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其中与会的国外科学家24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吴国雄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索朗多吉局长、中国枓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卞林根副院长、…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其中与会的国外科学家24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吴国雄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商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索朗多吉局长、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副所长、中国扬名科学研究院卞林根副院长、…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的包括观测和研究的证据表明,高原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气候的变化。过去的30年中,随着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网的不断改善,以及卫星遥感、多普勒雷达探测等新的探测技术的出现和更新改进,青藏高原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的科学家越来越关注青藏高原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各国科学家围绕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对亚洲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大气变暖和冰雪圈的变化、青藏高原地区陆—气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观测以及资料处理和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地讨论。通过交流还拓宽了在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领域研究的国际合作道路。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是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研讨会上交流的成果多是国际上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结果。尤其是我国科学家的对我国青藏高原大气和地表环境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些成果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亚洲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等研究十分有益。《地球科学进展》能够组织出版一期“青藏高原能量和水份循环研究”论文的专辑,对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流,活跃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学术讨论环境是很好的推动,也是交流高水平创新研究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期专刊的出版能够使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我国青藏高原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4.
平均海拔约4000m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变化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和响应。为了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长期、系统、连续的观测,获取第一手的原始数据,进而取得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国际一流的青藏高原研究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选择在青藏高原的珠峰、纳木错和林芝(鲁朗)3个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建立野外台站,并以台站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观测点;同时在拉萨设立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以协调和支撑3个台站的运行。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峰站)的科学目标:揭…  相似文献   

5.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07,53(4):555-555
2007年6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青藏科学家们,和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加拿大达霍西大学的国内外百余名青藏同仁一起,共庆《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与动力学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二级课题,由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负责组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参加。 本课题五年研究工作的基本构想是:以横穿青藏高原及高原东缘的两条GPS测线网(平均点距500km)两次以上的复测结果为近期变动的基本参数,并结合大地测量、高精度重复重力测量成果,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的近期格局;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和高原活动构造调查,分别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非均一、非平稳的中期和长期运动学模型;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发展、演化及地球物理场特征,辅之以模拟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相似文献   

8.
《地层学杂志》2007,31(4):I0006-I0006
《生物进化》杂志创刊于2007年3月,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科普刊物。本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  相似文献   

9.
谢爱红 《冰川冻土》2007,29(6):1018-1018
2007年10月20~22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的宗旨是全面、系统的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环境、水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促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各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7):F002-F002
概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基地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原名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87年,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特殊灾害与环境网络站。主要观测和试验场点分布于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西大滩至那曲间700km左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边缘海地质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6~30日在广州市东山宾馆举行。出席本次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边缘海地质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6~26日在广州市东山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各家青藏高原研究掌门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土部有关单位,与会代表328人,来自全国各地22个单位。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在青藏第一线工作的科研单位和院校,尤其可喜的是,除了许多对高原研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西德马普学会有关科技协定,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高原生物研究所与西德哥丁根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察队,于1981年6月至9月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及祁连山区的冰川、冻土、地貌、植被、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性的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造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简介《中国改造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王秀璋、程景平、白正华、梁华英及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宝贵、樊文苓共同撰写,科学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发行。该...  相似文献   

16.
《地球学报》2016,37(1):68-68
正据中国科学院12月7日消息,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揭晓。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锐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锐,1950年生,198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导师(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高锐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主要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青藏高原及其他大陆岩石圈结  相似文献   

17.
在2010年9月召开的中法青藏高原动力学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等展示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最新成果: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大地构造格架及碰撞五阶段论,引起国内外青藏科学家的关注和反响。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地质科学的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部署,已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整合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南方海洋科学基地。中国科学院院长路再祥院士指出:“两所整合,是为了保持与加强我国这支可贵的南方地球与海洋科学研究队伍,为国家未来发展及世界地球与海洋科学作出应有贡献。”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将是南方海洋科学基地今后主要研究与发展创新的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从2003年(二十七卷)起,将作为中…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介     
《中国岩溶》2011,30(3):247-247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蒋忠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先琨研究员、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宝清教授等编著的《广西岩溶山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一书,近日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0.
由吉林大学、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吉林省地勘局发起,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承办的“2003’羌塘及邻区地质与资源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8—30日在长春市金都饭店召开。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以及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上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的专家到会。会议得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