散一带含绿柱石伟晶岩脉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伟晶岩脉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03.9±2.2)Ma,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Si、低Ti、富Al、富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稀土元素La、Ce、Nd、Sm,亏损Ba、Nb、Ta、Zr、Hf、Sr、P、Ti,属于典型的低Ba、Sr岩石,锆石同位素176Hf/177Hf值为0.282 714~0.282 749,εHf(t)值为+2.56~+3.65,tDMC模式年龄为852~912 Ma,与阿拉尔岩体具有形成时代的一致性,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性,176Hf/177Hf值与εHf(t)值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中生代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与阿...  相似文献   

10.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2)比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03225~0.703664,εNd(t)=6.51~6.81)。结合拉萨地块东南缘已发表的三叠纪中-基性岩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尼木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皆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地幔2.5%~4%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对比拉萨地块西南缘与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俯冲相关的岩浆记录,推断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下的初始俯冲作用具有穿时性,东段俯冲作用在~266Ma已经开启,西段则发生在255~214Ma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为加深对华南地区东部白垩纪构造演化及壳幔作用的认识,对浙江省治岭头地区发育的玄武岩进行了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玄武岩呈块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角闪石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年龄为101±1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整体具有富碱、高K2O/Na2O、高K2O+Na2O值和高Al2O3含量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等)及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f等),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整体右倾,具有微弱的正Eu异常,应属于钾玄岩系列。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Th/La、Th/Ce、Lu/Yb等值更接近于幔源岩浆的比值;(87Sr/86Sr)i=0.70729~0.71029,εNd(t)值及εHf(t)值范围分别...  相似文献   

12.
田荣松  解国爱  林灿楠 《地质学报》2022,96(7):2365-2379
新生代时期受太平洋板片俯冲影响,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广泛发育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的板内岩浆活动。然而华北克拉通西段目前并无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相关的研究。本文首次报道华北克拉通西部阿拉善巴隆乌拉新生代岩浆活动。来自巴隆乌拉玄武岩和粗玄岩锆石U-Pb定年限定这些岩石形成于始新世时期(37.2~36.5 Ma)。新生代玄武岩和粗玄岩SiO2(50.38%~51.65%)和Al2O3(16.9%~17.5%)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无Eu负异常和Nb、Ta亏损,显示洋岛玄武岩特征。玄武岩和粗玄岩样品87Sr/86Sr值为0.7054~0.7057、全岩εNd(t)值及锆石εHf(t)值分别为-7.2~-6.7和-3.2~-1.1之间,显示富集的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研究揭示这些新生代岩石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有限的地壳混染作用。与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相比,阿拉善新生代玄武岩具有更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更加富集的同位素组成。阿拉...  相似文献   

13.
以出露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北侧元湖一带英云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锆石LA-LCP-MS U-Pb年龄测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岩体侵入时代及成因进行讨论。英云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2.3±2.8) Ma(MSDW=0.49)。岩石SiO2含量73.21%~77.15%,Al2O3含量10.66%~13.00%,属偏铝质,A/CNK为0.89~0.98、富钠,Na2O/K2O值为6.99~22.31,低钾(拉斑)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40.95~55.01,轻重稀土分馏较弱,(La/Yb)N=0.47~0.72,Eu负异常明显,δEu=0.15~0.25。Sr/Y比值为3.07~4.36,Nb/Ta比值为3.61~9.86。岩石具较低的Sr初始值,(87Sr/86Sr)i=0.704 485和正的Nd初始值,εNd(t)=9.45~10.295。认为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北侧...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宜昌三峡地区南华纪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在833Ma、785Ma出现高峰,说明此时期有两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的Hf同位素结果,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与εHf(t)值关系图表明: 910~890Ma之间锆石εHf(t)值表现为高正值(≈10,接近亏损地幔演化值),890~840Ma锆石εHf(t)值明显降低,并有负值出现,另外在890Ma处有年龄峰出现.笔者认为扬子和华夏板块的拼合可能在890Ma发生了由俯冲到陆-陆或陆-弧的碰撞,之前的高εHf(t)值由洋壳俯冲造成,之后碰撞作用陆壳物质熔融造成了εHf(t)值的降低; 840~800Ma的锆石εHf(t)值有正也有负,800~780Ma的锆石εHf(t)值小于0,780~750Ma的锆石εHf(t)值大于0.这些数据与830~795Ma、780~745Ma两期地幔柱事件吻合.   相似文献   

15.
出露于扬子板块东南缘的九宫山片麻状花岗岩侵位于早新元古代双桥山群.通过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表明,九宫山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830±8 Ma;4个继承锆石分析点给出加权平均值为873±7 Ma的年龄值,可能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产生的岩浆活动.九宫山岩体具有高SiO2(71.83%~74.20%)、高K2O+Na2O(7.06%~7.90%)、低基性组分(∑TiO2+FeOT+MgO=2.64%~4.00%)的含量特征,高K2O/Na2O比值(1.25~1.6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27,主要为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和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35~0.47),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Sr、P、Nb、Ta、Ti等相对亏损.全岩εNd(t)值为-1.49~+5.24,同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3.5±1.0~11.0±1.1、5.1±0.9~12.9±1.1,指示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新生地壳物质.九宫山岩体可能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由类似双桥山群的变质砂屑岩和火山岩部分熔融形成.区域对比表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具有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特征,表明该区早新元古代时期新生地壳物质对花岗岩的影响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这可能是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过程中岛弧岩浆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而使新生地壳物质减少所引起.   相似文献   

16.
苏拉威西岛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保存了大量中-新生代岩浆记录。本研究对北苏拉威西中部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全岩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显示,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0.32±0.44 Ma和9.87±0.11 Ma,形成于晚中新世。样品SiO2含量为53.81%~59.90%,MgO为3.27%~4.27%,K2O为0.48%~1.22%,A/CNK=0.86~0.92,Mg#为47~49,属高镁中钾钙碱性闪长岩。该闪长岩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具明显Nb-Ta和Ti负异常,轻微Eu负异常(Eu/Eu*=0.78~0.96)。闪长岩(87Sr/86Sr)i值变化于0.70498~0.70509之间,εNd(t)值变化于+5.6~+5.7之间,锆石原位εHf(t)值为+11.2...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南秦岭懒板凳岩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构造环境,探讨其地质意义,本文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懒板凳岩体(西部)进行了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05.6±2.4 Ma),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右倾型稀土配分曲线样式,δEu=0.37~0.50;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K等的富集和Sr、P、Ti等元素的亏损。Sr初始值较低((87Sr/86Sr)i=0.70608~0.70665),εNd(t)为-5.80~-4.65,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365~1458 Ma之间。综合研究表明,懒板凳岩体(西部)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的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的古老地壳物质,岩浆活动与岩体附近矽卡岩型钼矿化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大红山铁铜矿床广泛出露基性侵入岩,按产状分为:(1)沿基底断裂大规模分布,并切割包裹主矿体的辉长辉绿岩;(2)侵入大红山群地层并与矿体无明显空间关系的辉绿岩脉。为进一步查明这些基性侵入岩的时代及关联地质事件,本文对这些基性侵入岩开展了岩相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存在多期基性岩浆活动。辉长辉绿岩和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664±18)Ma和(405±4.4)Ma;二者具有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即相对富集Sm、Nd、La、Ce、Ba,亏损Ti、Th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无明显Eu、Ce异常,Nb/Ta和Zr/Nb值揭示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地壳混染。辉长辉绿岩具有高的MgO(4.84%~9.74%)和低的TiO2(0.87%~2.73%)含量;并且其(87Sr/86Sr)i值为0.691 65~0.704 54,εNd(t)值为0.89~1.79,表明其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对满都拉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研究。岩屑杂砂岩(D18003RZ1)锆石多具岩浆成因特征,U-Pb年龄分布于272~2302 Ma之间,有282 Ma和442.8 Ma两个峰值年龄;431~456 Ma锆石的176Hf/177Hf值为0.282661~0.282797,εHf(t)值为6.4~10.7,TDM2介于801~1155 Ma之间;272~286 Ma锆石的176Hf/177Hf值为0.282554~0.282768,εHf(t)值介于-1.5~5.9之间,TDM2介于1069~1575 Ma之间。含粉砂绢云母硅质板岩(DC01TW1)锆石年龄分布在260~2185 Ma之间,其锆石有岩浆成因,也有变质成因,主要峰值年龄为270 Ma,次为1600 Ma和1850 Ma;263~293 Ma锆石的176Hf/177H...  相似文献   

20.
藏南地区冈底斯岩基是长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保存着与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构造动力学过程的丰富记录,是揭示深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长期演化特征的重要岩石探针。太昭地区发育高Na/K比花岗岩(组一)和低Na/K比花岗岩(组二),另外,在距离太昭不远的巴松措地区发育一套辉长岩-闪长岩。本文以组二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与其他二套岩体的对比研究:(1)组二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90~194Ma,与组一花岗岩为同期岩浆作用;(2)同位素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Hf(t)=-7.2~-2.5;εNd(t)=-4.1~-3.7)略高于组一花岗岩,Sr同位素(87Sr/86Sr(t)=0.7061~0.7070)比值略低于组一花岗岩,而与巴松措中基性岩相近,这也暗示组二花岗岩的源区不同于组一花岗岩,是由受熔体交代的弧下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而组一来源于中下地壳古老基性岩部分熔融;(3)地球化学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Al2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