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讨论了在金刚石高压合成中,在传压介质叶蜡石腔体内加一层白云石内衬的作用,认为这种组合传压腔体可以降低合成压力,改善合成金刚石质量。  相似文献   

2.
叶腊石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硅酸盐矿物,它在超高温高压技术的研究中常用作高压腔的介质,能较好地解决压力传递,固体高压密封,试样支承,隔热,电绝缘等问题,因而在金刚石高压合成中被广泛采用。在天然块叶腊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其变质程度杂质成分和矿物理化性质不同,以及它在高压高温下发生的一系列矿物相变,导致其传压性能的不稳定和多变性。所以,研究叶腊石的性质与金刚石合成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于合成优质金刚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有关试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大腔体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金刚石的合成工艺-φ23mm腔体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变功率合成技术和瓶颈效应后改变组装方式,使腔体内的物量比合理化,以达到腔体内合成温度和压力均匀,控制金刚石的生长速度,在较低的合成压力和合成功率下,在φ28.5mm腔体和φ31mm腔体上,合成优质高产金刚石。  相似文献   

4.
鸣午 《探矿工程》1979,(4):41-42
高压合成金刚石尽管合成金刚石不断生产,但天然金刚石因其硬度和光学性能同珍贵的宝石一样,占有独特的地位。在高温和很高压力时,金刚石稳定的碳形态,材料科学家需要采取对策。高压物理学和技术的先驱—P·W·布瑞奇曼,据说每当他想从其早期的装置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压力时,他总想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作为他的第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片、粉状触媒合成腔体内压力、温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比分析了片状触媒合成体系和粉状触媒合成体系,在金刚石合成过程中,合成腔体内压力、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金刚石合成特征区分布图,分析辽些压力、温度变化对合成金刚石品质的影响,由此,指出粉状触媒是合成金刚石用触媒材料的较佳形态。  相似文献   

6.
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断提高金刚石质量与粒度是金刚石行业是一个永恒课题,是行业发展的灵魂。有关金刚石研究在热力学方面已很充分,在动力学方面,与其说是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实现这些理论的技术问题。合成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将产品结构、合成工艺、高压设备、模具及原材料综合考虑,即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  相似文献   

7.
金刚石压腔实验技术自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高压领域的研究,成为高压下进行物质结构、性质等方面实验研究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生烃动力学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与勘探。文中对生烃动力学原理进行了介绍,对当前确定生烃动力学参数的热解实验装置进行评述,并对金刚石压腔实验技术应用于生烃动力学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川江  郑海飞 《地学前缘》2012,19(4):141-150
近几十年来金刚石压腔(DAC)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领域,它可以达到550 GPa的压力和6 000 K的温度。与其他静高压实验技术(大压力机、高压釜等)相比,金刚石压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进行极端温压条件下物质的结构性质、相变及状态方程等研究,而且可以原位观测整个实验过程。文中简述了金刚石压腔装置的结构及温压测量方法,然后分别从物质相变、矿物溶解度、流体性质和组成、油气成因、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和布里渊声学测量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金刚石压腔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金刚石压腔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片状触媒和粉状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实验,比较了两种触媒合成金刚石的优缺点,分析了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优于片状触媒的原因,对金刚石合成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刚石压腔(DAC)实验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樯  郑海飞 《地学前缘》2005,12(1):131-136
金刚石压腔实验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高压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温度、压力标定技术及各种测试方法的发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文章通过Mao Bell压腔说明金刚石压腔实验装置的结构及原理。此外,根据温度和压力测定原理,将金刚石压腔的加热装置分为外加热和激光加热,并将压力测量方法划分为三种:(1)矿物谱学压力测定;(2)状态方程压力测量;(3)矿物相变法压力标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