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旅游心理学原理,采用比较分析和交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偏好以及效果感知,并提出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观念创新和服务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典型乡村旅游地——天龙屯堡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借助对天龙屯堡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阶段性演化的深度剖析,探讨乡村旅游开发中因旅游资源产权困境导致乡村旅游开发难以维系的原因.研究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特征及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引致的产权困境,使得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约束和激励效果较差,利益主体间权、责、利不明,矛盾不断凸显,交易成本较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4%,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优势。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云南省具有和谐的乡村旅游景观、乡村人文景观风貌独特、乡村文化多样性等资源优势;在发展中存在乡村旅游分散且规模小、经营水平低、产品单一、旅游大环境差、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中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政府指导下支持乡村旅游的规模性开发,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深化乡村旅游的产品,突出民族文化、气候、生态特色,提高经营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相似文献   

5.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 《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更全面的识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在概述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并且选取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系统及驱动机制、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北京居民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本研究以2008-2010 年京郊乡村地区的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月度指数、快速样本聚类法和基尼指数等指标及方法,分析并测定京郊地区乡村旅游的月度分布特征、旅游季节划分以及旅游季节性强度等季节性特征。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京郊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全年范围内形成旺季、平季和淡季3 个旅游季节,其中4-5 月、7-8 月和10 月是3 个旅游旺季,11 月到来年1 月是旅游淡季,其余月份为平季。然后,从自然因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社会因素(公共假日、社会关系和节事活动)等2 个主要方面入手,阐释了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因素,指出相对静态(可调节性较弱)的公共假日和相对动态(可调节性较强)的节事活动是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效益增长、环境改善和区域协调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选择江苏省为案例,借助因子分析法、ESDA法,纵向维度探讨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演化状况,横向维度动态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5年江苏省13个辖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存在变化,其中,先升后降的有苏州、常州等六市,先降后升的有南京、无锡等五市,持续下降的有宿迁和泰州;依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将13个辖市乡村旅游划分为领先发展、增长潜力、优势提升和滞后发展4种类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变化相对稳定、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小于区域间差异且沿主轴方向集聚、沿辅轴方向分散的特征;同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呈现先东北后西南的演化趋势.基于分析提出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泉州闽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在我国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闽南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闽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本文阐述了闽南文化的五个基本元素.分析了闽南文化和乡村旅游互动的动力和机理,以期在挖掘闽南文化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弘扬闽南文化.构建文化与旅游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提出打造闽南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拓展客源市场,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区选址问题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和一般旅游区一样,乡村旅游区具有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功能要素,由多个乡村旅游园区组成。在对昆明市周边乡村旅游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区的选址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依托城市的时空距离、乡村旅游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农村特色和自驾车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4个背景条件。乡村旅游区选址受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因子的影响:依托城市的出游能力、乡村旅游区的交通区位、旅游区位是3个宏观因素,乡村旅游区的聚集与屏蔽、乡村园区的周边环境状况是两个微观因素。最后从政策因素和旅游者品位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影响乡村旅游区选址问题的两点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2.
融合型乡村旅游以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对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论文基于融合型乡村旅游研究的西方逻辑与框架,结合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乡村发展实际,构建涵盖网络、规模、赋权、内生性、嵌入性与互补性6个维度29项指标组成的乡村旅游融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大别山区潜山市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潜山南部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明显优于北部,各村域单元乡村旅游融合性提升潜力较大;②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联结较弱,“美丽空心村”现象是潜山市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瓶颈;③ 旅游开发时段、资源依托类型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融合型乡村旅游是实现价值共创与综合效益的乡村旅游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可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同时促进融合型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志龙 《地理研究》2019,38(3):643-654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通过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体系维度解构及动力机制分析,解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湘西凤凰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分别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1—2017年面板数据,分别计算了其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依此将凤凰县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三个阶段的特征。根据演化速度函数及反映了二者变化趋势的差异的剪刀差,解析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耦合系统的演化过程。通过案例研究,解释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作用机制与演化规律,旨在为乡村振兴之乡村旅游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新兴的直辖市,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但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市场广阔。论文探讨乡村与旅游的关系,指出重庆乡村的出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概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基本发展情况;结合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并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最后总结重庆乡村旅游的空间发展思路,即主城都市圈、渝西都市环、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一圈一环两翼”构想。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内容深度相对薄弱、功能拓展比较泛化、时代特征不够显著等问题,把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了融合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归纳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保障层面,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汲取科学方法论的智慧和营养,构建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a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新越  候娟娟 《地理科学》2016,36(11):1706-1714
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104处乡村休闲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等方法研究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乡村文化类、特色村镇类5个一级类型,农业观光示范园、自然风景区等17个二级类型;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 五大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集聚程度高,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数量多、布局分散;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是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等级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为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区域合作框架下, 通过比较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区四省(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的乡村旅游的地方标准评判项目, 发现各地乡村旅游等级标准与评定存在差异, 制约了区域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应从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分工协作机制、检查项目指标可比评价体系、评估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系三位一体构建评价标准框架系统, 进一步规范与改善乡村旅游质量评判标准, 推动海西乡村旅游星级标准区域一体化建设, 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 可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特征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朱鹤  王钊  陶卓民  陶慧 《地理研究》2020,39(10):2281-2294
空间集聚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助推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路径。为深刻认识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特征,以苏南地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空间集聚已成为苏南乡村旅游开发的显著特征,但星级景点和节庆活动间以及不同市域间乡村旅游集聚特征差异显著。② 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约束特征;在地理环境要素组合上表现出明显地距离衰减规律,在社会经济要素组合上表现出严格地门槛要求;其中,距水域2 km以内、海拔100 m以下、城镇人口密度达到1万人/km2、等级公路密度1 km/km2、旅游花费密度10万元/km2、可支配收入密度300万元/km2区域是乡村旅游集聚开发的合理区间。③ 当前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结构呈现散点状层级式特征。研究认为,它是分别受星级景点和节庆活动的主导与弥合功能影响,由多节点网络式与双核心卫星式互动转化而形成的。本研究针对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特征和结构演化规律的相关发现,以期为实践中更好运用集聚开发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锁定效应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破题窗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富裕的有效实践。锁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确保乡村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地域锁定机理,并尝试构建内部要素、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多重锁定机理框架。传统小农思想影响下,乡村的资源禀赋、运营管理、人才技术、村民参与、村集体战斗力、制度政策、市场需求等动力因素形成正反馈机制,使乡村旅游产业地域锁定效应不断强化。结合浙江磐安管头村旅游产业的认知锁定、市场锁定、旅游产品锁定、经营模式锁定特征,提出锁定市场专业化、反锁经营老龄化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锁定产品差异化、反锁同质低质化的文化价值盘活路径,以及锁定模式统一化、反锁封闭个体化的共建共享共赢路径3条特色化路径,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