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冯浩  孟玉梅 《地震》1999,19(4):423-424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从1999年开始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源深度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表1 世界地震目录(1999年4~6月,M≥7.0)编号发震时间 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 φ/(°)  …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1995年云南孟连西7.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2级的余震序列中,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k/(t+c)^p拟合该序列,在获得的参数重新构造的频度-线性化时间坐标中,这一组地震显示出与海城前震序列随时间变化震级出现非线性增强的共同特征。采用表征物质加速应变而失稳城前震序列随  相似文献   

3.
张立人  陈正位 《地震》2001,21(1):53-58
提出一种地震活动期、幕最大地震M1的估计方法:利用中低震级累计频度∑N与震级近似的直线关系得到间隔地震频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用间隔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计最大地震M1。结果表明,以震级-间隔频率的线性关系估计的M1比震级-累计频度关系得到的M1更接近实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震级-累计频率关系得到M1通常被高估。基于震级-累计频度关系曲线的特征和震级-间隔频度的线性关系估计的最大地震M1,可为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提供新的信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自1979年开始的地震幕即将结束,而帕米尔东北侧自1915年以来的地震平静期也将结束。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大熵原理,得到地震时间间隔和地震震级的概率分布函数。根据时间间隔分布,得到地震发震概率,当概率上升达到警界值时,可对云南5级以上中强地震做出预测。6个月以内中短期预测对应率为91%;3个月以内,短临期预测对应率为73%。根据震级分布,得到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的地震理论发生次数,理论发震次数与实际较为接近。用最大熵原理求出了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震级档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复发周期。分析认为,云南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在逐步逼近,西部危险性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5.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0),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 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着重研究了河南省及邻区6次ML4.7级以上地震前信息增益变化图像和信息增益时,空变化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将地震分为Ⅰ型(异常-发震型)和Ⅱ型(异常-消失-发震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增益的时,空扫描图像,对异常地区的地震趋势和将要发生的地震的震级(是否大于5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清理了吉林省地震前兆台网在省内中等地震,邻区中强以上地震、西太平洋地震带大震前记录到的14次前兆异常。通过震例统计,筛选出省内前兆映震敏感测点和敏感测项。根据映震范围曲线求出最低映震震级为3.0左右,线性区内最大映震距离为600 ̄800km。对5级地震的反映距离为200 ̄300km。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带,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区,而最大地震震级是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一个基本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各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本文利用广义极值(GEV)分布对各边界带作极值统计分析,对于分布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极值分布99%分位数和b值截距法最大震级、历史最大震级,并计算各震级水平下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与发震次数,探讨活动地块各边界带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吉林省伊通-舒兰断裂带发生的地震,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安宁河-滇东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进行统计分析,把每两个发震时间相减得到地震的时间间隔Xi序列,由Xi序列求出概率密度函数f(x)或其分布函数F(x)。  相似文献   

10.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 250~3 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我国西部走滑型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L和位移量D与震级M_s和复发时间间隔T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震级M_s和复发间隔T不仅与L值有关,还同时与D值相关;乘积LD值可用来估算震级M_s,比值D/L与复发间隔T密切相关;对于M_s或LD值给定的地震,D/L值大(即L值小或D值大)的地震,有较长的复发间隔;当破裂长度L一定时,有较长复发间隔的地震,M_s或LD值较大;当位移量D相同时,M_s或LD值较大地震的复发间隔较短  相似文献   

13.
定量研究地震滑坡物质河流卸载时间对理解地震与造山带地貌演化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岷江流域为例,定量估算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滑坡物质的河流卸载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以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内的岷江河段现有搬运能力计算,并且岷江可以有效地搬运汶川地震滑坡物质,地震滑坡物质至少在3100 yr内被岷江卸载出龙门山.而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类似2008年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3000 yr左右,暗示大地震所产生的滑坡物质量可以在大地震复发周期内基本上被侵蚀和剥蚀所平衡,并被卸载出龙门山构造带. 因此,我们推断:除了周期性大地震造成的地表抬升的累积外,龙门山地区地震及其它地表过程所产生的剥蚀物质通过河流快速卸载驱动了地壳均衡反弹和深部物质上涌,形成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高陡地形梯度带. 相关的地球物理证据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可能存在由地表快速剥蚀(或侵蚀)所引发的地球深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4.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 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on from S to N and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a certain period over the entire seismic belt. Analysi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the seismicity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which extends from Myanmar to Sumatra, Indonesia.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former belt often lag several months or years behind the quakes occurring on the later belt. So,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cember 26, 2004 Ms8.7 great earthquak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cannot be ignored. The abovementione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eastward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 Plat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 stable and hard Ordos and Alashan Massifs at its northeastern marg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扫描,发现地震发生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地震复发周期均出现低值异常。因此,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区进行异常判断,地震复发周期是一个可以参考利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构造应力场与大震复发周期关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古地震资料推算得到的中国境内各活动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周期值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可从构造应力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去探讨其原因。经过对中国及邻区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后,先以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判据,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中国及邻区的板块边界力和区内的构造应力场,然后分析计算应变能随离板块边界的距离增大所呈现的衰减规律,由此换算出要达到相同应变能(一次地震)各地所需的积累时间,并将其与用古地震方法得到的一些已知断层带大震复发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应力衰减图象能解释不同地区大震复发周期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滇西实验场及邻区4级调制地震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的地震正式目录,对正式目录中的中强以上地震进行了余震删除。利用已删除余震的正式目录,分析实验场及邻区4.0~4.5级调制地震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总结历史震例得到:实验场及邻区发生4.0~4.5级调制地震,其后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81%,平均间隔时间为9.6月,而且中强震发震地点与4.0~4.5级调制地震发震地点相关性较好,平均相隔距离为85 km。  相似文献   

18.
The conventional radiocarbon ages of soil horizons limiting the timing of six fault-generating dis- placements within the East Sayan structure of the Main Sayan Fault and four displacements within the Tora structure of the Tunka Fault (M > 7) have been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e IntCal04 calibration curve. It was revealed that between time periods of 12 Ka and 5.4 Ka years ago, the recurrence of earthquakes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s along the faults in the East Sayan structure occurred once every 3000 years. After seismic quiescence, since 1100 years, one earthquake has occurred every 440 years.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t different probability levels was considered. At a fre- quency probability of 95% the Main Sayan fault may be hazardous, dating from about 2120 AD. When low- ering the threshold probability to 72%, 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of potential hazard is reduced to about 2030 AD. In both cases the maximum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next strong earthquake is not earlier than in the 22nd century. For the Tora structure, the periodicity of the re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s was esti- mated as 2800 yearsfor the past 11Ka with a probability of over 95% of the re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is allows us to assume that currently the Tora structure is within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potential risk of the recurrence of a stro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9.
大地震重复特征与平均重复间隔的取值问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冉勇康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9,21(4):316-323
对延怀盆地及海原断裂古地震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地震的重复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地震是大多数断裂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特征地震存在分级性,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存在分阶段性,以及断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大地震的复发序列。因此,当大地震重复行为出现时间上的分阶段性,或特征地震分级现象导致不同强度的古地震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别时,用确定性或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评价大地震的危险性,需要分阶段或分级计算不同间隔阶段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