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新兴的农业地质背景学是地质与农业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和土壤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等提出了仅用于研究土壤发生关系的“农业地质”概念,当时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它已成为研究农业地质背景规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在相关因素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回顾国内外农业地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地质和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地质的六项主要任务,即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地区性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规划、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和修复技术研究、区域农业地质环境改造利用与农业生态地质工程、地质体有用性的发掘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最后,指出了农业地质的学科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3.
王砚耕 《贵州地质》2005,22(3):156-156,155
本文在明确农业地质学概念、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简要叙述了贵州农业地质背景与条件,初步提出了该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分层次部署农业地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其深度、广度直接关系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社会化应用程度.本文结合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初步总结了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应用服务目标讨论了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方法,列举了相关评价标准,探讨了制订地方性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标准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工作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庆华 《中国地质》2004,31(Z1):30-39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旨在服务于浙江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应用性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开展以来,通过土壤地球化学、农业地质背景、浅层地下水、农产品安全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主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及海岸带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在农业生态地质填图与土壤地质分类、农产品安全现状评价、名特优农产品适生地质环境建模、土壤元素时空演变、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富集机理、污染元素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多参数综合地球化学制图方法及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三维显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业地质研究现状把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已构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几年来,我国运用农业地质学原理,在小范围和国土整治、农作物栽培和禽、畜饲养中试验,已经有些初步进展.现综合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质在大农业中的应用实践和潜在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为农业地质的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就地质与大农业的结合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并以此归结出农地结合( 即地质应用于农业) 的主要领域及其相应的农业地质工作、研究内容和相关学科。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从1980年以来,笔者在四川的支农实践中发现了地质背景对大农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岩石、土壤、植(动)物系统具有连续多变的动态性规律,能揭示出地质背景的资源性价值及理论意义。因此摒弃了农业地质旧概念,试提出完全不同的新含义。 (一)农业地质含义由来及其特点 “农业地质”一词是19世纪中期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 A. Fellow)和李希霍芬(F. V. Richthofen)等仅用于研究土壤形  相似文献   

9.
由地矿部科技司组织召开的“农业地质科技工作汇报会”,交流了地矿系统各有关单位开展农业地质科研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会上交流的地质科成果,突出了地质专  相似文献   

10.
李运怀  彭苗枝  杨潘 《城市地质》2021,16(3):241-247
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地质资源丰富,地质环境复杂,城市地质资源与城市地质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是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查明桐城市地质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结合地方发展建设需求,按照均衡桐城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综合统筹桐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将桐城市划分生态保护区、特色农业区和工程建设区,并提出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生态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建议发展桐城小花等特色农业,合理开发地质遗迹与矿产资源;特色农业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对湿地资源开展保护;工程建设区是桐城市城镇和工程建设最适宜区.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地质研究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丹权 《吉林地质》2003,22(3):46-51,61
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地质研究及地质信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本文以地质信息技术及农业地质研究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对其开发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应用前景等展开初步的分析、讨论。主要阐述农业地质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开发应用的重要性,拓宽地质理论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服务范围,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山东省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构成状况,对1997--2005年全省及各市的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实现基本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数量、质量和环境全面管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用养结合、保持地力、提高产出水平;划定整备区、储备待补资源;区别对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南岩溶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岩溶地区,农业人口众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低,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发展环境先天不足,农业发展缓慢。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认为,水土资源匹配问题并不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关键,其关键在于现行农业发展模式收益普遍较低,农业生产要素外流,导致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创新。现行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户收益低,且农业生产机会成本高,导致农户对农业投入减少,农业生产要素外流严重。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就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农户生计与环境保护兼顾和“外驱”与“内生”农业创新模式相结合的农业建设和发展原则,发展以商品化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及农业生产复合发展模式和区域标准化农业联合生产模式为代表的,以保障提高农户收益为核心的新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要素回流农业生产,是实现农业生产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冀中山前农业区地下水位强降弱升特征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问题,采用时间序列异变特征和趋势分析方法,基于小时级、自记监测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通过农业区灌溉期、非灌溉期地下水位变化程度的差异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在主灌溉期呈"cm/d"级(大于1.0 cm/d)下降、非灌溉期呈"mm/d"级(小于1.0 cm/d)上升的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量、年内降水分配状况及其影响的农业开采强度密切相关。前期降水偏枯,灌溉期地下水位下降过程线和年内水位上升过程线的大部分位于当地多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线之下;前期降水偏丰,位于趋势线之上。农业集中开采是地下水位"cm/d"级下降特征的动因,厚大包气带是地下水位"mm/d"级上升特征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都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产品,他们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作为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的留民营村备受关注.本文以留民营的发展为例,阐述了观光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旅游中的优势,并提出了留民营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Qihao Weng 《GeoJournal》2000,51(3):191-202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s in the Zhujiang Delta of South China are 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dynamics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play. The origin and propagation of agriculture are found t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mate and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Holocene era.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cultivation, horticulture, and dike-pond system exemplifie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a specified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context, which are manifested by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population growth o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The technologies of dike build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which represent local farmers effort to build a new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d environment, were critical to the agricultural success and sustainability. Imprudent use of a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uld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s evidenced by a frequent flooding that followed inappropriate dike building and premature reclamation. Diverse agricultural land uses are as a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农业地质资料的研究,指出了当前新疆农业地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区域农业地质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在新疆进行区域农业地质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工作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影响农用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较好地反映农用地质量的差异,为农用地价格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缺水问题的关键手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对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基于对2012年甘州区农业灌溉用水和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数据,用DEAP2.1软件测度该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农业节水潜力进行估算,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结果表明:甘州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调整种植规模比减少水资源投入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几个乡镇水资源投入冗余较多,水资源浪费较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乡镇反而投入冗余较少浪费现象也较少.甘州区的农业节水潜力估算结果为7682.5×104 m3.研究结果对张掖市甘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设效果做出评价,为进一步提出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地质与土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土壤调查按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壤学调查。环境土壤学调查和地球化学土壤学调查。本文扼要阐述了各种土壤调查的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