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翌帆  邓钢  卢冬爱 《测绘科学》2011,36(1):155-157
选择高山峡谷较为明显的澜沧县为研究区域,根据适宜性理论基础,科学地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信息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对研究区域进行不同用地适宜性评价,将结果划分等级,衡量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对农、林、牧及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基于千米格网的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一  张树文 《测绘科学》2012,37(2):60-62,96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案例,在区域尺度上基于千米地理格网进行了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在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开发潜力性和政策调控性4个方面建立了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城市核心和周边地区为最适宜或适宜开发区,面积占4.67%,该结论可直接为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空间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济南市为例,以适宜性理论为基础对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以MapInfo为平台,运用MapBasi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模块,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适宜度评价。评价中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同时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操作功能,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加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准确性,其评价结果可为济南城市发展规划与用地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元谋县为例,应用元谋县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GIS软件生成海拔、坡度等数据的空间分布,结合2011年完成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出元谋县低丘缓坡区域土地资源总量,并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层次组合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给各个评价因子赋予权重的方法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建性评价体系,对评价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出元谋县内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为49 133.15 hm2,占总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41.16%。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GIS空间技术,采用Delphy法进行评价因素、因子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运用空间分析模型确定土地分等定级单元,并加权得到各单元的总分值,最后采用总分值频率直方图法进行土地等级的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6.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GIS技术,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宜建参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以预防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低丘缓坡土地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据此模型得到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宜建等级和适宜面积,为今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中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安全因素和区位因素的条件下,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择了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产生影响的8个主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计算出评价区域的综合评价分值,把整个评价区域的综合分值平均分为4个等份,以此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得出高度适建区、中度适建区、低度适建区和禁建区4个等级的区域面积和分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适宜性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栅格数据,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利用在高程、坡度、坡向方面的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确定权值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宜农区和宜林区,宜农区中中度宜农区所占比例最大,宜林区中中度宜林区所占比例最大,研究区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9.
CH20082338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Model of Land Eco-econom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俞艳,何建华,袁艳斌(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3).-273~276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看作是物种的最适生态位与评价单元所提供的现实生态位之间的匹配,从区域、评价单元以及单元之间关系3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贴近度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0.
农业适宜性评价是当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山市为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DEM、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政务公开数据以及大数据爬虫数据等众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M)两种方法分别对各指标数据计算权重,得到两份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学习法得到一份最终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中山市农业高、较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黄埔镇东北部、三角镇、民众镇、港口镇、南朗镇东部、坦洲镇西南部、板芙镇西北部和沙溪镇北部;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桂山街道、南朗镇西北部、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板芙镇东部和坦洲镇北部;其余为中适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