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灌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杨帆  朱晓东 《地理科学》2003,23(5):635-640
灌河是江苏省除长江外唯一的未在入海口建闸的河流,上通盐河、京杭运河和淮河,腹地广大,灌河河口段可满足万吨轮航运条件,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分析研究灌河口湿地资源、环境与景观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原理,提出了建立景观生态保护区,开发河海牧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快中等港口群和临港产业区建设并举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通过灌河口湿地一体化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河口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杭嘉湖及萧绍平原的农业增产,有可能围垦大量涂地,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江道整治必须建立在对江道演变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钱塘江河口纵剖面上存在显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钱塘江河口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杭嘉湖及萧绍平原的农业增产,有可能围垦大量涂地,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江道整治必须建立在对江道演变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钱塘江河口纵剖面上存在显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河口治理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吉余 《地理研究》1997,16(2):52-56
阐述了40年来钱塘江河口治理的成就,在涌潮河段束窄整治了64km游荡不定的河道。围垦了90万亩的土地,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南岸围垦,水流北逼,潮流掏蚀北岸鱼鳞石塘的塘脚,塘石松动,急待修理。鉴于钱塘江北岸的海塘具有保护太湖平原的重要的作用,综合治理北岸海塘至为迫切。对钱塘江北岸标准塘建设计划进行了评价,认为标准塘方案规划有据,目标明显,方案可行,经济合理。展望了钱塘江河口治理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河流近口段与河口段的衔接问题,河口段与杭州湾的衔接问题,以及口内外泥沙交换问题,应该作为重要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5.
钱塘江河口在平面外形上为一漏斗状的河口(图1),在它的纵剖面上,于乍浦、闻家堰之间有着显著的隆起,好象门坎一样,称做河口沙坎。 漏斗状的河口,导致潮波在杭州湾传播过程中,加大了潮差和增强了潮流,加上沙坎  相似文献   

6.
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塘江河口在平面外形上为一漏斗状的河口(图1),在它的纵剖面上,于乍浦、闻家堰之间有着显著的隆起,好象门坎一样,称做河口沙坎。 漏斗状的河口,导致潮波在杭州湾传播过程中,加大了潮差和增强了潮流,加上沙坎  相似文献   

7.
我国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研究以沉积学和地貌学的方法侧重静态描述,动力地貌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不多,与缺少动力地貌模型技术有关。本文介绍了中长时间尺度的河口海岸动力地貌模型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讨论了决定动力地貌演变的泥沙余输运及引起泥沙余输运的主要动力因子,介绍了动力地貌模型的应用进展,进而分析了河口海岸地貌过程的机制和地貌平衡系统。本文指出对淤泥质及复杂动力条件下的河口海岸动力地貌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门沙、口外水下三角洲以及河口潮滩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0):41-41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两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钱塘江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相似文献   

11.
以盐城湿地中的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水文地貌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河口区和潮间带区;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利用1987年至2021年期间的7期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河口区和潮间带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河口区和潮间带区景观的总体变化是自然湿地不断萎缩,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大,河口区一直以自然湿地为景观主体,潮间带区的景观主体在2002年转变为人工湿地;河口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大,景观优势度降低,自然湿地斑块分布稀疏且形状不规则;潮间带区人工湿地斑块形状规则,聚集度相对较好,景观多样性较差;人类活动是导致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政策导向型的滨海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致使研究区的自然景观演变规律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 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 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 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 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 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 导致水洛 河倒流, 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 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 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 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 世以来, 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粒度谱的计算方法分析高浊度河口混合环境下悬浮泥沙和表层沉积物的交换过程,研究悬浮泥沙在河口—陆架系统的输移和归宿问题。分析表明:(1)大约有47%的悬浮泥沙沉积在长江口拦门沙海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超过50%的悬浮泥沙摆脱河口的"束缚"进入杭州湾以及向南沿浙闽海岸输运,122.5°~123°E是长江悬浮泥沙向东扩散的重要界限。本文提供的粒度谱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多种潮汐环境的泥沙输运和沉积的定量计算。(2)长江口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高交换区(交换率>0.6)主要分布在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附近海域,其中长江口外泥质区的交换率高达0.9以上,说明该区域悬浮泥沙大量参与供沙和造床过程。在10~100年尺度上,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存在着一个显著的沉积中心,其泥沙交换速率可高达2~3cm/a以上。(3)由于受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从长江口输出的大部分悬浮泥沙首先沉积在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随后在潮流的作用下向长江口、杭州湾和沿海岸向南输运,泥质区充当了长江口系统泥沙输运和入海泥沙向南输送的"泥库"。长江口泥质区既是长江入海泥沙向口外输送的泥沙"汇",也是涨潮输入长江河口和杭州湾、浙闽沿岸泥质带的泥沙"源"。(4)由于长江口外余流向南槽口外汇聚,南槽口外含沙量较高,而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潮滩仍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上述水动力和地貌的综合分析证实了长江口外泥质区的"泥库"效应。在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的背景下,"泥库"对河口地貌发育的贡献明显;随着流域减沙的不可逆转,口门附近的"泥库"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向河口系统供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赵焕庭研究员对华南河口海岸研究的贡献,包括珠江河口演变研究、华南海岸动力地貌与环境研究、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组建研究队伍和编辑出版论著等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吴淞间长江河槽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 长江为强潮河口,潮波影响上溯达距海616公里的安徽大通,因此自大通以下,为长江的河口区。 由于长江河口区范围辽阔,水面宽广,水流复杂,所以要掌握它的水文特征和河床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就需要此较庞大的测验组织和比较长时间的观测。由于这一原因,就使得作为世界大河之一的长江河口,研究资料较为缺乏。解放以前,较为系统的研究仅有海登斯坦的“长江口”一文,讨论河口水文及泥沙运动。日人速水氏有关长江河床质的研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长江为强潮河口,潮波影响上溯达距海616公里的安徽大通,因此自大通以下,为长江的河口区。 由于长江河口区范围辽阔,水面宽广,水流复杂,所以要掌握它的水文特征和河床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就需要此较庞大的测验组织和比较长时间的观测。由于这一原因,就使得作为世界大河之一的长江河口,研究资料较为缺乏。解放以前,较为系统的研究仅有海登斯坦的“长江口”一文,讨论河口水文及泥沙运动。日人速水氏有关长江河床质的研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长江河口的海洋自然灾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海洋自然灾害主要有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多、咸水入侵加剧、沿江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海洋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引起风暴潮、海岸侵蚀、咸水入侵等海洋灾害数量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大.长江河口的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减灾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多行业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长江河口的海洋自然灾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海洋自然灾害主要有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多、咸水入侵加剧、沿江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海洋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引起风暴潮、海岸侵蚀、咸水入侵等海洋灾害数量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大.长江河口的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减灾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多行业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报》2004,59(4):i006-i006
化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直属化东师范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实体单位,下设地理系,环境科学系、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人口  相似文献   

20.
顾钟熊 《地理研究》1985,4(1):107-108
地貌学与国土整治讨论会于1984年11月7日至13日在成都举行。出席会议105人,收到论文129篇,分1.河流、河口/海岸、三角州、平原及农业地貌,2.干旱、半干旱、构造地貌及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3.水川、冻土、喀斯特、滑坡、泥石流与川地地貌三个小组宣读论文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