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秀娥  丁鉴海 《中国地震》1993,9(2):190-192
1.1992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概况 1992年我国共发生Ms≥5地震31次,其中,大陆地区16次,台湾地区13次,南海海域2次。大陆地区最大地震为7月30日西藏拉萨6.5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4月20日花莲6.8级地震。大陆地区Ms≥5的16次地震除东部福建、黄海、台湾海峡(大陆架内)各发生一次5级地震外,其余13次都分布在东经105°以西地区,其中西藏4次、新疆4次、甘肃1次、青海1次、四川次、云南2次。  相似文献   

2.
李晓璇  马海建 《地震》2013,33(2):63-70
地震次生崩滑是震后较长时间内严重危害人们生活的地质灾害之一, 对其展开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为研究区, 基于遥感数据, 利用GIS技术手段, 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进行地震次生崩滑危险性评价。 选取逻辑回归模型, 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危险、 轻微危险、 较危险、 危险和极危险5个等级, 实现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区域内地震次生崩滑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6.4级地震灾情调查和评估,得出此次地震灾情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尽管日惹地震震级较小,但形成的灾害却很严重,地震形成了2个重灾区,即班图尔(Bantul)重灾区和克拉特恩(Klaten)重灾区;(2)建筑物结构不合理、建筑物质量和材质差,建筑物抗震性能差,灾区场地环境不良,加之灾区人口密度大和地震发生在凌晨等,是此次小震大灾的主要原因;(3)对地震构造背景以及与默拉皮火山(Merapi Volcano)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此次地震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地震重灾区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以某地震灾区为例,在分析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与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次泥石流总量及流量确定其危险度,并引入易损性指数,确定各评价单元次生山地灾害的易损性大小,设置评价指标;结合研究区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实验以次生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产生的灾害风险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研究方法可在有效确定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位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纵向地震造成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面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藏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结合四川汶川8.0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应急总结,提出西藏地震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震平静或者增强现象相对于正常地震活动背景都是一种异常变化。经初步研究发现,在西藏区域内强地震之前经常出现ML4级以上地震活动频次较低的现象。本文通过对2008~2018年西藏自治区及邻区的ML4级以上地震和M6级以上地震目录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研究时段内的8次M6.0级以上地震(余震不计)前,ML4级以上地震连续6个月的月频次为4次以下以及后续发生M6级以上地震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找出了ML4级以上地震低频次活动的异常特征,得到了4级地震低频次活动异常可作为西藏区域内强地震中短期预测指标,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西藏地区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7.
在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灾区大量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及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滑坡、 崩塌、 砂土液化、 地裂缝、 地表变形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发震断裂之间的关系. 极震区和重灾区的崩塌和滑坡特别严重, 是地震巨大破坏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砂土液化点较少, 分布范围和规模有限; 地裂缝和地表变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根据极震区和重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认为芦山地震最有可能的发震断裂为龙门山前山断裂的双石—大川断裂, 也有可能是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的大邑断裂, 还有可能是双石—大川断裂与大邑断裂两者共同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我国西藏自治区受损较为严重,西藏地区的重灾区地震烈度达Ⅶ度。介绍了该地震序列及地震对西藏地区造成的震害、震后应急响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市与重庆潼南县交界5.0级地震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1月31日四川盆地中部即四川省与重庆市接壤地区发生5.0级中强地震.经考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老木垭村与石佛村之间,震中烈度达到Ⅶ度.震区建筑物受损明显,重灾区内出现建筑物倒塌现象;水库、道路、桥梁等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9405亿元.  相似文献   

10.
利用震后可以快速获取的余震信息,迅快速判定出地震重灾区的范围,为震后快速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12小时余震分布,以1小时为单位,分时段绘制余震空间分布图,结合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发震断层走向和地形地貌条件,与实际考察得到的烈度图进行比较,初步得出以下认识:震后3小时左右余震分布集中的区域可能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沿余震展布方向需要考虑震区地形地貌和降雨等次生灾害因素所引起的破坏;由余震分布范围来确定重灾区时,长轴方向需要参考发震断层的走向进行调整;依据震区居民点分布密度调整重灾区位置;考虑各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综合判定重灾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1993,15(2):156
《西藏中部活动断层》是对西藏中部地区的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研究的全面总结。书中详细论述了西藏中部主要活动断层及沿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强震的发震构造;总结了西藏中部主要构造盆地类型及其特征,并探讨了拉分盆地和地堑系的发展演化;最后,根据不同方向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的力学性质和运动特征,结合粘土实验、数学模拟结果,讨论了西藏中部的现今受  相似文献   

12.
在掌握西藏南部(26°~32°N,78°~98°E)19次历史地震数据后,从时间对称性方面研究该区域历史地震发生规律,分析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从而为西藏地震灾害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从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信息提取法和蝴蝶结构法进行分析,得出未来10年内,西藏南部Ms≥6.6级地震的信号在2012年、2013年和2015年较强,有发生6.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何畅  朱航 《中国地震》2015,31(2):227-234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地震造成人员死亡主要是由房屋毁坏和次生灾害引起的。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2014人受伤,灾区民房破坏严重,重灾区房屋毁坏比达36.59%;同时震前不断降雨和地震的耦合作用,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破坏情况、常驻人口、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及原因、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调研,获得大量准确的基础资料;分析得到这次地震人员死亡特点和重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的破坏比;利用重灾区9个行政村死亡人数和房屋毁坏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出房屋毁坏比与人员致死性关系,同时运用不同烈度区内房屋毁坏比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此关系计算得到的总死亡人数比实际死亡人数多16人,总误差率为17.02%。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尼玛  尚荣波 《高原地震》2008,20(4):40-44
介绍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6.6级地震的基本情况,认为当雄6.6级地震势必对西藏的中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次地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依据西藏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对比了美国地震台网(NEIC)记录,收集了喜玛拉雅弧型带和西藏地区及邻区5级以上的历史地震资料,同时收集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和西藏定日5.9级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西藏定日5.9级与尼泊尔8.1级两次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动态触发了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5.9级地震,反映了青藏块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应力水平。震源机制解显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当日,西藏定日发生的5.9级地震为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张性活动,属于藏南拆离系与控制近南北向拉张断陷盆地的正断层型地震,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定日5.9级地震与尼泊尔8.1级地震属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会对青藏块体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和历史震例均显示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会对青藏块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在1934年1月15日尼泊尔MS8.3级地震后三年内地震呈现北东—南西走向展布,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西藏地区及邻区地震活动也呈现较明显北东向成带分布;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西藏地区出现3级以上地震起伏性丛集活动,该区的地震震级水平短时间也略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左贡、芒康交界处6.1级地震及其余震的分布与构造的关系,利用P波初动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略带走滑分量的正断型地震。对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江在雄 《内陆地震》1989,3(1):63-66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西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主要成果,但涉及地震史料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 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档案馆等单位组织编译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于1982年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三十多年来西藏首次发掘、整理和编译的地  相似文献   

19.
对1970年以来西藏地区139组5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进行统计及特征分析,发现西藏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以主—余型和孤立型为主,约占79.1%。随主震震级的增加,主—余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孤立型和多震型所占比例减少。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震级余震在主震后3个月内发生。西藏地区多震型地震主要发生西藏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时段,因此在西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频度较高时需注意多震型地震的发生。从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来看,孤立型地震和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构造相对单一的地区,而多震型地震则大多发生在构造复杂且存在多组构造交汇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是西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地震。本文就这次地震史料的发掘及其可靠性怍了论述,并对发震时间、地点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对其强度的判定进行了讨论。这次大地震的存在对认识西藏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构造带不同部位大地震特征,以及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工程地震研究、西藏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