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2.
就局部地区在无震情况下,发生的地震谣言和误传,分析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形成异常心理的原因,并叙述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要求首都新闻界人士向群众传达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那只能导致无谓的紧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谈及地震谣言和误传带来的恶果时,他提供了如下例证.1984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相当多楼房的居民慌忙搬入平房,各种食品被抢购一空,最后则是虚惊一场.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由于地震部门及时平息,才未引起混乱.这些事件固然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但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也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地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最佳途径,是对多种手段观测资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广东省沿海开放城市的特定社会环境、现阶段地震活动趋势和监测能力;并介绍了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事件的处理方法及“预报无震”的效应;文章最后论述了所采取的防震抗震、地震预报和地震知识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震谣言往往会使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干扰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引起混乱,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人身伤亡,带来不良的政治影响。事实证明,有时一次地震谣言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低于一次一般的破坏性地震。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地震谣言,已成为“地震社会学”的一个课题,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1986年2—3月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镇相继发生两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震后一个月发生了地震误传事件,造成一定社会经济影响。本文初步剖析了这次地震误传事件的诱因、恐震心理状态和行为异常,误传来源、误传“震情”、波及范围和类型特征以及地震误传事件中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3次地震谣言、误传和恐震心理事件的介绍及分析,阐明了其发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并提出了加强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系统整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谣言事件,指出进入网络社会后,我国地震谣言传播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在对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和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86年5月下旬至7月底,上海盛传即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谣言,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上海市地震局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并在新闻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了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和经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学科及其有关课题研究”组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并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委派和赞助下,与上海市地震局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对这次上海地震谣言进行了调研。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谣言的概况;地震谣言引起的人们心理异常及社会经济影响;所采取的辟谣对策;以及对大城市辟谣工作经验与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陈睿  闫俊刚 《高原地震》2011,23(2):63-66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近期国内发生的几次地震谣言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从公众心理的角度,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形式多样的地震知识宣传、加强地震谣言的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地震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地震危机时,在政府、地震工作部门为了顺利推进某一重要工作的开展和解决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在平息地震谣言和误传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地震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袁海良 《四川地震》2011,(3):45-47,41
本文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危害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把地震谣言分为泄露型、歧义型、迷信型、肇事型、好事型、恐慌型、外来型七大类,并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要发生大地震的谣传是毫无根据的,请群众不要相信.”这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10月15日对记者讲的话.目前国家地震局掌握的情况表明,北京地区近期没有发生大地震的迹象.国家非常重视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和监测工作,把最好的仪器、设备安放在北京,并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大地震的劫难,使人们普遍存在恐震心理,因此,错误的预报、谣言或误传事件,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1984年2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内,市民从楼房搬入平房,各类食品被抢购脱销,城市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以致造成无谓的紧张.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由于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的前兆表现很复杂,所以许多手段、方法在地震预报中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试图依靠某单一手段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8.
简述地震谣言的社会危害、特征、传播途径及引起民众恐慌的原因,着重论述正确识别地震谣言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措施,探讨地震突发时如何正确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地震谣传与地震误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地震谣传的传播机理、放大畸变作用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对地震谣传产生的背景,诱发地震谣传的主要因素及四川地震谣传的地区性特点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识别、平息和预防地震谣传、减轻人为灾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