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林  韩广  杨济  张赐成  胡孟春 《中国沙漠》2014,34(6):1469-1474
基于春季大风天气野外实地风速观测数据,从平均风速、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3个方面对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距地表0.50 m高度以上,坡脚和坡顶风速在时间序列上波动各自具有均一性;(2)风速脉动幅度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其最大值超过4.00 m·s-1.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频率各自具有一致性,但脉动频率不稳定;(3)风速脉动强度基本一致,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在0.50 m高度以上,风速脉动相对值(阵性度)基本稳定,但坡顶的阵性因谷坡的干扰而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2.
以敦煌黑山嘴沙漠绿洲过渡带为例,利用可移动梯度风测量系统,获取晴天和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速脉动特征,研究沙尘天气对近地表风速脉动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晴天或沙尘暴,相同测点各高度层脉动风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邻高度脉动风速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脉动风速的波动范围与高度和风速呈正比。沿沙漠至绿洲方向,晴天环境下脉动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沙尘暴环境下脉动强度逐渐减小。沙尘暴和晴天环境下脉动风速的变化规律相近,但沙尘暴环境下风向相关性更加显著,风速脉动强度更大。风速与脉动强度呈正相关,沙尘对脉动强度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南极长城站在1990年8月16日至1990年11月20日的Pc3脉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典型Pc3脉动事件的出现频次、频率特征和偏振特性,并对南极长城站记录的Pc3脉动激发和传播机制做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南极长城站与北京地区地磁脉动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少峰 《南极研究》1992,4(1):42-50
  相似文献   

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的脉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获取了主要风季沙垄表面7个典型部位200 cm高度的风向及距离地表20 cm、40 cm、60 cm、100 cm和200 cm 5个高度的风速系列数据。对风速和风向的脉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凸起的沙垄不仅影响平均风速在沙垄表面的变化,亦对风速及风向脉动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平均风速沿迎风坡逐渐增大,至垄顶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中上部剧烈降低,随后又缓慢恢复。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平均风速在沙垄表面的变化幅度也在增大;绝对风速脉动具有与平均风速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绝对风速脉动值亦在增大;就相对风速脉动(阵性度值)而言,背风坡阵性度值要高于迎风坡,其中背风坡中上部是整个沙垄表面阵性度最高的部位,这与背风侧涡流的存在密切相关;沙垄背风坡风向脉动强度远比迎风坡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背风坡风向的偏转作用也在加强,而涡旋作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6.
风沙流中风速纵向脉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包慧娟  李振山 《中国沙漠》2004,24(2):244-247
在4种风速条件下对风沙流中风速纵向脉动特性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风速纵向脉动很大.不容忽视;脉动绝对大小随进口风速提高有增强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则变化不大;垂线脉动强度平均值随主流速度基本成正向线性关系;以脉动强度与当地风速之比表示的相对脉动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并且不同风速条件下相对脉动强度在床面附近相差较大,远离床面则趋向一致。另外,采用幂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风沙流中平均风速的垂线分布。  相似文献   

7.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择植被盖度 < 5%裸沙样地、植被盖度10%~15%柽柳样地和植被盖度20%~25%骆驼刺样地,利用可移动梯度风测量系统,获取了系统性天气过程中距离地表20 cm、40 cm、60 cm、100 cm和200 cm高度的风速及200 cm高度的风向系列数据,对3个样地平均风速、风速脉动和风向脉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的存在大幅度消弱了平均风速,随着植物密度的增加平均风速逐渐降低,风速廓线显示平均风速发生明显降低的转折高度与植被冠层的平均高度相对应。(2)3个样地脉动风速均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可见植被的存在并未改变风速脉动分布规律。各样地风速脉动强度均随指示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地表高度的降低而下降。风速脉动相对值总体上呈现随植物密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增加了相对风速脉动垂直分布的复杂性。(3)风向脉动幅度以裸沙样地最小、柽柳样地次之、骆驼刺样地最大,即随植物密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样地内风向脉动值不随指示风速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杨少峰 《极地研究》1992,4(1):42-50
本文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得到的长城站地磁脉动资料与北京地区的同时地磁脉动观测资料作比较。对比分析表明 ,在磁静日中两个地区以平静的脉动为主 ,南极长城站有时出现Pc1 /Pc4- 5脉动 ,北京地区会出现 Pc3脉动。Pi脉动出现很少。但在磁扰日中 Pi型脉动出现次数明显增加 ,还会出现在对应的小时段上。不过长城站的 Pi脉动往往比北京地区强些。  相似文献   

9.
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电磁环境、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等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风沙流中风速脉动对输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不同工程措施下风沙流中风速脉动特征与输沙量波动研究发现:不同孔隙度栅栏中各高度层瞬时风速的波动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相邻高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在不同风速下,典型工程措施中同一高度层输沙量具有相对应的变化特征;瞬时风速的波动性主要与其所在高度层沙粒的运动状态和工程效益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脉动液化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提出了一种黄土自重湿陷的机理-地球脉动引起饱和黄土液化,简要地介绍了地球脉动的原理,并从土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地球脉动引起饱和黄土液化的过程。通过现场浸水试验、地球脉动的定时测量及室内土地试验等,揭示了脉动的幅值、卓越周期与液化程度的关系。最后还分析了影响脉动液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液化的产生,从而导致黄土自重湿陷。  相似文献   

12.
滨河湿地地表水文评价指标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洪水脉动理论,在归纳总结滨河湿地水文对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确立以淹没次数、淹没频率和淹没持续时间作为滨河湿地的水文评价指标,并以西安泾渭湿地为例,研究了1951年以来泾渭湿地地表水文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90年代泾渭湿地的淹没频率降低了69%以上;与1985年以前相比,1986~2000年的淹没持续时间也减小了80%左右;在5~10月期间,各月的淹没次数在20世纪9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脉动规律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空间扩展呈现新的特点.以济南市为案例,总结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脉动变化规律.在不同的交通模式下,济南先后呈现点状、飞地状、轴状和组团状发展形态,而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的拉动和乘数效应、机动可达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则是交通脉动规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地磁甚低频脉动是甚低频磁流体波在磁层中传播的地面表现,开发近实时空间天气产品来监测这些地磁脉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小波分析提出一种地磁甚低频脉动指数,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在南极洲及西格陵兰岛的磁共轭位置观测到的地磁甚低频脉动。研究结果表明,(1)该指数可有效识别Pc4—Pc5频率范围内的脉动事件(包括瞬态事件),并获得甚低频脉动在时域和频域的重要特征。(2)基于共轭位置地磁脉动的小波分析比较揭示了冬至日、夏至日条件下南北半球甚低频脉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本研究也表明,南北半球磁共轭位置观测到地磁脉动存在的差异受到行星际磁场条件、磁场拓扑、观测磁纬度和日照等条件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案例中实际磁层和电离层配置以及驱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极隙区Pc3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 (不变磁纬 74.5°S)白天中午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或极光带的极向边沿。两站均安装了完全相同的感应式磁力计。选择两站 1 997年 3月和 1 996年 6、9、1 2月的数据 ,运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波形检查方法选择 Pc3频段脉动事件 ,然后用信号互谱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在中山站 -戴维斯站 ,Pc3频段脉动主要出现于白天中午 /磁中午和磁午夜附近 ;白天 ,Pc3频段脉动振幅、出现率和出现的时间范围均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冬季最小 ,但在夜间 ,Pc3频段脉动没有这种变化 ;夜间 ,Pc3频段脉动振幅比在白天大许多 ;Pc3频段脉动传播方向 ,白天主要向西 ,夜间不太规则。这些可能反映了电离层电导率和日侧电离层电流系统对 Pc3频段脉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萍  郑晓静 《中国沙漠》2013,33(6):1622-1628
基于风沙流实时测量系统对流沙地表的输沙强度以及不同高度风速进行实时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分析野外实际风场中的风沙流脉动特征。结果表明:沙粒的存在削弱平均流场,但对风速的高阶统计矩和分布形式影响不大,不同高度、不同来流平均风速条件下,风沙流中风速仍近似符合高斯分布;瞬时输沙强度服从指数分布,滞后风速约1 s,脉动强烈;30 min输沙强度平均值和脉动标准差均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增加,但随风速脉动强度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意味着脉动风速对输沙率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输沙率预测公式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周海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16,36(6):1637-1645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河西走廊中部典型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降水分布及其δ18O值都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降水事件多发生在夏季,且有较高的δ18O值,而冬季降水稀少,且δ18O值偏低。降水以脉动方式输入土壤中,不同量级的降水事件会导致土壤含水量和δ18O值不同程度的响应。降水入渗后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和δ18O值的响应程度和响应时间不同,土壤深度越大,响应程度越小且响应时间越滞后。对比降水δ18O值和降水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δ18O值的变化发现,表层土壤能够迅速的对降水做出响应,下层土壤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即这种自上而下的活塞式下渗是该区主要的降水入渗方式。荒漠区土壤水分受降水的调节和控制,但是深层土壤水受小降水事件的影响较小,大降水事件虽然发生频率较小,但是能够对深层土壤水形成有效的补给,对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利用气象站资料,对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区降水属于降水脉动事件,降水前后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随土层增加差异逐渐变小。土壤水分在降水量、土壤深度和降水前后的差异极显著,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001),表明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具有显著的响应现象。土壤水分的降水脉动响应表现为降水后土壤含水量激增,在蒸散作用下缓慢减小。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异规律均能较好地拟合成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随机变异均小于结构性变异,反映出荒漠区土壤水分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格局。降水使土壤水分空间结构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沈洁  李耀辉  胡田田  尹晗 《中国沙漠》2014,34(2):507-517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低槽,由于槽后脊前强偏北气流将极地的干冷空气不断输送到低压槽中,低槽发展,槽前锋区加强,从而为形成本次特强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形势。(2)在沙尘暴过境前后,民勤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3)沙尘暴过境时,民勤3 h变压对风速有明显影响,变压梯度的显著差异引起大风,且随3 h变压调整风速也相应呈波动变化,瞬变周期约8 h;PM10、能见度也随风速而产生波动变化,3 h变压、地面风速、PM10之间相互作用,呈现明显的脉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干旱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继亮  赵文智  李锋瑞 《中国沙漠》2014,34(5):1337-1342
在干旱荒漠区,降水呈现强烈的脉动特征(即降水频率、强度及数量的高度变异性),降水脉动变化对荒漠土壤动物的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目前对降水脉动如何影响和调控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形成与维持的生态机制的认识非常有限。因此,深入开展干旱荒漠区降水脉动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降水脉动驱动资源脉动影响土壤动物食物网结构”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从自然降水变化、冬季降雪变化和夏季降雨变化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进展做比较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探索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响应降水变化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前沿科学问题,这可为中国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理论、资源脉动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