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贯彻区局召开的春季气象服务动员大会精神和落实春季服务对策,3月3日区气象台及时召开了冬春换季经验交流会。会上有9个预报员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寒潮预报专家系统及乌鲁木齐降水预报专家系统研制情况和有关预报指标;分析了冬季环流形势的演变特征及春季趋势的估计;分析了1987年天气气候条件及1988年洪旱趋势;评述了去冬今春天气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的影  相似文献   

2.
章以夏季7-8月的降水量为气候背景,对乌拉特中旗的单站降水,运用气象专家系统开发工具MEST(Meteorological Expert System Tool)构造中旗夏季单站中-大雨预报专家系统进行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3.
春季是冬小麦生长和大秋作物播种的关键季节,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因此做好春早预报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春旱的气候特征用区内9站的降水量求取全区春季平均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规定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20%时为早年,大于20%时为涝年,其  相似文献   

4.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_NCC) 对1983— 2002年冬季以及1984—2003年春季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 并对2003— 2007年进行实时预报。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20年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回报与实况在分布形态上较为相似, 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预报与实况接近; 模式回报的冬、春季降水量的分布形态与实况有较大差异, 全国大部地区模式回报降水量比实况偏多, 西南地区降水量误差最大。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业务预报评分 (P) 和距平相关系数 (ACC) 等5个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和预报进行了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我国冬、春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大多数年份冬、春季平均气温的P评分在60以上, 冬、春季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分别为66.4和67.8;大多数年份的冬、春季降水评分为60~75, 冬、春季降水多年平均分别为69.9和65.6。  相似文献   

5.
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冬春季气温和降水预报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对1983 2002年冬季以及1984-2003年春季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并对2003-2007年进行实时预报.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20年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回报与实况在分布形态上较为相似,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预报与实况接近;模式回报的冬、春季降水量的分布形态与实况有较大差异,全国大部地区模式回报降水量比实况偏多,西南地区降水量误差最大.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业务预报评分(P)和距平相关系数(ACC)等5个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和预报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我国冬、春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大多数年份冬,春季平均气温的P评分在60以上,冬、春季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分别为66.4和67.8;大多数年份的冬、春季降水评分为60~75,冬、春季降水多年平均分别为69.9和65.6.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天气学方法、数值预报产品及相似法等专家的经验,建立起河池地区春季中期降水过程预报的专家系统并应用于当地春季中期降水的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市春季属半干旱气候期,冬季到初春的雪、雨稀少,常出现干旱。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标志着初春干旱的结束,而且它出现的日期早晚决定了春播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出苗好坏,同时也影响着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因此,春季第一场透雨的预报就显得尤其重要。1概况1.l透雨标准采用气象部门制定的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标准,即本站春季(3~5月)第一次出现的日降水量大干15mm或2~3d降水量大于20mm的降水过程作为第一场透雨出现的指标。l.2气候概况根据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标准,普查了1951~1996年春季(3~5月)的降水资料。这46…  相似文献   

8.
彭贵芬 《气象科技》2006,34(6):745-749
根据气象地质灾害与前期及当日降水的关系模型,对气象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进行模糊可能性描述,应用PP(完全预报法)原理,采用ES(专家系统)中的确定性因子法进行气象地质灾害预报的不确定性推理,所建立的气象地质灾害预报专家系统,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04年的汛期业务运行中,报准了全部重大气象地质灾害。结果证明:用完全预报方法原理,将气象地质灾害预报因子———降水量分为两段,第1段为实况降水量,第2段为预报降水量,建立预报模式是可行的;对于气象地质灾害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预报,采用专家系统预报方法建立预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年降水量气候噪声估计的方法,并利用我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讨论了年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以便进一步研究月,季降水量的可预报性。结果得出;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四川东部和江淮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气候噪声最大的地区;华北,西北以及华南地区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大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可从多种气候要素加以考虑。降水量是描述一个地区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降水的变化特征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于经济建设和规划决策又具有重要的意义。降水是最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准确预报降水一直是气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目前,降水预报和预测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在月、季至半年尺度的降水形式预测方面。  相似文献   

11.
降水是铁路地质灾害的重要触发因子,由于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鹰厦铁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及气候条件,使该线成为全国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较严重的铁路之一。利用南昌铁路局2007—2012年辖区内的地质灾害资料,统计鹰厦铁路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不同降水类型造成的铁路地质灾害特点不同,进一步研究铁路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引入10 min最大降水量、当日最大小时降水量、连续降水量和前20 d累积降水量等降水量因子,运用因子相关性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筛选对灾害发生贡献率较大的降水量因子,分区段建立鹰厦铁路地质灾害概率预报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13年5月20—22日一次大暴雨过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报,预报准确率达86%,模型应用效果较理想,可为铁路安全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雨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香  陈菊英 《气象》2002,28(9):22-27
分析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近50年(1951-2000年)全年各月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各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重点揭示了北疆多雨季节(4-7月)及各月降水量对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显著响应关系,并用前期SST和SOI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预报方程,该方程对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长期预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1996年~1998年春季 (3 -5月 )的日本降水数值预报产品资料 ,对吉林省分县降水预报能力从有无降水、降水量级、客观预报与综合预报水平对比等方面进行检验分析 ,其分析结果可供预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分析了庆阳地区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 ,用 1995~ 1998年 3~ 5月T10 6资料建立了该区 8县 (市 )春季降水、温度MOS预报方程 ,进行了回代检验和试报 ,并提出了模式更换后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05年宁夏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量划分为9个级别,分析了宁夏45 a来各级别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降水量以平均3.6 mm/10 a的速率减少;近15 a来,冬、春季降水量明显减少,夏、秋季10.0 mm以下降水日数明显减少,25.0 mm以上降水日数明显增加。以1986年为界的气候变暖前后25.1~50.0 mm级别的降水日数夏季和年增加的显著性概率分别达到了5%和1%,降水频率分布呈现向高级别降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使用2012年10月—2014年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集合预报系统逐日降水、5 d和10 d累计降水极端天气指数(EFI)预报资料,分析了降水EFI和强降水、降水气候距平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降水EFI大值区和强降水具有较好对应关系,EFI越大,发生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但随着预报时效增加,EFI的指示作用逐渐下降;对逐日降水EFI大值区和降水落区TS评分表明,在最优TS评分条件下,EFI阈值随着降水量级增加而增大,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降低;冬半年(10—3月)5 d和10 d累计降水EFI对过程降水的指示意义优于夏半年(4—9月),但当EFI超过0.4时,随其增加,不同季节对应降水气候距平均迅速增加;另外,5 d累计降水EFI对过程降水的指示作用优于10 d累计降水EFI。  相似文献   

17.
1961-2005年宁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61-2005年宁夏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量划分为9个级别,分析了宁夏45 a来各级别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降水量以平均3.6 mm/10 a的速率减少;近15 a来,冬、春季降水量明显减少,夏、秋季10.0 mm以下降水日数明显减少,25.0 mm以上降水日数明显增加。以1986年为界的气候变暖前后25.1~50.0 mm级别的降水日数夏季和年增加的显著性概率分别达到了5%和1%,降水频率分布呈现向高级别降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61-2010 年东北地区降水事件时空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四盟9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时空分布均匀性变化。结果表明:近50 a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但冬、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考虑降水日数,冬、春季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的增加,夏、秋季降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降水频次的减少。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虽然年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是降水量年际间分布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夏、秋季表现更为明显,各等级降水事件尤其是降雪在近20 a时间分布明显不均匀。降水量空间均匀性在1993年发生转折突变,突变后空间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日数空间均匀性在1986年发生变率突变,突变后振荡加剧。降水事件时空不均匀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北地区旱涝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加,不同地域旱涝事件同发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19.
短期气候预测评估方法和业务初估   总被引:71,自引:16,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目前的基本现状,提出了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效果评估的几种参数。使用这些参数对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近20多年来全国范围月、季、年几种主要预测业务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平均气温距平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月尺度预报中,温度预报好于降水预报;年度降水预报以对春季预报为最好;汛期降水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人工增雨效果的数值统计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5~2001年河南省春季降水资料,采用数值预报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飞机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检验。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降水的气候特征设定增雨效果的评估区,在同一评估区内应用数值模式MM5V3对历史降水过程的降水量进行数值预报,从而获得一组预报雨量,对非增雨过程的数值预报雨量与降水实况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预报雨量与实况雨量的数理统计关系。对增雨作业过程的降水同样采用相同的数值模式进行预测,并与增雨后的实况雨量比较,从而得到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995~2001年春季飞机人工增雨效果比较明显,豫北区(Ⅰ区)平均为16.7%,豫东区(Ⅱ区)平均为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