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测绘科技工作捷报频传:落实了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核心技术及产品等3个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级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国家系列比例尺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及导航领域应用两个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二等奖;组织实施了困难地区测图关键技术、机载干涉SAR测图系统等一批测绘科技专项,为重大测绘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国产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系列项目通过鉴定并推广应用,丰富了实时化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手段;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22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和一大批地方标准,1项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世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只有20 多年的历程, 中国的高光谱遥感发展与国际基本同步, 在需求牵引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 特别是通过863 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简称遥感所)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紧密协作, 相继研制了一系列高光谱遥感设备, 开展了大量的技术试验和应用基础研究, 不仅在国内结合国家需求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益, 而且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走向世界, 开创了以中国高光谱技术支持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先河, 并进一步推动了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在长达20 多年的发展中, 遥感所高光谱遥感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本文从航空航天高光谱成像仪器的研制、应用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 回顾了遥感所高光谱遥感走过的历程及其对高光谱遥感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闫涵 《中国测绘》2011,(3):85-85
现代航空遥感已成为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应急响应监测、高精度地表测量.矿产资源探测等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在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无人机遥感、高效能航空SAR遥感等领域自主研发了先进、实用的可见光、红外、激光、合成孔径雷达等航空遥感传感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3年北京开展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取得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全国已先后有约150个城市进行过以城市综合调查为目的的航空遥感飞行,其中约70%开展过内容不一、程度不同的遥感调查。但至今人们,特别是一些决策者对为什么要开展城市综合调查?用遥感方法能进行什么样的城市调查,仍认识不一,因而对遥感调查结果的应用也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测绘科技工作捷报频传:落实了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核心技术及产品等3个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级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国家系列比例尺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及导航领域应用两个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航空遥感技术是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阐述航空遥感概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航空遥感平台、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以地质灾害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海岸带地质调查、矿山监测和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等为例介绍了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典型应用。该研究可为从事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的成立是我国遥感发展中的一大喜事,对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成立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是我国遥感界、中国科学院领导和遥感工作者盼望和酝酿已久的大事,它的成立是形势的需要,是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从共同承担任务走向联合起来协作攻关的必然结果。它的成立必将把我国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推进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为了配合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开展工作,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介绍该中心的性质、任务和各成员单位的基本情况。希望它能对遥感界的同仁有所帮助,并热切期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城市遥感与城市信息系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 0世纪 ,航空摄影测量与航空遥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管理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1世纪卫星遥感可能越来越发挥广泛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 2 0年来 ,我国开拓城市遥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新进展 ,指出高分辩率卫星图像数据与三维航空遥感越来越接近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为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更新 ,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航空遥感任务规划系统服务于航空遥感飞行,航线设计是该系统中重要的功能之一。重点介绍所设计的航空遥感任务规划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三种方法适用于不同设计环境下的航线设计方法,最后以贵州安顺的遥感飞行实例证明系统在航线设计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祝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15周年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迎来了15周年生日。在此,我们祝贺遥感应用研究所在我国遥感科学技术与应用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在国际遥感界为我...  相似文献   

11.
《遥感学报》2006,10(5):820-820
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以下简称论证中心)于2004年1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论证中心在国家航天局的业务指导下,接受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的管理,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吸收国内主要遥感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成员,结合国内外遥感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为发展中国的航天遥感事业,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为中国航天遥感的管理和应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图像匹配的机载遥感影像质量自动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福洲  赵文吉 《测绘科学》2010,35(6):57-58,102
航空遥感平台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空遥感影像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国土监测、环境监测、应急救灾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航空遥感系统对飞行环境、气候气象反应较为灵敏,遥感影像质量的检查十分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航空遥感影像质量中旋转角、航向重叠率、旁向重叠率、航带生成等参数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该方法是适应数字遥感影像的现状上提出的,并且通过自行开发的系统对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利用2009年6月机载遥感系统拍摄的1400多张影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技术方法、软件系统都较为有效,达到机载遥感影像质量自动检查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多家单位大联合、大团结、大协作,开展了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天津-渤海湾环境遥感试验和二滩水能开发遥感试验三项遥感科学试验,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了中国对遥感技术应用的认识,培养出一大批遥感科学技术人才和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3项试验成功地将遥感综合应用系统性地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多领域遥感应用的起步,被称为中国遥感的"三大战役"。经过40年快速发展、积累酝酿、大胆创新、快速迭代,中国航天遥感应用迈过了几个重要阶段,正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为顺应科技、经济、社会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求,中国适时实施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2030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进一步推进中国航天遥感应用从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到强化自主创新的转变,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可谓之为新"三大战役"。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通过新三大战役的实施,必将深化"走出去"战略,拓展全球服务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向新的历史发展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14.
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及规划等领域的调查研究,这是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项工作。1995年12月重庆市完成了遥感综合研究工作,所获取的大量调查数据、图像、图件和文字报告等资料,对重庆市的国土开发整治、城市管理、建设规划制定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该市遥感综合调查为例,介绍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调查研究中的作用和城市主管部门对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效果。目的是促进遥感这门高新技术在更多的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邵芸 《遥感学报》2009,13(S1):95-100
简略回顾了近30 年来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 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微波遥感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在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干旱环境监测、灾害监测评估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应用进展, 展望了雷达遥感技术与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委徐冠华副主任到会作重要报告国家遥感中心自1981年成立以来在推动我国遥感空间技术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国际上多边合作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1996年9月22日在北京图书馆召开了国家遥感中心...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信息大都采用数字方式,航空遥感的各种传感器也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图象分析处理系统和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已成为遥感应用中的重要技术设备和有效的技术手段。早在1973年,中国科学院就组织研制了电子分色扫描数字化器和扫描绘图机。1977年完成了与NOVA-840计算机的实时联接,发展了软件,构成了IRSA-1扫描图象处理系统。此后,为了发展运行性图象处理系统,陆续购置了ECLIPSE S-140计  相似文献   

18.
由亚洲遥感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技部组织,中国参加亚洲遥感协会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主持的第20届亚洲遥感会议于1999年11月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此次会议是继1981年在北京,1990年在广州之后,中国第三次主办亚洲遥感会议。同时庆祝亚洲遥感协会成立20周年。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遥感界专家就数字地球、21世纪GIS、SAR和超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或研讨。来自不同国家的167名代表…  相似文献   

19.
极地遥感     
程晓 《遥感学报》2009,13(S1):113-118
极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系统有显著的反馈作用。遥感是监测极区环境变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发展极地遥感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近年来极地遥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包括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极区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20.
遥感综合试验对于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遥感应用都需要试验提供支撑。从2018年开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遥感自身发展和遥感面向地表圈层深化应用面临的科学问题,在滦河上游流域组织了小滦河流域复杂地表碳循环遥感综合观测试验,本文旨在介绍该试验的目标、区域、观测参数、观测方法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望为今后开展其他遥感试验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该试验采用星机地协同综合观测的方式,选择主要的在轨运行卫星数据及覆盖此流域的遥感产品作为主要数据;针对典型区域开展航空及无人机遥感试验,搭载光学传感器设备,获取典型区域水热循环、碳循环等关键参数;并同步开展地面观测试验,在典型实验区开展大气、植被和土壤关键参数的精细观测。目前已系统的开展了地面测量试验、无人机遥感试验及航空遥感试验,并同步收集了卫星遥感数据,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星—机—地配套遥感实测数据集。在试验的推动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在试验区架设了多座综合观测塔,并配置了多种观测设备,开启了长时间序列观测任务,虚拟试验场的构建和机理生态模型的运行也在同步开展。小滦河流域复杂地表碳循环遥感综合试验利用星—机—地一体化的监测方法有效获取了地表水、能量和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为遥感机理模型发展、反演方法检验和尺度转换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目前已用来建立遥感机理模型的综合检验平台,分析和改进传统模型和遥感产品在复杂地表的适用性,阐明流域尺度碳水耦合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