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举措。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作用,河南省受水地区水源结构的改变对主要的供水水源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论文在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受水区的分配水量相应压采各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模拟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 河南平原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到2010年,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漏斗中心水位相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2007年1月1日)将分别提高6.64m,8.15m和4.15m,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有效地恢复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农业灌溉超量开采地下水,河南平原中部和东部的非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仍持续下降; 南部尽管不在受水区范围内,但是供水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所以浅层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结合前人的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给受水区的水量与受水区的需水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2.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 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多种监测数据,分析南水进京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研究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不同岩性及深度土层的变形特征;计算土层不同变形阶段的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对黏性土层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和滞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2015~2020年,平原区大部分地区第一至第四含水层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地面沉降呈减缓的趋势。② 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是沉降主要贡献层,除平各庄和榆垡站外,其余各站第三压缩层组沉降占比逐渐增大,沉降主控层有向深部转移的规律。③ 平原区北部和东部,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对应的地下水位由降转升。在水位下降阶段,土层呈塑性和蠕变变形;水位上升阶段,土层以塑性变形为主,部分时间出现弹性变形,具有黏弹塑性。平原区南部,地下水位始终持续下降,土层变形始终呈塑性和蠕变变形。含水砂层则主要呈弹性变形。④ 土层变形的不同阶段,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不是恒定的,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储水率呈减小的趋势。⑤ 黏性土层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和变形滞后的原因,一是非弹性储水率大于弹性储水率,二是黏性土层的弱渗透性。 相似文献
3.
熊渡水库位于湖北省宜都市聂家河镇聂家河村,属长江二级支流渔洋河中下游段;以发电、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设计年发电量8 600万kwh,灌溉面积约15万亩。本文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及取样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人类重大工程之熊渡水库对含水层、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引水隧洞开挖对含水层基本无影响;未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未对附近两处泉水流量造成影响;水库内网箱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对熊渡水库部分区域水库水质造成污染;水库位于岩溶峡谷区,地下水水力坡度变化较大,水库蓄水仅对周边近水面区域地下水水位造成影响,使地下水水位抬升约45 m,影响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4.
董发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24(4):341-341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工艺矿物和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分会主办,西南科技大学承办,成都理工大学协办的“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于9月19~21日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大会。其中包括国际矿物协会前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先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和於崇文。 相似文献
5.
6.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是一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该工程的兴建,从战略上可以解决沿线大中型城市缺水问题,促进经济带的发展,发展地下水回灌和调蓄,并兼顾黄河的治理。拟建工程自丹江121水库陶叉起,至北京玉渊潭,全长1241.1km;河南段经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大中型城市26个县(市),穿越漳河进入河北省,长700km,供水区城市11座,供水面积约4万k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