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旋的这些活动特点与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中纬度大气环流及赤道辐合带的变化等有密...  相似文献   

2.
姚圣康  王华 《海洋预报》2006,23(3):72-77
本文通过对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月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偏强,路径以近、远海转向为多,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东,是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的活动特征,并对2006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行分析,同时对2006年的El Ni(n)o、南方涛动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并用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解释了2006年的台风登陆早、登陆时间集中的原因,说明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对台风登陆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两类(反)EINino年1949~198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的气候特点,包括热带风暴生成数和登陆数、风暴生成位置及路径,并讨论了其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EINinoⅠ类年,105°~119.9°E经度范围内的热带风暴生成数偏多,而120°~179.9°E范围内的风暴生成数偏少;风暴生成位置偏西、偏北;移动趋势多转向路径而少西行路径;另外,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数也偏多,此时,副高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度及面积指数均偏弱,Ⅱ类年则相反。同样,分析反EINinoⅠ、Ⅱ类年亦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简称TC)的气候特征,并从赤道太平洋海温、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气候平均值,2008年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发生期偏早,总体个数偏少,登陆比例偏大。影响上述TC活动特征的重要原因是年初La Nina现象的影响使得年初的大气环流有利因素居多,而以后西北太平洋TC源地附近海表面温度偏低,西南季风偏弱,热带辐合带不活跃,副高偏西、偏南等因素使TC在往年多发期偏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1]。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49~199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持续年[1]即1958、1983、1987和199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不含热带低压,以下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1958年与1992年相似,为叙述方便,称之为A类年,1983年与1987年相似,称之为B类年,A类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较B类年多,海上转向个数也多,但影响南海的个数较B类年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71~2009年台风数据,分析了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以及对比1971~2000年气候态所具有的特征。2009年台风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少,其登陆个数较多所占总数比例较大。在我国近海沿岸一带,东海和南海沿岸受台风灾害影响较大,其中南海沿岸登陆台风最多。2009年在南部沿海登陆的台风有7个,比常年偏多2~3个。  相似文献   

10.
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987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年台风个数少、强台风个数偏多等特点;而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强、两脊偏西和脊线位置偏南的特点。分析还发现,1987年和1967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别为1951年以来最强年和最弱年,其相应为少台风年和多台风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北;登陆台风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弱;有3个台风集中在广东西部登陆,另外强台风“梅花”是1949年以来首个4次登陆不同省份的台风。全年多台风事件频发,共存的台风共计有11组,历史罕见。2022年台风灾害影响较轻,夏台风偏少,秋台风活跃。  相似文献   

14.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现象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现象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发现在海温异常期间山东沿海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在统计了49年中对沿海有较严重影响的36次台风中,有31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而随着台风影响的增多,台风风暴潮灾也相应的增多。温带风暴潮潮灾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期间也是偏多的,且在厄尔尼诺年发生的次数明显偏多。山东沿海的水温对赤道东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15.
刘凤树 《海洋科学》1980,4(1):38-45
资料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台风),在移近我国东南沿海宽广的大陆架上时,一般在该区登陆,但有时转向沿岸北上,或者沿着南海沿岸西进(见图1)。这种平行海岸移行台风所导致的风暴潮高的最大增水值,一般在60—100厘米左右。可以看出,这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特征及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生成个数异常偏多、生成时间集中,7—10月TC生成位置异常偏西;(2)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7月下旬持续减弱东退和20~60 d季节内振荡异常活跃是该时期西北太平洋TC频繁生成的重要原因;(3)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造成了2017年7—10月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为强盛副高控制,但在南海至菲律宾以东洋面季风槽活跃,该海域对流层低层形成气旋性涡旋、高空散度和低层涡度大、垂直风切变偏小、对流层中层湿度大。而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一致变化,越赤道气流偏弱,仅有位于105°E的越赤道气流较强,使得西北太平洋上空利于TC生成的环流西移;(4)受La Nina事件发展影响,赤道太平洋出现东风异常以及Walker环流异常偏西,使得与TC生成有关的大尺度辐合中心西移,造成TC生成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49—2014年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2.5°×2.5°的月平均资料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台风年鉴,对西北太平洋8月热带气旋频数异常进行了统计相关和合成分析,并通过对台风异常偏少的2014年进行诊断分析,使相关和合成结果得到验证。主要结论有:(1)西北太平洋8月台风频数和赤道、副热带区域500 h Pa位势高度、当年4—7月该区域的异常位势高度均有显著负相关;与孟加拉湾北部SST、赤道中东太平洋850 h Pa纬向风场和印缅地区地面低压系统也有显著关联;(2)台风少年孟加拉湾北部SST偏高,极涡中心值偏低,副高强度强,北半球位势高度梯度小,东亚大槽浅,而多年则相反;(3)8月台风偏多(少)年低频能量的位相分布完全相反,传播特征明显不同。偏多年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为正位相,偏少年相反;多年表现为系统西传,少年为东传;(4)2014年8月台风异常偏少的原因有: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增暖造成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季风槽位置较常年明显偏西强度显著偏弱;(5)2014年的环流形势属于典型的台风偏少型,验证了历史相关统计和合成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85年盛夏台风移动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澄澜 《海洋学报》1987,9(2):162-173
1985年8月份,西北太平洋有8个台风活动,其移动特征主要是北上或转向北上,同时出现三个台风群集的复杂运动。本文利用卫星云图对台风的移动趋势作了分析研究。可以清楚地区分开台风的西行和北上趋势,据此在12—48小时以前作出预报。本文还给出台风北上或转向北上的若干卫星云图特征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在渤海冬季气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渤海冬季温分为冷年的暖年,而后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强度指,亚洲极涡面积指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冷,暖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渤海冬季气温属暖年时,其前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偏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属冷年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20.
董克勤  齐树芬 《海洋学报》1990,12(4):505-509
本文根据1949—1986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际变化和西北太平洋(160°E以西)台风形成频数的年际变化的两个时间序列,分析计算了两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台风变化晚于海温变化两个月,存在着最高的负相关(系数为-0.63);台风晚于海温17-18个月,出现了最大正相关(系数达到0.58).在埃尔尼诺时段和海温年际变化显著的时段,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台风频数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没有发现例外.这些结果证实和发展了早期一些研究结论,有益于澄清过去存在的分歧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