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鞍山绿松石中水的振动光谱表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室温和变温条件下对安徽马鞍山绿松石中水的结构特征进行红外吸收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松石中部分水分子与Cu2 结合成[Cu(H2O)4]2 水合离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松石的颜色;马鞍山地区绿松石中结晶水的脱失温度约为303℃~310℃,结构水的脱失温度约为346℃~375℃。绿松石中H2O,OH-的振动是导致其水的激光拉曼光谱形成的主要原因,ν(OH)振动导致的强拉曼特征谱峰在3470 cm-1,3502 cm-1~3505 cm-1之间的弱谱峰则隶属3470 cm-1的次级谱峰,ν(H2O)的拉曼谱峰主峰位于3442 cm-1~3449 cm-1处。由ν(MFe,Cu-H2O)伸缩振动致平缓的拉曼谱峰主要分布在3074 cm-1~3303 cm-1附近。  相似文献   

2.
近期在市场上出现一种绿松石仿制品,外观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极具迷惑性.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显微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荧光能谱对其宝石学性质、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这种绿松石仿制品具有粒状结构,可见角砾状颗粒,颜色分布均匀,具有典型的再造宝石特征.该绿松石仿制品折射率为1.56,与绿松石一致,相对密度为2.34,略低于绿松石.无损显微红外吸收光谱显示该绿松石仿制品主要由顽火辉石与石英组成,并含有胶结物质.顽火辉石的红外吸收峰为1083 cm-1,1009 cm-1,938 cm-1,855 cm-1,721 cm-1,647 cm-1,505 cm-1,478 cm-1,424 cm-1.石英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为1182 c m-1,1112 cm-1,800 cm-1,692 cm-1.有机胶结物的红外吸收峰为2978 cm-1,2937 cm-1,2878 cm-1,3055 cm-1,3035 cm-1,1612 cm-1,1512 cm-1,1385 cm-1,1458 cm-1.X荧光光谱分析显示主要含有Ba,Ti,Sr,Fe,Ni,Zn元素,与绿松石的成分不相符.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显示在680 nm、630 nm处具有吸收带,应是样品呈现蓝绿色的原因.本次研究旨在利用无损检验方法确定样品为仿绿松石,并确定有环氧树脂胶结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为距今约4500年,分布于晋南陶寺文化范围内的一处史前墓地。本研究试用拉曼光谱仪、TIMS等仪器对出土于该墓地的绿松石制品进行物相、铅锶同位素等检测,实验显示:临汾下靳绿松石样品拉曼峰位于3474cm^(-1)、1038cm^(-1)、812cm^(-1)、641cm^(-1)、416cm^(-1)、229cm^(-1)处,样品强峰位于1038cm^(-1)附近。同位素比值^(87)Sr/^(86)Sr位于0.71011~0.71270之间,^(207)Pb/^(204)Pb位于15.37757~5.83400之间。经过与绿松石矿源比较得出:临汾下靳绿松石制品矿源至少有三处,目前已知的矿源有湖北竹山喇嘛洞和陕西洛南辣子崖。陕西洛南辣子崖、湖北竹山喇嘛洞出产的绿松石料出现在下靳墓地,表明这两处绿松石矿的开采年代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为今后古绿松石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器物的来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遗址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绿松石器,围垣作坊区出土了数千件绿松石原料,说明二里头先民拥有稳定的绿松石来源。在考察鄂、豫、陕绿松石矿的北矿带和南矿带的基础上,对出土绿松石样品和采集样品进行铜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配分、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相等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初步确定北矿带的云盖寺矿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矿源之一。比较测试效果,铜同位素结合稀土元素分析在古代绿松石的产地示踪上更具确定性,而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相分析等方法可进一步用于出土绿松石的次生变化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绿松石的使用历史和产地来源。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光谱(PIXE)、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技术对来自伊朗、湖北郧县和西藏等地的绿松石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学特征分析,从成分组成方面探讨绿松石的呈色机理。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绿松石的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别,但主成分含量基本一致;绿松石的颜色主要由其中CuO和Fe2O3的含量比值变化决定,比值由大至小,实现了绿松石颜色由天蓝色到绿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湖北天然绿松石、浸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为研究对象,结合优化处理工艺过程及所用的胶水混合液,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宝石学现代仪器的测试分析,研究有效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注有色胶绿松石的测试方法。结果表明,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颜色较呆板,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相对密度较低且在长波紫外荧光灯下显示强至弱的蓝色荧光;扫描电镜下可见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微晶之间的空隙被不同程度的胶质物充填,但该方法为有损法,不推荐使用;红外光谱中2 930、2 860、1 730、1 460 cm-1附近由有机物基团振动所致的红外吸收谱带可有效区分三者,是最为快速、无损、准确的方法;拉曼光谱中2 942、2 873、1 452、1 620、830 cm-1附近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或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重要依据;紫外可见光谱中较弱的429 nm吸收峰和宽缓的677 nm吸收带可作为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鉴别依据,但无法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  相似文献   

7.
河南卢氏县拐峪绿松石采矿遗址位于伊洛盆地西缘,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信息。为判定该古矿产出绿松石的流向,尝试利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检测了拐峪古矿绿松石样品的Sr、Pb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秦岭5个主要绿松石矿的相关同位素数据,尝试寻找其产地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拐峪绿松石87Sr/86Sr值相对较高,整体大于0.719 0,高于其他产地,可视为其产地特征之一;采用208Pb/204Pb-207Pb/208Pb联合示踪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相关图解中拐峪绿松石具有独立的数据聚集区,可作为判断其产地证据之一;采用208Pb/204Pb-87Sr/86Sr和207Pb/208Pb-87Sr/86Sr联合示踪,也得到了较好的判别效果,拐峪绿松石与其他产地界线清...  相似文献   

8.
绿松石呈色机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矿物的成分、结构和键型是复杂的,所以引起矿物颜色变化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一种矿物的颜色往往是多种呈色机制的总效应。绿松石是一种白色玉石,即它的颜色是由自身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电子探针分析了不同颜色的绿松石的化学成分,从实验结果看出,绿松石的颜色主要由Cu^2 、Fe^3 离子决定,Cu^2 离子对绿松石的基色——天蓝色起有益作用,而Fe^3 起相反作用,二者含量多少决定了色调的变化特点。这与用晶体场理论和光谱实验观测解释的呈色机制是一致的。差热分析和热分析结果认为,吸附水和结晶水的存在对绿松石的颜色有一定影响:吸附水含量较高的样品,其颜色较深;当样品经300℃灼烧后(绿松石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由蓝变为黄绿。  相似文献   

9.
利用与绿松石化学成分相近的无机结合剂Al(H2PO4)3溶液及相关辅助材料,通过压制再造的方法对小颗粒绿松石废弃料进行了改善处理,提高了绿松石废弃料的品质,使其宝石学特征、工艺和力学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研究压制再造绿松石的结构和Al(H2PO4)3结合剂对其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单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处理前、后绿松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结构物相等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绿松石样品中P2O5和MgO的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则变化不大;Al(H2PO4)3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于绿松石微孔隙间,部分绿松石样品微晶可能发生了微弱的溶解重结晶反应;处理后绿松石样品的矿物组构和分子结构与处理前的一致。由于添加了Al(HPO)结合剂,促进了绿松石微晶面网(120)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我国市场上大量常见的不同产地的天然绿松石的特征,同时对比我国市场常见的充填处理绿松石的特征,研究了天然与充填处理绿松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发现处理绿松石的颜色深浅、颜色分布、包裹体、外观与天然绿松石均有较大的区别。还利用红外光谱对天然的和充填处理的绿松石进行了测试,发现充填处理绿松石在1 735、1 600、1 500 cm-1附近可见吸收峰,表明绿松石内部充填了人工类树脂,可作为鉴定充填处理绿松石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雷天婷  汪在聪  李妍 《地球科学》2022,47(4):1371-1382
绿松石(CuAl6(PO44(OH)8·4(H2O))是重要的表生宝石矿物,已有研究采用绿松石主量元素Cu的同位素进行产地溯源,但是溯源机理不明确.此外,绿松石生长过程复杂,该过程是否造成Cu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变化还不甚清楚,这限制了其产地溯源的应用.湖北省竹山县是全球最大的宝石级绿松石产出地,采用MC-ICP-MS对竹山县条带状绿松石的生长条带进行高精度Cu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绿松石δ65Cu值较高,然而不同条带没有明显变化(δ65Cu=10.99‰~11.54‰).绿松石含矿热液沉淀过程分馏有限(< 1‰),这指示绿松石Cu同位素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含矿热液的形成过程.原生硫化物的δ65Cu=0±1‰,显著低于绿松石样品测定值,推测引起含矿热液Cu同位素显著分馏的主要原因是原生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全球典型绿松石矿区的数据整体与该结果一致,表明绿松石Cu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区环境的控制;同一矿区中形成的绿松石,即使经历周期生长产生条带状结构,其Cu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该研究深入探究了Cu同位素示踪绿松石矿区的机理,同时也加深了对低温过程Cu同位素分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对产于绿松石遗址陕西洛南的绿松石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构造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洛南绿松石的结构多呈隐晶质结构,部分可见环带状结构、结核状结构;可见块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部分见葡萄状构造;扫描电镜下观察陕西洛南绿松石多呈鳞片状结构、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可见板状绿松石微晶不规则分布,部分见孔隙分布;绿松石微晶越接近它形,孔隙越少,排列越均匀,则结构越紧密,呈现致密块状构造;反之则呈葡萄状构造;XRD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均含有绿松石和石英,部分样品中含有少量的伊利石和高岭石。  相似文献   

13.
竹山和马鞍山绿松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竹山和马鞍山两地绿松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作了对比研究,同时分析了两地绿松石矿物特征和结构特征。采用X射线能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技术对竹山和马鞍山地区的绿松石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竹山与马鞍山地区绿松石在微量元素的含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但主成分含量基本一致;两地区绿松石的稀土元素均富集重稀土,二者的稀土配分模式图出现镨反向,马鞍山地区的绿松石表现出铕负异常;马鞍山绿松石的结晶程度优于竹山县绿松石。该方法对绿松石产地划分的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我国重要绿松石产区——秦岭东部绿松石矿区东延部分,与淅川毗邻的许多早期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制品,因此淅川绿松石的矿料流布受到许多考古学者的关注。研究淅川绿松石的矿物学特征有助于完善我国不同矿区绿松石矿物学研究,为追溯我国早期绿松石文物的矿料来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粉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淅川绿松石进行结构研究,辅以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淅川绿松石的矿物组合。结果表明:淅川绿松石主要由细小的鳞片状、短柱状、板片状微晶集合体组成,可见环带状、结核状、碎斑碎粒状结构;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微晶结构,可知其微晶的大小、晶型和分布状态会影响淅川绿松石集合体的致密程度和颜色;淅川绿松石集合体中常见石英、玉髓和铁氧化物,部分样品含有硫磷铝锶矿。通过对比其他矿区绿松石矿物组合,发现淅川绿松石与湖北地区的绿松石矿物组成相近,主要杂质为石英、褐铁矿,明显区别于安徽地区以高岭石为主要杂质矿物的绿松石。  相似文献   

15.
绿松石的品质分级及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松石属于中档宝石,传统的绿松石定性分级方案比较粗略,对绿松石的颜色的分级采用的是肉眼分级。笔者采用Gem Dialogue颜色分级标准对14粒绿松石戒面进行了颜色评价.并以颜色、铁线、质地、切工为评价因子对样品进行了定量化分级。在与市场价格的对比中发现。采用定量化分级标准所得出的绿松石样品的质量指数符合市场调查所反映的绿松石样品的价格的变化趋势。绿松石常呈集合体出现,且结晶程度不一,颗粒大小不等,颜色、致密度、透明度常不一致,因此文中采用的量化分级必须建立在分类细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选用Al(H2PO4)3溶液为胶粘剂,对小颗粒的绿松石废弃料进行了压制再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胶粘剂的添加质量、绿松石的粉体粒度、加压压力与时间、保温温度与时间对绿松石废弃料的压制再造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效果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胶粘剂的质量与绿松石粉料的质量比例为1:4,绿松石粉体粒度不小于250目,加压压力为1.5×10^4~3.0×10^4MPa/m^2,在室温下自硬化1~2d后按照一定的恒温曲线进行加热固化。压制再造实验后绿松石坯体的颜色均匀、色调单一,多为浅蓝绿色;其表面维氏显微硬度为105~198N/mm^2,透明度、光泽、韧性和耐久性较好;其宝石学特征如光泽、折射率、紫外荧光等与天然绿松石的相近;加工工艺性能优良,可加工成首饰用绿松石珠链和戒面。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博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码以及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的绿松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绿松石,保留了磷灰石六边形的形态特征。XRD~U试的特征谱线d值为36745~36748(111)、29008~29025(123)、34247~34293(2101、32709~32781(113)、61626~61781(011)3020130~20162(301),与绿松石的标准衍射谱线基本致。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510~3465cm。间的谱带归属绿松石0(OH)的伸缩振动,3300~307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Nu(M-H。O)伸缩振动,1210-1012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3口O。)ira缩振动,在838cm。附近的吸收谱带归属为绿松石6(OH)弯曲振动,655-48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4(P04)弯曲振动。拉曼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466cm’附近的尖锐拉曼谱峰归属于绿松石(OH)基团的伸缩振动所致,宽缓的拉曼谱峰3281cm’~03078cm’归属于绿松石中水合络离子的伸缩振动,798cm’谱峰则是由于OH的弯曲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分布一条典型的绿松石矿成矿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了该成矿带内笔架山绿松石矿床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观察,对绿松石矿石采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SEM)和ICP-MS等测试手段进行矿物学、岩石化学方面的分析与测试,并对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和δ34S同位素测试。研究表明:绿松石矿床中矿石矿物为绿松石,并含少量石英、黄铁矿、高岭石、叶蜡石、褐铁矿和黄铁钾钒等矿物;绿松石为隐晶质集合体矿物,具变胶结构,SEM显示微晶集合体呈板片状平行或交错生长;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具中低温热液成因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晶形特征;在w(Ni)-w(Co)关系图中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质量分数分布在岩浆和热液区;δ34SVCDT同位素(8.3‰~11.9‰)指示硫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硫和沉积硫,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混合而成。结合绿松石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黄铁矿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综合分析判断,该矿床为火山喷气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绿松石充填处理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并研究各种用于绿松石充填处理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以及经其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寻找并总结出经过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鉴定特征。研究发现,可用红外光谱中νs(CH2、CH3)吸收谱带与ν(C=O)吸收谱带的相对强弱来鉴别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的绿松石。  相似文献   

20.
绿松石玉是主要由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矿物-绿松石组成的一种珍贵玉石,在珠宝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测试技术对产自蒙古国某地的绿松石玉样品的矿物组成、成因及拉曼光谱进行分析研究,推断了该地绿松石玉样品的矿床成因类型,以期为今后优质绿松石玉的找矿勘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结果显示:蒙古国绿松石玉由主要矿物绿松石和次要矿物石英、白云母、黄铁矿、黄铜矿、铜蓝及辉铜矿等组成,推测该绿松石玉样品产自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其矿床类型属于原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经由风化淋滤形成的次生富集带型。该地绿松石与其他产地绿松石的拉曼光谱存在差异,推测可能由于绿松石中水的存在方式和含量、阴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元素的类质同象置换及产地的气候条件等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