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于希贤 《地理研究》1993,12(3):119-123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有关大雪奇寒记载与竺可桢气候变迁中十七世纪冷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地理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1985年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师从先生整整三年。先生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他的研究领域广泛,编写了《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徐霞客游记选  相似文献   

3.
周永博 《地理教学》2012,(11):F0003-F0003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束河是云南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同时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路过此地,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暮年的中国西南"万里遐征",以省为单元连续展开,以水系源流探究贯穿工作主线,创近代综合性地理科考旅游的先河,身体力行,自觉观察地理现象,纠正先人在地志舆图传抄中的讹误,经数十载探险科考旅游活动,形成独特的思维体系和系统完善的研究方法,为近代地理学野外实证研究的先驱.300多年来,<徐霞客游记>逐步成为人们认识、了解和传播乡土地理知识的科普书籍,其中云南尤为典型.据<游记>中内容最丰富的<滇游日记>(限于<滇游日记*四>以前),以徐霞客对云南六大水系探源中耗时最长,记述最多的珠江源流地区的游记内容为佐证,从区域地理的视角归纳阐述徐霞客野外地理科考旅游活动划时代的三大突出特点(1)广泛深入的实证性研究;(2)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研究特色;(3)多要素分类系统综合集成评价方法的雏形展示,作为传世甚广的科考旅游日记,<游记>对云南科考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决策及相关规划有重要价值.有必要系统深入地挖掘研究<游记>中各类科考旅游资源和乡土地理教育的素材,经过科学评价、策划和包装,创云南科考旅游产业的精品,让<游记>成为数字时代云南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宗教传播必须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来实现.来华基督教新教首传广东,不但与广东远离中原、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区位,自然交通路径发达和湿热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广东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商贾文化、华侨文化、天主教文化,以及与港澳的近邻关系和发达的城镇经济等社会环境,也为新教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然而,新教在传播扩散过程中也对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基督教新教与广东地域环境的关系并非仅体现为单向的环境决定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 mm/a、2.5 mm/a和3.2 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魏雷 《热带地理》2008,28(1):86-91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8.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5,25(4):301-30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分类依据,探讨了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针对广东丹霞地貌发育状况,根据丹霞地貌分类系统,对广东发育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各自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9.
岭南四大名园与世界文化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竑  李丽梅  保继刚 《热带地理》2003,23(2):176-179,198
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标准入手,通过对广东旅游发展及岭南四大名园价值和地位的分析,探讨了广东四大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岭南四大名园进入世界遗产行列是新世纪广东旅游发展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扩大知名度,建立品牌效应及构建粤港澳大旅游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文章对岭南四大名园申报世界遗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赵焕庭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华南河口海岸和珊瑚礁研究,也从事过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他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中科院广州分院优秀导师奖,是广东省科协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合编的<20世纪广东科学技术全纪录>选录的近百年来广东省400多名重要的科技人物之一,同时也被收入广东科技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星光灿烂--广东科技人物(三)>书中.  相似文献   

11.
论徐霞客对西南喀斯特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钟灵 《地理研究》1986,5(4):18-24
本文就《徐霞客游记》中从道州至罗平遊程所记,探讨徐氏对西南喀斯特研究上的贡献,认为主要有:1.对喀斯特地貌作丁区域划分,2.对喀斯特形态规定了术语,3.对喀斯特旅游资源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选取本人身历其境作过工作的怒江、腾冲地区来验证《徐霞客游记》,从徐氏进步的地理概念、游记严谨的逻辑结构、游记作者观察的细致深入等方面论述了徐霞客的献身精神和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对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徐霞客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继武 《地理研究》1986,5(4):12-17
本文论述徐霞客及其游记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讨论《徐霞客游记》丰富的地理学内容及徐氏的治学思想,以阐明徐霞客对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于希贤 《地理研究》1995,14(4):85-90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有关记载,发现公元163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87天中有57天是连续雨日.其中阴历八月八日至九月二十六日的48天中,下雨日数达43天.这是现代气象记录滇中高原从未有过的超常雨期.  相似文献   

16.
褚绍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褚先生的地理教育思想构建起了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框架,先生组织发起的地理教育学术组织和创办的学术期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先生编写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惠及数代人。褚先生对上海历史地理的研究颇有建树,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成陆过程,水系变化等有独特见解。褚先生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校点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先生也是徐霞客研究领域的大师。此外,褚先生还在城市地理学、地图学、地理文献翻译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邻近中心性、市内交通可达性、国内出行可达空间3个指标,探讨湛江市民基于铁路出行的便捷性。结果显示:(1)湛江站和湛江西站的邻近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重心—边缘"模式。(2)湛江站的市内交通可达性高于湛江西站,且2个站点呈现不同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省外出行可达空间在不同尺度上存在"区域趋同"与"城市分异"并存的现象,省内出行可达空间则出现了严重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旅游通道类型和特征的分析,从通道的技术装备水平、运输能力和交通服务水平3个维度考虑,将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划定3个阶段,即滞后型、发展型、完备型旅游运输通道;从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机制的视角,从旅游景点出现率、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旅游线路选择集中度、旅游线路重复系数、集散中心等5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旅游线路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区域旅游空间模式对旅游运输通道演化的响应机理。结果显示:① 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景点的选择率随着旅游运输通道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的改善会相应增高。② 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会随旅游交通网络完善而发生移动,通常从核心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移动到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旅游运输通道的改善会促使相应旅游线路的选择集中度逐渐增大,而区域内其它通道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增长幅度。③ 旅游线路重复系数变化与旅游运输通道的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④ 旅游空间模式对运输通道中的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响应显著,而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又受旅游运输通道内交通方式完备度的影响。⑤ 旅游运输通道一旦连通两核心景点品质互异的景区,该旅游线路的客流量会迅速增大,甚至在节日出现“井喷”现象。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与粤北地区农村居民旅游认知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三角的广州、东莞、佛山、江门以及粤北地区的韶关、清远和河源7个代表样地共计14个样本镇的1 120人(户)进行了农村居民旅游态度与出游特征问卷调查,并对1 040份有效样本从人口特征、旅游认知特征和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和粤北地区农村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普遍较好,但获取旅游信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