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1):51-53
传说 把一只海马放在掌心并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是一类最不可能存在的生物。也许我们可以认为,相貌如此奇特的生物其实是出于某位造物神闲来无事的恶作剧:她在一个贴有“备用零件”标签的盒子里乱翻,发现了一个马脑袋,忽然间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便把它安在了一只袋鼠的躯干上。她玩心大起,又在上面装了一对可以转动的变色龙的眼睛,以及一条像树居的猴子那样的尾巴。  相似文献   

2.
南海生物礁及礁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南海是我国生物礁最发育的海区,在地质历史上,中新世已发现生物礁有百余个,第四纪生物礁有118个。生物礁类型有塔礁、补丁礁、块礁、台地边缘礁、环礁。其中中新世发育的各种类型的生物礁很多成为重要的油气聚集的场所,如曾母盆地的L礁油藏、珠江口盆地的流花11-1礁油藏。进一步研究南海生物礁形成的特征与成藏的条件,为今后南海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2,(11):60-61
小冰期一词最早用来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后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寒冷时期”。在小冰期,世界上许多冰川都发生明显的扩展和前进,形成新鲜、完整的冰碛韧及其地貌。有些生物也会因为海冰的扩展和延伸,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吴溪 《海洋世界》2007,(9):37-37
冰雪覆盖、极度寒冷的北极,有地球上最顽强、最坚韧的生命群体:北极熊、野狼、鲸、海象、海豹、海狗、鳕鱼……与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冰雪世界中的,还有爱斯基摩人(Eskimo)。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2,(1):44-47
大洋深渊的严酷考验已经产生了拥有最不可思议的外形的离奇生物。 谁有能力发明一种像水母一样的生物?98%的水,一些带颜色的斑点,流动起来就变成了一团肉。这是生物吗?或者仅仅只是移动着的水?伞状体在抖动,有节奏的脉动变得更为强烈……这是像心脏一样跳动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竞争食物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本实验主要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摄食及排泄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摄食及排泄的影响。本研究对chlorophylla和TPM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对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对摄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对浮游植物及颗粒物的吸收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态氮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两者吸收NO3-N,且吸收速率无差异。通过对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的鉴定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且摄食种类有重叠。对同一类的某些浮游植物,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的摄食要高于干净扇贝。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损生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14,(2):40-43
<正>全球国力排名在100位之后,生物的多样性却排进前10名。曾经的荷兰、英国殖民地,"东方的十字路口",立顿红茶的故乡和产地。马可·波罗说,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岛屿,"世界上少有如此的岛屿可以与之媲美"。有人说,它是马尔代夫、肯尼亚、印度、英国的混合体。世界上仅有的两颗佛牙舍利,一颗在这里。亚洲除日本外,最适合观鲸的地点在这里。因为是岛国,很多生物种类,是它自己独有的。每年11-4月是欧美人热衷的度假地。当地人用手吃饭,很多人会说简单的英语,对外国人尤其热情。斯里兰卡对中国游客免签证。前去旅游,可以停留30天。  相似文献   

8.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9.
屠强 《海洋世界》2008,(4):20-25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数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污染频发,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自然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更可怕的是,生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是单一自然资源的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有一种习惯,对某一种东西或物体的称谓,其实名不符体。即使后来知道错了,也就那么下去了。珊瑚礁实际上也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命名。不肖说人们最早在珊瑚礁最易看到的是最显眼的五彩缤纷的珊瑚,因此人们就把有珊瑚生长的礁就叫作珊瑚礁,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必竟珊瑚是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人们不仅发现了礁上还生活着其他容易分辩出的造礁生物,还发现了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造礁生物。以上是生物学家观察礁的表面所得出的结论,礁并  相似文献   

11.
桂枝 《海洋世界》2004,(11):12-13
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生物种类每天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对于在海洋中生活的物种来说,生物类型和数量的变化还很难摸清,但是对于陆生的种类,其数量的锐减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我们关心这个星球,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关心这个星球上的每个角落,包括深不可测的海洋和广袤的陆地。而在陆地上,有一类正处于濒危境地的生物,它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平常不以为然的两栖动物。这种一说起来就让我们联想到青蛙、蛤蟆的生物种类,自从1980年以来已有近120种物种绝灭。研究表明,两栖类将近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绝灭威胁。  相似文献   

12.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9,(8):5-5
美国科学家称,我们最遥远的祖先可能来自于湖泊而不是海洋。 目前,人们一般都认为,生命最初从海洋中开始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慢慢适应了陆地环境。大约5亿年前,复杂的动物生命开始出现,而之前的3亿年间,地球上只有细菌等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14.
鲍鱼养殖笼上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产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近海的一些动物就在养殖笼壁上定居下来,成为污损生物。这些生物在笼壁上占据一定空间 ,在那里运动、摄食、呼吸和排泄等 ,对贝类的生命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郝允碧等1990年指出扇贝养殖笼上有多种污损动物和植物 ;郑东强等1990年指出珍珠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主要是海鞘等 ;曹善茂也研究了扇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 [1];王建军等1996年进行过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笼养鲍鱼正在我国沿海一带兴起,但尚未见有关其笼上的污损生物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这类污损生物的组成和数量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5.
赤潮生物种类特征光谱获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赤潮生物水体反射率曲线获取方法,通过对2类反射率反演方法得出的反射率曲线与实际反射率曲线进行比较,得出在不具备大气环境参数的情况下,经验线性法的反演结果与实际反射率曲线最接近的结论,并进一步对正常海水和赤潮生物水体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提取出赤潮生物水体的特征光谱,这是进行赤潮监测和识别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蓝藻又叫蓝绿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蓝藻大约在35亿或者33亿年前就出现了,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释放氧气的生物。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又叫粘藻。在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细胞中央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色素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球生物圈的历史中,与主要改造时期有关的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短时间内(数千或数万年)很多曾繁荣过的动物和植物群体消失了,最著明的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接期。恐龙类就是那时消失的。但更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5亿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的交接期,这是我们星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仅在海洋中就消失了90%的动物种,55%的属,28%的科,20个目,2个纲和2个亚纲。陆上动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晚二叠世似兽齿的鳞甲目非常繁荣,其他较原始的爬虫类亦曾广泛分布。这些古生代的大部分四足类都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接期死亡。在中生代陆地上,取代似兽齿状爬虫类的是初龙亚纲,其中包括恐龙类。  相似文献   

18.
南北任我行     
《海洋世界》2009,(3):7-7
南北两极在地理上相距甚远,实际上却紧密联系。全球海洋生物普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居住在南北两极的数以千计的物种中,有235种生物被认为具有“两极性”,即在南北两极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7,(10):4-5
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外海,有一座藏在海底的峡谷,最深处超过3000米,阳光永远无法到达这里。在海水中游弋的生物长相全部奇形怪状,因此这里常被人们称为“怪物海沟”。怪物海沟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海域是如此不同:没有阳光,氧气非常稀薄,水压巨大,没有任何海洋植物,生存条件相当恶劣。生物对这种环境做出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9,(8):8-8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专家发现,浮游有孔虫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随波逐流”,它们过着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其历经生物大灭绝事件存活至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浮游生物Streptochilus globigerus和生活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有孔虫Bofivina variabilis的遗传信息,发现二者其实是同一物种——浮游有孔虫。研究者表示,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