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9年9月7-20日沈丘县出现的历史罕见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8°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0°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干冷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繁建立,是导致该区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亚洲两槽一脊型建立,蒙古东部低涡加强、东移南下,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了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2.
一次秋季罕见强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分析了2007年9月27日-10月11日长治市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最严重的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的成因,给出了秋季连阴雨的预报着眼点: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0°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5°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频建立,是山西中南部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降水落区在500 hPa层以下温度露点差≤4℃的重叠湿区内.亚洲两槽-脊型建立,贝加尔湖高脊东移,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3.
2011年陕西省强秋淋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自动站实测的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提供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3—20日陕西省强秋淋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动力热力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的强秋淋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降水强度大,强降水日数多,气温持续偏低的特点。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东亚大槽偏西,印缅槽偏强,即东亚大槽后部的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从贝湖南下至华北,同时印缅槽前和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至115°E附近,陕西持续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出现近20d的强连阴雨天气。连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南撤,急流在40°N附近维持和850hPa上南风的盛行都为连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是这次连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假相当位温的高能区出现在105°E~110°E,能量锋区与此次连阴雨的雨带相对应,造成陕西省2011年强秋淋天气。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渭南地区 1960~1996 年 “三夏”期间连阴雨气候特征; 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了连阴雨的有、无二级判别方程, 其历史拟合率达917% ; 并分析了连阴雨的基本环流型式为乌山阻高型、两脊一槽型和两槽一脊型, 将天气型与数值预报相结合, 来制作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早春苏南地区连阴雨期间的降水特点和环流形势特征。分析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特别长、降水量特别多、最高气温偏低、雷暴天气频发等特点。连阴雨期间,欧亚上空高层中高纬环流经历贝湖低槽型、阻塞型和一槽一脊型3个阶段,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东移,保证了连阴雨天气的冷空气来源。孟加拉湾南支槽活跃,西太平洋副高偏北,从南海和菲律宾海经副高外围气流的水汽输送是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持续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苏南地区长达21天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1998年5月27日17~23时,渭北的韩城、澄城、合阳、白水等县由北向南先后出现了雷雨冰雹天气,冰雹直径大的有2~3cm,小的如玉米粒大。据不完全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28hm2,直接经济损失580万元。分析这次冰雹过程的天气形势、单站要素以及雷达回波的演变过程,总结了有利于冰雹形成的具体条件。1500hPa的大尺度环流形势5月27日08时500hPa的环流形势属“西高东低”型,在75°N、90°E~60°N、80°E有一高脊,脊前的长波槽位于52°N、123°E~44°N、100°E,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且有≥16m/s的急流轴在沿长波槽脊的方向上,穿过温…  相似文献   

7.
基于1959—2022年郴州市1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郴州市连阴雨过程的时空特征,并对连阴雨过程进行环流分型。结果表明:1959—2022年郴州市共发生63次连阴雨过程,连阴雨天气在冬、春季强度强且较为频发。受地形影响,郴州市中部连阴雨过程较多、南部较少。郴州市连阴雨过程可分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两槽一脊”型、低压型和纬向多波型4类。连阴雨过程期间有明显的冷暖气流交汇和气流辐合,其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和“两槽一脊”型的冷高压偏强且稳定,北风风速更大且影响更南,因此冷空气更强;低压型和纬向多波型冷高压较弱且移动较多,西南气流偏强。东亚上空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天气系统多移动和变化,不断向北输送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长时间交汇对峙,在郴州市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7,(3):10-12
一、预报思路和天气概况我区每年在春播期3月20日—4月20日,往往会出现1—3次5—7天或10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我们根据预报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认为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大范围的环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为此对1956年至1975年(缺1967年资料)3月20日—4月20日出现的25次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普查,发现我区产生连阴雨的前五天(±1天)在700毫巴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均为两槽一脊型。即我国沿海以东和乌拉尔山各为低槽,  相似文献   

9.
沈玉伟 《浙江气象》2010,31(2):8-11,18
利用NCEP/NCAR客观分析资料,对浙江省2009年2月15日—3月7日强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脊前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是形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特征;而孟加拉湾低槽的稳定维持为江南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是本次连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0.
对2007—06—16—22陕西关中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认为:500hPa乌拉尔山稳定的长波脊和东北到鄂霍茨克附近的长波脊、贝湖低槽和高原上低值系统的维持是造成陕西连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中低层青藏高原东南侧到河套有西南气流发展并维持,为阴雨天气提供充沛的水汽和能量;700hPa切变线是连阴雨期间降水形成的动力和辐合机制;当关中处于高能舌和湿舌区时,降水明显;地面上四川到陕西有倒槽生成时,对应的降水强度大。当东路冷空气减弱消失只有西路冷空气影响时,相应的降水也减小。  相似文献   

11.
春季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热带环流和总云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林华 《气象》1989,15(8):10-15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3—5月气温与降水资料,确定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现连阴雨及连晴过程所对应的热带环流及波谱特征有明显差异,热带太平洋156°E、180°剖面上总云量分布特征有显著不同,厄尔尼诺年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天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2.
从一次反气旋的生消演变分析陕西初夏连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皓  刘宇  黄宝霞 《气象》2008,34(5):58-63
连阴雨是一种重大天气,特别在"三夏"中出现时.初夏(6月)连阴雨在陕西历史上并不多见,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且多在关中、陕南出现,陕北黄土高原出现的概率极小.2007年6月,陕西出现了一次长达7天的连阴雨天气.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这是一次反气旋环流的生成-维持-消亡过程,陕西位于此反气旋的底部,偏东(南)气流为连阴雨持续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整个过程都有垂直上升运动;稳定持久的蒙古低槽和高原低槽是造成陕西连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原低槽前部的偏南风气流和蒙古冷空气前部的偏北气流在35°N以北河套附近辐合,是形成陕北干旱区连阴雨的主要原因.过程前期,东亚"双阻型"的建立是陕西多雨时段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5年平顶山地区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发现:连阴雨天气不是由单一的天气系统形成的,从大尺度形势来看,往往是欧亚阻塞高压和北方大低涡同时存在而产生的。南支急流与北支急流上的槽脊在亚洲位相不同甚至相反,南支向黄淮流域输送的暖湿气流与北支急流输送的冷空气在平顶山地区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切变线,在地面图上形成准静止锋,在这种天气形势下,有一次小槽活动,就有一次降水过程;在鄂毕弯附近不断形成深槽,其东移的过程中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横槽,在横槽扩散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不断分离出小槽,这种小槽的不断形成和活动,造成持续的阴雨天气;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分支作用,使北支上的超长波冷急流与南支暖湿气流在平顶山地区交汇,是产生连阴雨的温湿条件。鄂毕弯附近高压的形成、横槽解体与阻塞高压崩溃,标志着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5年平顶山地区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发现连阴雨天气不是由单一的天气系统形成的,从大尺度形势来看,往往是欧亚阻塞高压和北方大低涡同时存在而产生的.南支急流与北支急流上的槽脊在亚洲位相不同甚至相反,南支向黄淮流域输送的暖湿气流与北支急流输送的冷空气在平顶山地区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切变线,在地面图上形成准静止锋,在这种天气形势下,有一次小槽活动,就有一次降水过程;在鄂毕弯附近不断形成深槽,其东移的过程中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横槽,在横槽扩散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不断分离出小槽,这种小槽的不断形成和活动,造成持续的阴雨天气;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分支作用,使北支上的超长波冷急流与南支暖湿气流在平顶山地区交汇,是产生连阴雨的温湿条件.鄂毕弯附近高压的形成、横槽解体与阻塞高压崩溃,标志着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5.
陈正庠 《气象》1980,6(11):15-15
我赞同用形势指标加天气实况来确定梅雨期,也就是在初夏120°E副高脊线≥20°N的前提下,第一次连阴雨天气的始日作为入梅日;≥26°N前的连阴雨末日为出梅日。 就某一地区或站点来讲,在大形势背景下考虑天气实况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南通地区的作法是,把本区8个台站的雨量逐年逐日填在一张表上,填写时尽量比实际梅雨期长一些,以便对比和取舍,并同时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75—1990年春季皖南山区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分析,发现皖南山区春季连阴雨的环流形势主要有偏北两槽一脊型和乌山阻高型,其特点为西西伯利亚地区有稳定的低压槽,中纬度环流平直多短波槽活动,冷空气从乌山槽底部经天山以北源源向东输送,高原及江南有明显增温,孟加拉湾低槽稳定,西南气流旺盛,造成皖南山区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2003年陕西秋季连阴雨降水特点及环流条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陕西省2003年秋季连阴雨降水的特征和形成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学、热力学特点。结果表明:2003年陕西秋季连阴雨降水的主要特征是降水的落区和时间相对集中, 降水强度大, 日数多且持续时间长, 是1954年以来陕西又一次极端连阴雨事件。在大气环流由夏季型向冬季型转变过程中, 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南压至40°N时, 青藏高原东北侧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东部, 位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区, 该地区对流层低层却保持着高温高湿的热力特征, 对流上升运动活跃, 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机制, 这时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 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 偏强、偏北、偏西的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气流为该区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 从而形成了陕西及西北地区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 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 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 陕西及西北地区东部的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8.
对 2 0 0 3 - 0 8- 0 8— 1 5秦岭地区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成因分析表明 :乌山长波脊稳定 ,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脊线位于 2 5~ 2 7°N,是形成了秦岭地区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特征 ;而 2 0 0 h Pa西风急流在 40°N附近加强稳定时 ,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和西南风切变线的维持 ,形成了有利于秦岭地区阴雨天气产生和维持的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11996年9月西安连阴雨情况西安地区1996年9月连阴雨天气从9月2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持续了10d,过程降水量(西安站)82~95mm,其中4、5两日出现了大雨。这次连阴雨天气致使9月上旬降水偏多,日照欠缺,日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低2.9℃。对秋作物成熟、收获十分不利,并造成棉花伏前桃发生霉烂。2环流形势8月30~31日,500hPa形势有较大的调整,在新疆北部一带,有明显的锋区产生并东移,接着有明显的暖脊经我省东移,大的形势由两槽一脊型调整为两脊一槽型。对应地面图上,有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冷锋过后,西安处在高压后部,吹偏东…  相似文献   

20.
陈丽芳  陈勇明 《高原气象》2011,30(2):397-40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分别发生在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历史罕见的强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地区500 hPa"两槽一脊"型是长江中下游春、秋季出现强连阴雨过程的典型环流形势.连阴雨过程低空急流异常活跃,存在风向、风速的辐合.比较该两次过程显示,2009年春季连阴雨过程低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