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古地震和断层滑动速率数据结合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CITUSGS0地震目录(1944-1992)用于检测沿南加州地区主要走滑断层的震级-频度分布的形态。对于纽波特-英格尔伍德断层、埃尔西诺断层、加洛克断层和圣安德烈斯断层,得到的分布是符合断层行为的特征地震模式的。沿圣哈辛托断层观测到的分布满足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如果仅注意圣哈辛托断层上由大的历史地震的破裂带或由断层线的清晰阶距标记的断层段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同震主地表破裂带—北川-映秀破裂带中,多处断层滑动面上可见到具有强烈变形特征的薄层断层泥.在地表垂直位移量较大的西南段和东北段,选取八角庙、和尚坪和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利用立体镜和扫描电镜对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和Y剪切面上的微-纳米级颗粒进行形态和结构研究.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汶川5.12大地震的同震断层泥发育有明显的Y和R剪切和平直擦痕.断层滑动摩擦面磨损、研磨、粉末化则是汶川同震断层泥中微-纳米级颗粒形成的主要途径.地震断层滑动会产生摩擦热,但并不排除热分解在断层泥滑动面上纳米粒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断层摩擦滑动面上普遍存有微-纳米单体及其复合体两类颗粒,微-纳米颗粒形态有球状、蚕虫状、饼状和块状等.其主要结构是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但也有少量条带状和层状结构,而结构单元之间常有空隙,显现松散接触.在条带状和层状结构中,仅有异化的单体颗粒,而在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中除了主要是由单体颗粒异化形成的蚕虫状,块状和圆饼状形态的复体颗粒外,还有未变形的单体球状颗粒.Y剪切面上微-纳米颗粒的散布状、堆积状、条带状和层状结构都是在相同的地震快速变形过程中极端不平衡条件下形成的.条带状和层状结构是塑性变形,而散布状和堆积状则是脆性变形,不连续的动态摩擦(断层粘滑)是松散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汶川地震同震断层滑动面微-纳米级颗粒的结构是地震断层滑动留下的地质形迹(不是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滑动的记录,它可作为判定古地震断层的一种标准.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H2 Hg等断层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清武 《中国地震》1992,8(3):53-59
观测断层气的变化,可以了解断裂的活动和地震前兆信息,1989年11—12月,在夏垫断裂和怀来后郝窑地热区。建立了两个断层气观测点,观测H_2、Ar、N_2、CO_2、Hg等断层气成分。在几次中强地震前,H_2和Hg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变化。文中主要阐述和讨论这些断层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阶区等)外,地震活动微弱,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阶区等),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1943年9月10日鸟取县东部发生了鸟取地震,死亡1083人,受灾严重。那时,出现,了吉冈·鹿野地震断层。鸟取县地震观测站从1969年开始观测微小地震,得以观测到断层周围的地震活动。可以断定,导致鸟取地震的地壳应力现在也在起作用。近年,地震活动活跃,由这些活动可以发现左旋走滑断层系列。但是鸟取县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持续地低,相邻的兵库县西北部,即在右施走滑的汤村断层周围,于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前  相似文献   

6.
陈杰  南凌 《内陆地震》1992,6(1):25-38
通过对发生在活动构造挤压区内的Coalinga、El.Asnam、Spitak等地震实例及新疆活动褶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活动褶皱的分类、活动褶皱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其识别。指出同活动断层相似,活褶皱也有粘滑和蠕滑两种形成机制。年轻而快速增长的活褶皱不仅可能是发生地震的地点,其本身也有可能是连续地震的产物。我们称这些具有粘滑机制的活褶皱为地震褶皱;活动褶皱发育的挤压性构造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地震褶皱则是地震震源的一种“指示构造”。同时作为古地震标志,地震褶皱及其派生的近地表活动弯滑断层和弯矩断层等次生断层,其同震生长和滑动可以提供下伏发震断层的复发间隔及其活动历史;由于逆断型地震其发震道断层的滑动不仅在平面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而且在剖面分布上也存在不均匀性,其量从震源深处向地表有渐小趋势。故主要根据对第四纪地表变形的分析来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在活动构造挤压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平衡剖面法乃是识别和定量研究活动逆断层,特别是隐伏断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8.
南加州经历了发生在垂直右旋以走滑占优势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统上的地震,以及发生在一个由逆断层、斜滑断层、左旋断层和其他类型断层组成的次级断层系统上的地震。应用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分析1915~1994年间M≥5.5的地震目录。我们用模式识别来找出一组能够表示上述两个系统各自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性。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这两种方法都表明,当地震活动的两种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成为主要形式时,则进入了地震释放期。近20年来,次级系统成为活跃的系统,板块在运动方向上的微小变化可能会解释这一现象。在圣安德烈斯系统上的地震释放之前,大盆地或加州湾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活动。这些事件大致上表明了大盆地地区的扩张和加州湾地区转换断层的扩展和滑动。  相似文献   

9.
无需紧扣要点萨米斯地震力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弄清楚地震成核的物理失稳问题。希望对这种问题的了解将可指导探索那些可能具有预报价值的物理前兆;另外还可将地震成核与断层构造联系起来,以助于识别即将发生的地震之可能的成核位置。据观测,天然断层可能具有几何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序列性质与断层分形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地震序列的特点给出地震断层的多分形分割模式,并给出b值在时域分段及区域分段下,地震断层局域定标的配分函数建构方法。同时将地震序列的局域化标度及非线性修正与断层的多标度分形联系起来,为断层分割的几何提供一个普适算法。本文推广D=Ab给出鞍点估计,并讨论局域波动带来的奇异性与阵发混沌。  相似文献   

11.
On 8 August 8 2017, 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did not find any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in the epicenter area, implying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is likely a hidden active faul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 the seismogenic fault was simulat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SKUA-GOCAD software.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was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which shows that the main shock of the Jiuzhaigou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sharp bending area of the fault surface, similar to the geometry of the active fault that generated several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Songpan area during 1973-1976.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high seismicity of this area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omogeneous geometry of the fault surface. In this work, we collected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f M ≥ 6.5, and analyzed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features of the active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A three-dimensional fault model for the 10 main active faults was constructed, and its limitation in fault modeling was discussed. It could provide evidence for analyzing the seismotecton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active faults, and predicting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 Yingjing-Mabian-Yanjinthrust fault zone lies o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 .It startsfromthe south of Tianquaninthe north,and it extends southwards through Yingjing, Emei , Ebian,Mabian,Lidian to the north of Yanjin of Yunnan, with a total length of 275 km. The fault zoneintersects withthe southernsegment of the Longmengshanthrust fault zone onits northernsegment andborders the Huayingshan-Lianfengfault zone onits southernsegment .It is a 30 km-wide NW-trendin…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田勤俭  丁国瑜  申旭辉 《地震》2002,22(1):9-16
海原断裂带和中卫-同心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隅二条主要断裂带。通过区域地质、地貌分析和二条断裂带的结构、活动历史的对比研究,建立了该区走滑和挤压活动的应变分配模型。通过对主要断裂带破裂分段的研究,确定了该区的强震破裂单元。应变分配和破裂分段是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的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北京南口山前活动断层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南口山前断层为军都山隆起与京西丘陵平原区的分界断层,也是北京拗陷西部的一条控盆断层,是首都圈范围内具有发震背景的危险断层之一。在前人对南口山前断层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活动性特征,将南口山前断层分为四段:琉璃庙-上口段(40km)、上口-南口段(15km)、南口-白羊城段(13km)和白羊城-沿河城段(30km)。其中南口-白羊城段活动程度最高,具有发生中强震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Volume 15,Number 275INTRODUCTIONThe Xln抄al eafthquake swarrn occurred In Shulu basin In the western part ofNorih China PlainIncludes Malan M6.8 eafthquake In hn纽M Countyon Marchs,1966,Don驯aug M6.7 and M7.2earthquakes In Ningln County on March 22,1966,Balchekou M6.2 ealthquake In Shulu County onMarch 26,1966,and啊…ac M6.0 earthquake in Juhi County on March 29 1966.They aredlstnbutedin an elliptical area in N35”E direction with long axisd劝out 110 km and short axis o…  相似文献   

16.
大凉山断裂带是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性是认识和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资料。相较于中段和南段,关于大凉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古地震资料非常缺乏。文中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石棉断裂联合村处开挖了一组(2个)探槽,揭露出断裂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通过古地震分析和炭样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共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20925—16850BC;事件E2:15265—1785BC;事件E3:360—1475AD;事件E4:1655—1815AD。其中包括全新世以来的3次事件,最新2次事件的复发间隔骤然缩短,反映断裂活动可能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17.
The thickness of the mechanical layer that hosts a group of faults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spacing of saturated faults (i.e. the constant spacing between faults when the fault system is fully developed and has attained its final fault density). We measured fault spacing for a group of saturated active normal faults on Miyako‐jima Island (southern Ryukyu Arc, Japan) and estimated the thickness of the faulted mechanical layer. The measured fault spacing is 1.30 ±0.14 k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mechanical layer is < 3 km, which i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eismogenic zone. This faulted mechanical layer corresponds to a sedimentary layer in which earthquakes cannot occ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allow (< 3 km depth) normal faults on Miyako‐jima Island do not have the potential to cause medium‐size earthquakes as individual faults. The origin of the shallow normal fault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a larger‐scale, deeper faul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ult spacing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potential magnitude of earthquake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faults.  相似文献   

18.
逆冲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是评价该类发震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重要的NW向强震构造带,该构造带以逆冲错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其组合形式与逆冲强度存在南北差异。通过NE向横向断裂的构造地貌分析,发现横向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根据其与纵向断裂的交接关系,将横向断裂概括为横向分割断裂、横向撕裂断裂和横向转换断裂3种类型,讨论了3类横向断裂在逆冲构造带分段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将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分为独立的3段,并分析了各段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以横向断裂为标志的3分段特点,既体现了段与段之间断裂活动强度、地震破裂强度与步调的差异,又体现了段内地震破裂步调的一致性,表明横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冲构造带的破裂分段,只是横向断裂的类型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在地震活动中等或较弱、而又没有发现古地震遗迹的地区(辽东半岛属于这类地区),如何利用断层活动性资料评价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潜在震源区的问题,并取得以下结果:1.该区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基本与晚更新世有过活动的断层有关;2.研究区活断层据其运动特性划分为以粘滑为主、蠕滑为主和粘滑、蠕滑兼有三类。6级地震发生在粘滑断层段;3.利用晚更新世活断层长度和个别断层的位移量估算了一些断层可能的最大震级  相似文献   

20.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地震破裂分段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二级段又可划分出 8个三级段。历史上发生过大震、强震并有地震断层伴生的断层段为地震破裂单元 ;断裂带上晚第四纪有活动并有古地震事件 ,但无历史地震记载的地段为断层闭锁单元 ;次级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连接点为障碍体单元。从地震破裂特征分析 ,断裂带由破裂、闭锁、障碍体单元组成 ,根据地震、古地震、活断层、断层阶区的活动规律 ,断裂带可划分出 9个破裂单元、8个闭锁单元、10个障碍体单元。三者之间呈迁移、触发和转换能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和地震构造标志 ,对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大震、强震、中强震的地区分别作了预测。预测的危险区有 9个 ,其中大震区 1个 (永康 -永德地区 ) ,强震区 3个 (马站、石灰窑、酒房-勐混 ) ,中强震区 5个 (下顺江、里仁、大岗山、南明 -澜沧、勐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