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国强震迁移与现代地壳波浪运动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强震时空分布上的波浪性、方向性及丛集性特征,并将中国强震运动划分为天平式运动、单波系波浪运动、双波系波浪运动、多波系波浪运动等类型,进而对强震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强震波带和强震丛集区仍是今后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1984年 第1期(全国首届地亮波浪运动及镶嵌构造学术讨论论文专辑)辩证的地质学…………………………………………………………………张伯声论地壳的波浪运动…………………………………………………张伯声、王战中国大陆边缘海区的地壳波}良状镶嵌构造初探……………………………吕炳全福建中段海岸带的新构造及其波浪运动的基本特征………………………毕福志山西的前寒武纪与地壳的波浪运动………………………………………徐朝雷等对地壳波浪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何安明等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活动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三千年来历史地震及近二十年来强震前形变资料,以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地区为样本进行空间扫描及转移概率统计,发现地震在时、空、强方面存在明显的波浪特征,并观察到地壳纵、横波的传递,迭加,干涉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机理是:被不同断裂切割的块状地壳互相简支,各地块三维弹性应变是地壳波浪运动的形成原因。中国存在着以地中海波浪为主和以环太波浪为次的两个波系,二者的消长,就引起了中国地震波浪状的发展总过程。  相似文献   

4.
灞源地区现今的构造特征是晚太古宙以来地壳波浪运动的结果。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滑动;太华群具多期变形;大部分主干断裂是韧性断层并多期活动;控矿构造是次级韧性、脆韧性断层。断层与不整合面相交地段是金铅等矿产的成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
地壳的运动同自然界其它各种物质的运动一样具有波浪性质。地质发展和地质构造在时、空上的等距性及其可次分性,说明地壳运动具有级级相套的波浪性;任一地区构造方向的有限性和稳定性,说明地壳波浪运动波源的有限性和稳定性;而导致地壳作波浪运动的根源在于地球的脉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应绍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作者所提出的方法重新处理了覆盖中国大陆(不包括海南省、台湾省等岛屿)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垂直形变资料,给出了在通量均衡基准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梯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几大地块的平均速率和通量。由此得出以下认识:(1)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大陆所处的力场有较好的对应性。(2)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具有明显的南升北降大趋势;以西部最为典型和强烈。(3)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高梯度值带与地震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4)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分群性与大陆各大地块的划分有较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地史中,地壳的波浪运动在地层的旋回性、沉积盆地的迁移及褶皱特征诸方面均留下了印迹。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山西前寒武五套地层所记录的地壳波浪运动迹象。  相似文献   

8.
中条山大陆裂谷发育于晚太古—早元古代,其构造演化完全受制于两大地壳波系的波浪状运动。本文提供了五个方面的证据:①业已从绛县群—中条群及邻区相应地层中,获得大量的2700~2300Ma的同位素年龄数据;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显示了两大地壳波浪的交替作用;③地层剖面结构显示出典型的大陆裂谷建造特征;④岩石地球化学表明绛县群火山岩为“双峰式”,火山岩稀土曲线与世界其它典型的前寒武大陆裂谷一致;⑤花岗岩可分两期,绛县期末为挤压环境,中条期为张裂环境。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机制及其效应 ,并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活动论的观点,系统分析了浙江各地质时期构造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提出了造山运动和升降运动鉴别的主要标志,阐述了地壳运动专用名称的存留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中生代地壳具有厚度大,比较成熟的特点。在占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等作用下,先后经历了聚敛、剪切(先强烈左旋后右旋)和引张机制,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可以分辨出的构造事件,分别称之为印支运动(195Ma前)、兰江运动(155Ma~150Ma前)、闽浙运动(125Ma~120Ma前)、丽水运动(110Ma~105Ma前)和狭义的燕山运动(70Ma前)。总体特点:首先是构造强度愈晚愈弱;其次是均伴有构造格架的变迁,即变格运动。每次构造事件在浙江和华南均保存有构造不整合面,其间的地层亦自称体系。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形成于奥陶纪晚期,可再细分为两期,分别与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的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均衡理论,建立描述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应用有限元法拟合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计算验证,说明有限元法可实现对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精确逼近,是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沉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强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滨太平洋区。主要褶皱时代在滨特提斯区是中晚始新世之交,在滨太平洋区是晚侏罗—晚始新世。滇东南—黔南无印支褶皱。  相似文献   

17.
浙西的加里东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运用地层超覆面展平的方法,在浙西上古生界超覆面展平图中,勾绘了浙西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古地质图,显示了浙西地区加里东运动的表现,是一个轴迹走向北东的平缓开阔的褶皱运动。通过1:5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浙西汾口测区多期褶皱的剖析,证明浙西的加里东运动不仅是简单的局部的升降运动,而且是具一定方向性的广泛的褶皱运动;同时发生浅变质作用叠加于前震旦系岩层之中,后经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浙西富有特色的花边褶皱。此外,本文还阐述广浙西加里东运动所形成的褶皱轴迹方向的转换的成因与机理。  相似文献   

18.
华北北部(大首都圈)地区近十年来地壳垂直运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华北北部(大首都圈)地区近十年(1983-1992年)来的地壳垂直运动。就其运动的性质可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以1989年大同地震为界的前一阶段,表现为应力积累阶段;大同地震后的后一阶段,则表现为地壳垂直运动处于一种反向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断层活动的最优化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讨论了断层活动引起的变形场及一般性反演方法。对Powell最优化改进方法作了再改进。再改进的方法对解决多种复杂观测模型的最优化问题提供了可能,并可提高收敛速度。利用1995和1996年GPS观测和相应的倾斜观测对华北地区断层活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检测出在张北震源区附近有一与张渤带走向接近的断层活动,给出了活动断层的分布及与张北地震震中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定量方法对圈定减灾区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