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989年3月19日《矿产资源法》颁布至今,我国矿管法规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矿业的清理整顿已初见成效,矿管机构网络已初步形成。据1989年初的统计,全国已建立州、市(地)级矿管机构284个,县级矿管机构1567个,某些省已建立起乡镇级矿管机构。仅地县两级矿管人员已达9248人。近年内,将在全国建立省、市(地)、县、乡镇四个层次的矿管机构网络,发展成为一支近3万余人的队伍。不言而喻,矿管专业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盾构近距离下穿对已建地铁隧道的位移影响及施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方  夏唐代  丁智  黄小斌  林存刚 《岩土力学》2016,37(12):3561-3568
通过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杭州地铁1号线已建隧道施工过程进行监测,针对盾构近距离、小角度下穿对已建隧道位移的影响过程和特点,研究了盾构机与已建地铁隧道相对位置关系不同时,已建隧道的隆沉、水平位移及收敛位移变化规律。对盾构参数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反馈的已建隧道位移监测进一步优化盾构施工参数,合理盾构参数的设置可以有效控制既有隧道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已建隧道变形规律显示,盾构隧道在距离已建隧道20 m以外工况下,对上部已建隧道影响很小;盾构整个过程中已建隧道穿越交叉点竖向和水平位移变化过程大致经历5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1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现状分析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应用技术手段在我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覆盖了全国,基础地质研究有了较大的变化,小比例尺区域性矿产预测工作(区划)已基本完成,各种矿产已基本划分出了矿带、1/20万航磁、1/20万航放、1/50万重力、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重砂测量已基本覆盖全国。遥感地质工作普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的湖南,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7.72%,其中已探明储量的91种,占全国已探明矿种的60%,是全国已探明矿种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尤以有色金属和若干非金属矿产令人瞩目,为国内外地质界和矿业界所密切注意.在已探明储量的各种有色金属矿中,锑居世界首位,铋、  相似文献   

5.
截至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已发布和审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88项。其中《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已发布为国家标准。《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地质灾害排查规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已发布为行业标准。《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已列入国家标准发布规划。《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等53项已发布为团体标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27项团体标准已审批通过,在2019年上半年发布。  相似文献   

6.
以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已任的农业地质研究,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已在四川、广西、云南、山东、河南、山西等18个省(市、自治区)起步,已展开的工作显示出生命力和广阔前景,有的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理论上也有建树。1988年12月6日至9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首届地学与大农业结合学术讨论会上,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七十多位地学、农学专家参加,共向大会提交了71篇  相似文献   

7.
《探矿工程》1978,(3):33-39
水泥护壁、堵漏、封孔、止水等在岩心钻探中的应用,我国各地已取得丰富的经验,并已采用了部分速凝早强剂和速凝早强水泥,水泥护孔已成为处理复杂地层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单位没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孔内水泥灌注方法,如有  相似文献   

8.
保坦坦 《贵州地质》1991,8(3):288-288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及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地下管道、电缆的探测工作,已开始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勘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有关款项已明确规定了地下管线分布图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图件之一。工矿企业的改建、地下管线的故障检查和维修,都需要清楚了解地下管线的分布。一些发达国家的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开展得早,我国起步晚,但近年来有些城市已感到该项工作已迫在眉睫。在城市或工厂内有各种干扰信号,如振动干扰、电磁场干扰、温度干扰等,加上各类管道纵横交错,有金属管、  相似文献   

9.
盐类科学研究的扩展——盐体系研究的思考(代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绵平 《地质学报》2007,81(12):1603-1607
传统的地球科学对于盐类研究主要集中于盐湖和古代盐类沉积,对于其他盐类聚集体,如泻湖、港湾、盐沼泽、泉水等研究较少,更未涉及其他行星的盐类聚集体。成盐元素约25种,由于其作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盐类聚集体的研究已冲破单学科领域,不但在地球科学包括盐类资源科技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入,而且在生物学、医学、保健和环境生态学等也有了引人入胜的新发现,航天行星科学也开始涉及盐类研究领域,在宏观上已进入全球以至行星研究时期,在微观上已达到分子和基因层次;盐类及盐碱土开发已达到综合利用、整体开发的初始阶段。盐类科学研究已进入多学科交叉、在广度和深度上大为扩展的崭新时代,概称为"盐体系"研究和综合开发与保护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10.
张杰坤  刘金韬 《现代地质》1998,12(4):515-521
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改善汽车的燃气已成为当务之急。液化石油气与压缩天然气应是首选能源。延用百年的地表钢罐储存,无论从规模上、造价上、还是环境保护等方面已不再适宜。地下水封岩洞储存已应运而生。地下储气库对地质条件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本文重点论述地下水封洞库的保证性与围岩稳定性,同时还对我国修建地下气库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隐蔽地质因素透明化是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和煤矿重大事故防治的关键。煤岩体结构和流体赋存等因素变化均可引起显著的电性变化,奠定了矿井电法勘探的物性基础。30多年来矿井电法勘探在我国煤矿防治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采煤工作面顶底板探测、掘进工作面超前探测、采煤工作面内小构造探测以及矿井电法动态监测几个阶段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成果,并在超前探测理论、方法、技术研究方面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归纳1980年初以来我国煤炭生产面临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在煤矿生产安全突出问题所处的不同阶段矿井电法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相关单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聚焦矿井电法勘探研究与应用现状,着重从多源信息融合、工作面透明化与矿井智慧化角度出发分析了矿井电法勘探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实现煤炭智能化精准开采、深地探测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矿井电法动态监测将成为电法勘探的未来发展方向,矿井电法勘探的应用领域将得到大幅度延伸,其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12.
Land subsidenc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Indian coalfields due to old underground mine workings.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se are uncharted as no mine plans are available. The hidden galleries, goafs, shafts etc. may pose great threat for future min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The mine workings should be charted to undertake an effective preventive ac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2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detect underground mine workings, mainly air or water filled galleries. Initially, the whole exercise has been executed through a synthetic model study. Gaussian random noise of 5mV/A has been added with synthetic data to demonstrate field condition which provides realistic results. ERT survey was conducted over a part of Jogidih coal mine of Jharia coal field in India for a first time. Four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Wenner, Schlumberger, dipole-dipole and gradient were considered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ub-surface water and air filled cavity due to high resistivity contrast with 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体法向应力测试问题,基于煤体法向应力的变化引起钻屑温度改变的实际,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钻屑温度与煤体法向应力的对应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煤体法向应力不同而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钻屑温度随着煤体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升高;钻头温度最大值、钻头温度上升速率、钻孔温度、煤屑温度与煤体法向应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实验方法可用于测试煤体法向应力水平变化,为预测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云南玉溪抗旱找水定井的工作实例,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电阻率测深法在重点地段开展工作,在充分分析、研究含水层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实测电阻率测深曲线进行对比解释,最后确定井位,通过所施工钻孔验证了物探推断成果符合实际,并且单井涌水量均大大超出当地所需水量,取得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及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在高原地区基岩及“红层”找水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5.
矿井底板突水系数介于0.06~0.1 MPa/m区域内发育的隐伏断层,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制定底板突水防治针对性措施。通过煤层底板隐伏断层特征分析,根据隐伏断层顶界面位置与"下三带"垂向关系,从底板水害防治角度,将煤层底板隐伏断层分为高位、中位及低位3种类型。借助理论与突水案例分析手段,指出存在突水威胁的高位隐伏断层具有全贯通、突发性、水量大及危害程度高等特点;中位隐伏断层具有突水时间难以判断、突水后难以治理的特点。针对高位隐伏断层,提出工作面回采前对煤层底板进行注浆加固等防治措施;针对低位隐伏断层,提出在突水灾害前后采取不同思路的注浆治理措施。研究成果对于煤矿企业应对隐伏断层引起的底板突水灾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巷道或隧道掌子面超前预测预报,受空间限制和现场电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获得信噪比高的电位数据。将长极距定源建场法用于地下掘进工程超前预报,在AB电极中间段,掘进掌子面前方的电阻率或极化率异常地质体都会使近似均匀电流场发生扰动,形成电场或激发极化率异常,从而使这种预报方法对掌子面前方或附近异常体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这一超前预报方法克服了电法仪器需要在巷道内供电所带来的诸多不便,适用于煤矿等生产矿山以及交通、水利水电等掘进工程领域超前预报。   相似文献   

17.
杨阳  温建亮  谢维  刘思琴 《地质与勘探》2019,55(5):1261-1267
岩浆岩侵入煤层后,破坏了煤质,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更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探测岩浆岩侵入煤层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岩浆岩侵入煤层后的电性特征,简要叙述了瞬变电磁法(TEM)的原理及特点,并以山西大同煤田同忻井田为例,介绍了瞬变电磁法探测岩浆岩侵入煤层范围的方法:岩浆岩侵入煤层后,引起二次场电位、视电阻率值这两个电性参数产生异常特征,根据这些异常特征可以有效探测岩浆岩侵入煤层范围。通过实例证明,利用瞬变电磁法探测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煤矿水害多源信息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三元  崔若飞 《物探与化探》2005,29(6):557-560,564
基于MAPGIS平台,用Visual C++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研制了煤矿水害多源信息预测系统.通过对地震、电法、水文地质等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后,在MAPGIS系统下进行成图、配准和空间定量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用该系统对煤矿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其预测结果较传统方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煤炭行业经过十年黄金期高速发展,煤炭产量稳定在目前的45亿t左右。煤矿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事故由多发、频发甚至群发,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到单发、偶发,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矿井水灾害仍为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类型,是仅次于瓦斯灾害的第二大杀手。分析表明,客观上开采环境复杂以及主观上重视不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隐患探查治理、突水征兆辨识等“三道关”失守,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技术原因。相应提出了依规勘查查清条件、照章探放消除隐患、异常辨识及时撤人3项过“三道关”技术措施,规范了“查疑、设计、施工、评价”超前探放水工作流程,强调了勘查理论技术体系和防治水工作体系及其各环节的新进展以及智能精准感知辨识技术为“守关”的科技支撑作用。展望未来,深度学习、智能感知及升尺度方法等理论探索,“三维透明地质体”及其属性探测技术的突破,是解决地质体的随机性、流体的时变性和采矿的动态性的根本出路,可实现我国矿井水可防可控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矿井电穿透法一维正演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工作面两巷道间电穿透建场理论和一维正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6种电穿透技术对工作面顶底板内的电性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工作面煤层内部的电性变化反应不敏感。为该方法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的含水、导水构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