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中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中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中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捂 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  相似文献   

2.
刁口流路是黄河1964年至1976年期间的行水流路,在1976年黄河人为改道清水沟后废弃,在1992年将其作为备用流路。依据不同年份刁口废弃流路的高程测量数据,计算了不同时期刁口废弃流路的冲淤量,分析了刁口废弃流路不同时段的冲淤变化特征,探讨了刁口废弃流路冲淤变化的受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0年,刁口废弃流路河道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速率约为1.92×106 t/a;2000-2016年,河道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淤积速率约为7.99×106 t/a。刁口废弃河道的冲淤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2016年,以断面D20为分界线,向海一侧的河段呈现冲刷状态,河道槽蓄量增加;而向陆一侧的河段呈现淤积状态,河道槽蓄量减少。废弃河道的冲淤演化除受生态调水、海洋动力侵蚀等影响外,更多地受到河道周边油田开发以及两岸的农田和林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维持河道行水能力的角度来看,亟需对河道开展维护修缮,以保证刁口流路作为黄河入海备用流路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3.
徒骇河感潮河段冲淤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天然河流,特别是感潮河口段河流的泥沙冲淤问题时,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数学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本文采用天然冲积河道中缓变非恒定一维水流泥沙方程组建立了研究徒骇河感潮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时对河道进行了梯形断面概化。通过过河道子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徒骇河上游坝上处建闸后该河段在各级径流量影响下的冲淤变化趋势作出了模拟。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河道固定断面高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曲线正交网格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进行河道冲淤定量计算的普适方法。应用1991—2012年黄河孙口-艾山河段河道断面高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应用本文方法、断面法和基于矩形网格的网格地形法计算了孙口-艾山河段的冲淤演化,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研究区河道冲淤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冲淤量差异较大。断面法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其计算误差主要源于未考虑河道宽度变化和断面方位与河道夹角的变化。基于矩形网格建模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主要由于现有断面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计算网格对于弯曲河道的控制不足,进而导致河道高程插值失真。本文方法考虑了河道河势与河长变化,计算网格与河道边界拟合较好,优化了河道高程插值方法,降低了断面方位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能够准确的计算河道的冲淤通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对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冲淤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为淤泥质海岸,是在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影响黄河口海岸带冲淤演变的主要因素是黄河入海水沙量和海洋动力;此外,海平面相对升降、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特征、植被情况、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对海岸冲淤演变有着明显的影响.黄河...  相似文献   

6.
黄河改道后河口至黄河海港海岸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8月,黄河经人工改道,由清8断面处向东北方向人海。改道后必然引起河口地区泥沙冲淤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黄河经人工改道后能否实现孤东油田油气资源由海上开采变陆地开采及对黄河海港冲淤变化的影响。通过改道前及改道后的四次测量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改道前后4年间,黄河口至黄河海港区域泥沙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天然河流,特别是潮河口段河流的泥沙中淤问题时,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数学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本文采用天然 积河道中缓变非恒定一维水流泥沙方程组建立了研究徒骇河感潮河段泥冲淤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时对河道进行了梯形断面概化。  相似文献   

9.
河口基面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河河口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影响入海河口相对侵蚀基面的因素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河口三角洲附近海域的潮汐状况; 2.三角洲上尾闾河段的长度变化; 3.河口尾闾河段的河槽形态; 4.河道入海流量的大小。从短时段看,这些因素对河口演变和三角洲以上河段的冲淤影响十分显著,在探讨短时段演变和冲淤问题时需以此为基础。唯有三角洲岸线全面延伸产生的河口相对基面和堆积性河段逐步升高的趋势,对长时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巴艚港水沙和冲淤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潮流对进出港水道泥沙的冲淤起决定性作用,风浪仅影响浅海泥沙起动和含沙量过程。径流集中在梅雨和台风雨季节,能加强巴艚港落潮流作用。巴艚港外水域冲淤基本平衡,港内水道略冲。两侧潮滩微淤。鳌江江南潮滩围垦后,巴艚港琵琶门断面纳潮量减少53.6%,落潮水体含沙量降低至工程前的1,16,水流挟沙力和含沙量同步下降,水道仍将保持工程前冲淤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对南海西北部海域4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复杂,从粗粒级的砾石到细粒级的黏土皆有发育,共分为14种类型。其核心粒级为4Φ~9Φ,占71%,平均粒径范围为0.99Φ~7.44Φ;分选系数为0.54~3.72;偏态范围为-0.32~0.78;峰态范围为0.62~3.92。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分为粗、细2大类:粗颗粒沉积物由-2Φ~5Φ粒级组成,细颗粒沉积物由6Φ~11Φ组成。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5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到89.38%。因子1、因子2和因子3是主导因子:因子1主要由9Φ~11Φ的正载荷和3Φ~4Φ的负载荷组成;因子2主要由6Φ~8Φ的正载荷组成;因子3主要由-2Φ~0Φ的正载荷组成。研究区粗粒沉积物一般在水动力较强的陆架区沉积,其分选较好,物质来源多样;细粒沉积物主要位于水动力弱的海湾、离岸较远的陆架以及陆坡和海盆区,其分选差,物质来源单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上海石化总厂化工物料码头周围水下地形工程前后的变化。指出在淤泥质岸段,由于沿岸工程的影响,造成工程附近水域动力环境的改变,水下地形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在淤泥质岸段附近流急、含沙量高的水域中构筑沿岸工程,工程的水流下方一侧,水流减缓,水流挟沙能力大大减弱,出现明显的局部淤浅地形,为提高工程效益,对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温模型和气象参数对水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个太湖水温数值模型,模拟太湖平均水温的日变化过程。应用本模式和由太湖气象水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测得的资料(1990年9月26—27日)分析了气温、湿度和风速对水温的影响。由计算和数值试验结果看出,本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选定的两天中水温变化过程;随着空气温度的增加,水温线性增加;在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或风速较小时,它们的变化对水温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杭州湾北岸一个潮间带小海湾-炮台湾及其前沿海域的流场、含沙量分布及水下地形的变化,指出小海湾内水流主要受湾外浅水水流控制,在独特的边界地影响下,湾内在不同时段内出现历时较短的水平环流,流场变化较快,小水深时水体含沙量较高,含沙量随水深和水流和变化而急剧变化。对湾外浅水水域水流的挟沙力了计算,并讨论了炮台湾围堤后水流挟沙力的变化,给出围堤后水下岸坡剖面变动的预测,经与实测比较,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三维单一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研究区域以外不能趋于同一深度时,该方法存在严重的边界效应,即边界附近反演误差较大。本文提出这一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理论模型和琉球沟弧盆系实例计算都表明,经边界修正后的反演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种二甲基硫化合物硫代甜菜碱(DMSP)成为环境科学和水产科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DMSP是海洋植物产生的渗透调节物质,大量存在于海藻和盐生高等植物体内。含有DMSP的生物体死亡之后,DMSP被海洋细菌的二甲硫醚生成酶降解,生成二甲硫醚(DMS)和丙烯酸。DMS从海洋水面逾出,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由于DMS能形成云,所以有降低温室效应的作用。DMSP本身则对哺乳动物、禽类及水产动物(鱼和虾)的营养代谢有促进作用。酶学研究表明,动物肝脏中的两种硫甲基转移酶能把DMSP分子中硫原子上的甲基转换出来,提供给机体代谢所需。作为海洋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主要成分,DMSP来源于植物体内的蛋氨酸。研究DMSP的生成变化规律,对进一步了解海洋气候和开发使用新的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光线强度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条斑紫菜栽培事业和科学实验的进展,人们已对紫菜丝状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紫菜丝状体大量形成和放散壳孢子及壳孢子的附着。然而对于紫菜叶状体形成、放散单孢子及其附着,除右田清治曾对单孢子的附着光强进行过研究外,尚未见到其他的报道。本实验就条斑紫菜单孢子的形成、放散和附着同光线强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实验观察,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越赤道气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锡贵 《海洋与湖沼》1990,21(4):328-336
本文综合分析了,有利于南半球气流越过赤道的天气形势;气流越过赤道后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基本规律;南半球气流与南海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受越赤道气流直接影响下,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环流形势、天气、气候、水文气象特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皱纹盘鲍稚鲍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用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温度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稚鲍摄食与生长的影响,试验于1986年11月—1987年12月分两批四次进行。结果表明:稚鲍摄食与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22℃,最适水温为20℃左右;当水温高于20℃时,稚鲍的摄食量与生长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至26℃可减少约50%;当水温低于20℃时,稚鲍的摄食量与生长量随水温的下降而减少,10℃时可减少约50%,7℃时减少80—90%;至4℃时,稚鲍基本停止摄食与生长。与成鲍相比,稚鲍的摄食与生长适温范围稍狭窄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