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训 《矿床地质》1988,7(3):79-88
白垩纪—早第三纪期间,中国东部发育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在干旱气候下,其中堆积了丰富的盐类物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古构造的发展、古地理的演变以及气候带的推移等等方面来认识盐类沉积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在空间上,中国东部燕山至南岭之间的地区可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盆地区和隆起区,在时间上有四个不同的成盐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对钾盐沉积有利及不利的条件,进而探讨本区白垩纪—早第三纪盆地的找钾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华南地区铀矿床成矿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前人提出的铀成矿模式,对该地区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床的铀源、成矿时间以及铀矿床与白垩纪―第三纪红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华南地区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床的铀源主要来自于地壳表层,在白垩纪―第三纪干热、强氧化的环境下,富铀地质体遭受风化剥蚀,铀元素受到氧化作用价态升高,并在地表水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含铀流体沿白垩纪-第三纪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的断裂下渗,在有利于铀还原沉淀的部位成矿。华南地区已知的热液型铀矿床大部分分布在红盆的周边,白垩纪―第三纪红盆基底中分布的隐伏花岗岩、火山岩具有与红盆周边已知铀矿床相同的成矿地质条件,具有找到大型铀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徐伟祥 《地质论评》2021,67(1):27-38
李党家—马山古凸起为胶莱盆地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第四系覆盖严重,研究程度较低,一直是胶莱盆地研究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未能揭示其地层、构造面貌。本文通过大量地表地质调查和对李党家—马山古凸起之上的胶参2井、胶参3井综合录井资料研究解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对研究区沉积填充序列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分析,理清了研究区白垩纪地层层序格架,恢复了李党家—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李党家—马山古凸起莱阳群沉积期未沉积,青山群沉积期开始沉降,连续沉积了后夼组和八亩地组及王氏群辛格庄组。研究区处于火山洼地中,整体为一套巨厚陆相细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组合,其中的火山沉积识别出4期火山旋回。本研究为胶莱盆地原形盆地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金、银主要来源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火山岩中的脉状浅成热液矿床。这些矿床基本分布在以下7个地区:(1)北上及西兵库地区,这里与其它地区不同,伴随白垩纪后期至老第三纪的火成作用,表现为金或金银的脉状矿化作用。(2)北见地区,以鸿之舞矿床(1917—1974年产量:金71.4吨,银1200吨)为首的50多个矿床,分布于绿色凝灰岩基底中。矿化时期为中新世中期,主要是石英-冰长石-方解石组合的脉状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中国东南部大规模分布的白垩纪火成岩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晚阶段的产物,而俯冲过程早阶段的地质响应形式尚不明确。研究针对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火山岩规模最大的粤东地区代表性剖面开展了年代学及岩石成因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侏罗纪火山岩断续形成于192~183 Ma(嵩灵组)、177~163 Ma(吉岭湾组)和162~156 Ma(高基坪群)。结合前人研究数据,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岩表现出沿粤东—闽东—浙东南方向的年轻化趋势。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主要源于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的重熔,并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幔源物质贡献,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亏损幔源物质贡献的比例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规律性变化。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岩石成因的规律性变化暗示了地壳应力环境的伸展程度逐渐减弱,对应了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综合分析表明,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阶段的地质产物,反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开始于早侏罗世左右。  相似文献   

7.
作者据海区和周边岛屿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描述了东海的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理.并绘制了该时期的系列古地理图.从而有可能归纳出东海在某些时期具有“南海北陆”,古地貌上犹如今日渤海—黄海陆缘海盆及其周边陆地环抱等特点.同时简略地讨论了海水进退和古气候,分析了东海东部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地层特征对比研究在地体解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地层特征的对比研究,是地体解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中国那丹哈达地区和日本美浓地区出露的地层、岩石等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在老第三纪日本海尚未形成之前它们是连在一起的统一的地体。三叠纪时它们在赤道附近生成,侏罗纪—白垩纪时随板块运动增生于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白垩纪—老第三纪时左行剪切北移,新第三纪时因日本海的扩张而分裂移动到现今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序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笔者于1970—1979年先后对我国江苏北部地区,湖北江汉盆地,陕西渭河盆地,新疆库车、莎车盆地,青海西宁—民和盆地的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孢粉组合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孢粉组合特征,古植物群的演化,孢粉植物地理分区及白垩—第三系界限等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同时并参考了其它一些地区资料,在此作一综合报导。  相似文献   

10.
兰州—民和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较大的中新生代盆地,广泛分布着巨厚的白垩纪—第三纪河湖相地层。其中,第三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白垩纪地层中十分稀少,除微体化石外,未发现任何具有地层意义的宏观生物化石。从而影响对该地区中生代生物演化、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11.
<正> 1 地质概况 菱刈地区地层主要由白垩纪四万十超群和第四纪火山岩以及冲积物组成。 矿区内各类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很相似,不同年龄的岩石单元很难区分。现简述如下: 1.1 四万十超群 该群由页岩、砂岩及其蚀变岩组成,伴有少量凝灰质页岩和燧石。该群内部构造复杂,一般认为是滑塌沉积。岩石经受了低级区域变质作用(葡萄石—绿纤石相)。这套地层与上部的菱刈安山岩为不整合接触。在本古地区,大约有60%的可采矿体赋存在四万十超群沉积岩石中。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子宗群火山岩氩-氩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南带林周盆地中 3个岩组样品的40 Ar 3 9Ar定年 ,初步建立了该剖面林子宗群火山岩形成的同位素年代时序格架 :底部典中组的下限年龄为 6 3.32± 0 .89Ma;中部年波组为 5 4.16± 0 .49Ma;上部帕那组下限年龄为 38.7± 0 .40Ma .。指出至少在林周盆地剖面 ,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第三纪 ,而非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中(新)特提斯阶段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基本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进行总结,并讨论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效应。 西昆仑—喀喇昆仑主体分为四个主要构造单元,分别是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包括以布伦阔勒群为主体的塔什库尔干地体)、麻扎尔—甜水海地体及喀喇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代表了塔里木基底的一部分,记录了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及其对Columbia、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麻扎尔—甜水海地体是由塔什库尔干县南部新太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基底)及甜水海地区南华纪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岩系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前寒武纪微陆块,这一微陆块和扬子地区的前寒武系具有显著的亲缘性,它与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北阿尔金地块等均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扬子地块裂解出来的微地块群;南昆仑地体和塔什库尔干地体内的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早古生代,而不是前寒武纪基底建造,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昆仑地区早古生代巨型增生杂岩,这一增生杂岩是原特提斯洋长期向麻扎尔—甜水海地体之下俯冲的结果,包含了弧前增生杂岩、洋岛、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原特提斯洋的俯冲结束于440 Ma左右,使南昆仑地体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原特提斯洋的关闭事件在西昆仑、柴北缘、北祁连、北秦岭以及华夏地区都有记录,这一过程导致了塔里木、柴达木、北祁连、北秦岭、扬子及印支地块汇聚到东冈瓦那北缘。古特提斯洋大约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打开,与弧后扩张有关,形成了南昆仑及北昆仑地体之间的早石炭世具有裂谷盆地性质的火山岩系。沿甜水海地体南部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开始于240 Ma,以西昆仑地区最早的具有I型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发生早于200~180 Ma,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高压麻粒岩,并在帕米尔—甜水海地区形成了统一的侏罗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代表了塔里木最终汇聚到Pangea大陆。中新特提斯阶段,沿乔尔天山的俯冲,形成了喀喇昆仑造山带侏罗纪—早白垩世岛弧岩浆杂岩及甜水海地区裂陷盆地,与冈底斯岩浆岩带相接。西昆仑—喀喇昆仑发育四期主要的岩浆侵入事件,分别是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生代晚期(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构造演化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 西昆仑—喀喇昆仑的构造演化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成矿系列。其中原特提斯阶段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育,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与火山岩有关的超大型层状磁铁矿矿床(类似BIF),形成时代为530 Ma左右;古特提斯阶段,由于古特提斯洋沿乔尔天山缝合带向北持续俯冲于甜水海地体之下,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伟晶岩,形成了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时代为220~200 Ma);中新特提斯阶段的演化与该地区超大型铅锌铜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在甜水海地体内,是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有色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4.
在浙江庆元大面积白垩纪火山岩分布区,首次发现层位可归入毛弄组的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用LA-ICP-MS技术测得其中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质弱熔结凝灰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6.0±1.2Ma和169.1±3.3Ma。结合闽北地区发现的中侏罗世火山岩,推断东南沿海地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已开始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15.
在对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远景区东南的大同乡一带的遥感异常查证中,在古元古界库浪那古岩群(Pt_1K)中发现2条磁铁矿带,该磁铁矿带呈条带状、透镜状赋存于库浪那古岩群纹层状磁铁石英夹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地层中,为首次证实在库浪那古岩群有较富条带状磁铁矿层存在。通过对该地区库浪拉古岩群的原岩恢复及地层古地理环境、原岩建造、成控矿环境等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库浪那古岩群具备寻找沉积变质型铁矿潜力。在对大同南库浪那古岩群磁铁矿带高分遥感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物化资料,对大同乡以南地区库浪那古岩群的铁矿找矿远景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同乡南、布伦木沙乡东南2处磁铁矿找矿有利区,为下一步找矿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会议于1981年11月26日—30日在成都召开,盛金章教授作了《古生物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讨论会分专业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问题有:侏罗纪和白垩纪介形类动物群及其地层划分、白垩纪和第三纪介  相似文献   

17.
王友勤  刘尔义 《吉林地质》1996,15(3):96-110
提出了中、晚三叠世海相沉积和陆内火山-沉积盆地具有一体化的成因联系;对株罗纪至早白恶世海陆交互相的凯北群、龙爪沟群和鸡西群的区域特征作了论述,对白垩纪中晚期火山岩,含油盆地和红层沉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松辽——嘉荫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尔义 《吉林地质》1996,15(3):81-88
对松嫩的嘉阴盆地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进行了总结;重点论述了松花江群和嘉阴群的特征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徐伟祥 《地质学报》2019,93(S1):29-36
本文对胶莱盆地万家—蓝村一带浅覆盖区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火山岩夹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火山岩形成时代,划分岩石地层单位。通过LA- ICP- MS锆石 U- Pb测年,获得了24个测点构成的谐和线上交点年龄数值为11832±073Ma(MSWD=100),该年龄代表了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间,指示白垩纪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将这套以紫、红色为主,以细—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砂砾岩、灰岩的河流- 湖泊相沉积“红层”划归为王氏群辛格庄组。火山活动大致与区域上石前庄旋回相当。本研究为胶莱盆地王氏群辛格庄组沉积时限提供了年代依据,同时揭示了该时期火山活动的特点,为胶莱盆地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南区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杨振强 《地质论评》1980,26(1):25-29
我国东部的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燃料、金属、膏盐、天然碱等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又是一个特殊的地史发展阶段,无论是构造运动、沉积建造、古生物,或是古地理、古气候都有其特色。过去大区域的研究工作很少进行,只局限于个别盆地或地区。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中南五省(区)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工作,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七张,获得了许多新认识。本区的岩相古地理是在研究地层古生物、沉积韵律和构造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地层对比结果,将本区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分成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中期、晚白垩世晚期至早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