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保健食品——竹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曾有“素食第一品”、“无笋不成席”之说。远在二、三千年前,竹笋已成为席上珍馔。古往今来,竹笋以特有的清香和鲜美,博得人们交口称赞。杜甫曾有诗赞笋:“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清代画家吴昌硕在《竹笋图》上留下“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竹笋既可作为时鲜蔬菜;又可以加工成玉兰片、笋干、腌笋和笋罐头,特别是玉兰片;堪称笋中珍品。竹笋味美质嫩,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据分析测定,鲜笋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及磷、镁、铁、钙等矿物元素和多种维生素。鲜笋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三、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辨析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这个论说是十多年前由邹稀先生提出来的。他在那部著名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就他的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其他诸亳说“都是汉以来学者所附会,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因此都是不可靠的。”他的结论就是郑州商城才真正是商汤的亳都。为了说明问题,他例举了四条理由:一、文献所见郑地之亳;二、郑州商城出土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三、汤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四、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都郑亳相合。我们认为邹衡先生在此否定诸亳说,独尊其“郑亳说”是有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严东  郭源园  梁勇林 《地理研究》2021,40(3):779-792
结合深圳的旧住宅区改造实践,以土地使用权、土地发展权及房屋价值解读为基础,探讨政府、开发商以及业主在旧住宅区改造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分析当前深圳市旧住宅区改造中政府、开发商以及业主三方角色的现实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深圳市的三种旧住宅区改造模式中的三方关系进行对比剖析,发现传统市场主导模式下的旧住宅区改造中存在三方角色的“缺位”“越位”与“失位”行为是导致旧住宅区改造难以推进的核心症结所在。同时基于相对成功的鹿丹村改造模式,提出基于角色“归位”的三方角色利益平衡及“片区统筹协调”的旧住宅区改造愿景,以期为深圳市乃至全国其余大中城市中现实存在的旧住宅区改造问题提供些许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沈阳城概况 清代沈阳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辽东志》记载:“沈阳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闵忠因旧修筑,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内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城门四:东日永宁,南日保安,北日安定,西日永昌。”顺着四座城门,城内形成由南向北、自西向东的两条大街,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 基本概念:①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又称人文日界线。②“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开始和旧一天的终结,越过日界线向东进入旧一天,越过日界线向西进入新一天。⑧实际上“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而是有几处折曲(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斐济群岛等).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吴承忠  邓辉  舒时光 《地理研究》2014,33(8):1579-1592
研究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300多年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禁垦时期、限垦时期到放垦时期陕蒙交界区土地开垦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的分界线存在一个由“二边”—“大边”—康熙线—乾隆线—光绪线逐步北移的过程,但仍是“相对稳定”、“相对清晰”的。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理性垦殖”选择的过程,这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重构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转向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改革开放诱发了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为特征的首轮制造业重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并由此构成“旧”经济地理格局。进入21世纪,“旧”经济地理格局的弊端凸显,加上外部变化的冲击,催动了以“向上走”、“向西走”和“走出去”为主的第二轮产业重构,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地理格局。制造业地理格局的剧变使得中国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亦发生巨大转向,重心逐渐从关注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渡到产业升级、转移和去地方化等要点。中国相关研究不仅验证西方经典理论,同时对改进西方理论亦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对制度政策、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能动性在产业重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极大弥补了经典经济地理学的缺陷。本文最后还就经典理论的整合和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冰 《中国地名》2012,(4):27-28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  相似文献   

9.
陈嘉平  李静  温耀鸿 《热带地理》2020,40(5):795-807
创新活动正向特大城市集中,按地租理论,市区旧厂房用地将形成土地租金剩余。城市政府通过调整城市更新政策,在不同主体间分配旧厂房改造带来的土地租金剩余并向市场供应创新空间。文章以广州、深圳为例,讨论城市政府在财政和土地资源约束下,选择相应旧厂房改造政策管控工具和土地租金剩余的分配方式,形成不同的创新空间供给路径,从而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深圳由于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但新增土地资源严重困乏,在旧厂房的功能转换、开发强度、产权等方面的管控相对较为宽松,大力推进全面改造的“工改工”项目,向市场让渡较多土地租金剩余并供给大量中高成本、高品质的创新空间。广州则在债务及财政压力下,选择通过国有土地旧厂房“工改居”和“工改商”获取较多土地剩余,而市内的村级工业园则在政府严格管控下通过“非正式”更新的方式自行获取租金剩余,并提供大量中低成本及品质的创新空间。对此,建议广州应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旧厂房及村级工业园等存量工业用地的梳理摸查,结合空间规划与城市功能布局,分类整治,分区引导一批集体旧厂房完善用地、规划、建设、环保等手续,实现“正式”、全面、彻底的功能转换升级,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空间支撑;而深圳则应通过进一步的精细化管控,防止“工改工”项目的房地产化,保障创新型产业空间的供给。  相似文献   

10.
宗教空间的变化能反映出宗教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彰显的社会文化空间意涵.通过文献分析,对清代佛山镇“万真观”向“城隍庙”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变化所意涵的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表明,从清代佛山镇万真观到城隍庙的宗教空间变化,折射了佛山镇由“乡村”到“城市”空间意义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城市经济繁荣、人口激增的推动,更与行政治所诉求和“城市”身份的认同有密切关系,而且佛山城隍庙的“草根性”还凸显了清代佛山镇的政权、族权和神权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较为混乱,同一个中国地名在不同的罗马字母文种里有不同的拼法。如“北京”,英文拼写为“Peking”,西班牙文拼写为“Pekin”。在同一语种中,地名拼写也不统一,如英文比较常见的有“威妥玛式”和“旧邮电式”等,其拼法也各异。“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规律,不能正确表达汉语语音。“威妥玛式”拼法带有各种附加符号,不便于电报传递,排版印刷等。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拼写的科学性出发,都应废除各种外来的旧拼法。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相似文献   

12.
东方汛 《中国地名》2014,(12):46-47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予、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  相似文献   

13.
黄东汛 《中国地名》2014,(12):44-45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谓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  相似文献   

14.
一鸣 《中国地名》2014,(12):48-49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畔的古刹赤松亭 ,居于湖南省南县县城东北隅 ,是一处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迹。来到县城紫东堤畔 ,见滚滚沱江奔流而下 ,堤前有九丈多长的桥板蜿蜒凌水 ,通向亭岛。板桥下急浪短艇 ,环绕左右 ,以备不时游弋之需。岛畔碧柳花茵 ,微风拂面 ,令人心旷神怡。踏上板桥 ,忽闻板声“砰砰” ,一路走到桥头 ,是一座“仙人旧馆”。司马迁《史记》载 :张良封侯后“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耳”。相传张良随赤松子神农之师来到此处 ,见此处如洞庭湖畔一蓬莱仙岛 ,便在此修筑此馆。看到题匾 ,我忽然又记起了《梁书》有关此处的记载 :“梁简文帝大宝二…  相似文献   

16.
以佛山市“岭南天地”(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旧”改造为案例,讨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改造中城市更新概念的衍生、想象及认知局限性.尤其侧重于概念运用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核心区更新中的作用、价值及其在更新实践中的推动或限制因素.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作为城市更新理念与佛山城市旧区改造的现实问题相互结合而衍生的“应景”产物,在运用中凝练了更新主体(地方政府)对旧区改造发展的愿望、想象和认知倾向.这使得“三旧”改造概念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存在部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三旧”改造发展模式及其想象展望也可能只是地方政府及开发商谋求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此外,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只被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用作组织与寻求他们各自关注点的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技术,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与之相关联的资源,以及一种供使用、阐释、替换的语言.至于这个概念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的实用性,则似乎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11,(2):64-64
位于东京都心23区北部板桥区的旧粕谷家,是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古民居。茅草屋顶,木造房子,榻榻米,围炉。走进院子,屋檐下削了皮的柿子用绳子串一串儿,已经晾得半干,老奶奶在廊檐下享受午后阳光。与记者同行的很多日本老人感叹,与这样的房子和生活久违了,他们童年时期的回忆就在这样的老房子里。  相似文献   

18.
基于演化和制度经济地理学,构建了区位机会窗口、金融机构衍生、区域产业分叉、制度厚度“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郑州为案例,以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区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了中国内陆区域中心城市金融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过程与演化机理。研究发现:在金融产业集聚起步阶段,郑东新区开发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打开了区位机会窗口;在快速发展阶段,金融机构衍生是金融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在全面提升阶段,区域产业分叉是金融业态创新和高端要素集聚的主导力量;在郑东新区金融业集聚演化的全过程中,持续改进的政府支持与制度安排使制度厚度不断加厚,自增强机制使制度空间的粘性作用不断增强。与制造业的企业衍生、产业分叉过程不同,金融业集聚演化缺乏从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已有产业衍生和分叉出以技术为纽带的相关企业的实践,但对制度空间的粘性作用有更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李海燕 《中国地名》2014,(12):50-51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总共44类。《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①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②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③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④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