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土地资源稀少,山区居民多选择切坡建房。切坡建房过程中人类活动会改变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徽州区农村切坡建房点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为区域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搬迁安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省龙川县已发409处地质灾害点的统计,从地质灾害发育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发育特征等方面分析,总结龙川县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南方雨水季节,连续降雨、强降雨及台风暴雨天气;2.县域面积主要是丘陵、低山及中低山地形地貌,风化土层5m~20m厚不等,局部厚达50m,岩土性质差;3.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削坡建房,对山体坡脚开挖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
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地理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面积逐渐向周边乡镇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活动自然而然地会触及山区,如依山建房、建造山顶别墅、农户们修筑的梯田等,这些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山体土壤植被等造成破坏,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相应的也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进行介绍分析,探讨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汕尾市城区一山坡发生崩塌致使坡脚汽配厂遭受撞击破坏。经调查,崩塌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地形地貌、当地居民削坡建房、岩土结构以及当地气候;危岩体的形成则与岩体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密切联系。通过对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和赤平投影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勘查区土质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岩质边坡总体稳定性较差。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采取避让措施或采用"削坡+格构梁+锚索+截、排水"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仁博高速公路新增崧岭互通立交项目施工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本文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区域工程建设形成了大量的路堑边坡崩塌/滑坡、基坑(涵洞)崩塌、路堤边坡崩塌/滑坡和鱼塘岸边坡崩塌/滑坡等,对工程施工不利。识别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5处和危险性中等区7处,为进一步确定治理方案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量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建设引发了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城市建设引发的各类地质环境变化、破坏等现象,对城市建设引发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总结,简述作者对该类问题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新锦丰瓷石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地质背景和矿山基本情况,分析总结了该矿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矿山通过削坡、场地平整、坡面清理、植被绿化等工程治理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修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指在岩石裸露的陡峭坡体上较大的岩块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倾倒的地质现象[1]。通过对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的研究,并进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危岩体进行治理,对类似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韶关市曲江区马鞍山山顶西北侧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为例[2],着重研究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安县雎水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县雎水河流域属龙门山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复杂,活动断裂发育,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区内地质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流十分发育,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呈区域性密集分布等特征.在"成兰线雎水河段卫星遥感解译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流域两次详细的地质测绘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密度大、呈密集性分布,"成群成带性"现象明显;(2)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800~1 500 m,坡度30°~50°的范围内;(3)地质灾害主要沿雎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4)发震断裂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断层的上下盘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断层上盘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多于下盘,距发震断裂10 km范围是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区域;(5)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坚硬、较坚硬岩组中的崩塌数量远远多于软弱泥页岩、千枚岩岩组,软岩、极软岩岩组中的滑坡比坚硬岩中相对要多;(6)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横向岸坡中崩滑最为发育,其次为斜向倾内层状岸坡.另外,中陡倾岸坡中的地质灾害较缓倾岸坡发育;(7)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与也与坡体结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顺层边坡中如发育有陡倾坡内的结构面,则易形成滑坡,而反倾边坡中如发育有倾坡外的结构面则更易形成崩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煤矿资源开发建设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问题,文章以西容光乡云龙村煤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煤矿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崩塌地质灾害,并提出了房屋开裂的作用与影响,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煤矿资源开采所处地质条件背景下,才能规避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对房屋工程建设使用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专题要素图件编制和数理统计等手段,重点分析11680处地质灾害,总结了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区域地质构造抬升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貌沟壑纵横,具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2)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在整个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地貌演化与斜坡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斜坡破坏模式;在流域尺度上,老年期、壮年期、幼年期等沟谷发育期控制着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及危害程度;在具体斜坡点上,坡型、坡度、坡高等坡体几何形态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失稳概率;在时间上,降雨及冻融作用控制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第二中学后山边坡崩塌主要由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特性、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引发的降雨型牵引式浅层土质小型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区域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崩塌体特征及变形发育特征,分析崩塌成因机制,并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地区无序建房大量产生,成了近年来土地管理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无序建房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对农村无序建房大量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分别从确立农村建房宜疏不宜堵的工作方针,创新农村宅基地获取和退出机制,防止管理者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大力发展经济彻底解决农村无序建房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农村建房秩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程度上的改变,地质灾害发育。通过对库区的多次实地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河流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基本位于距离库岸3 km范围内,约有50%位于1 km范围内,随着与库岸的距离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2 200~2 500 m,尤其是坡度30°~50°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灾害点多、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主要沿库区沿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也与坡体结构、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库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类型分为3类,分析了灾害形成机制,为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姜楠 《西部资源》2022,(1):61-63
为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重复发生,减少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淮北市泉山路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场地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引发和本身有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分析;在现状分析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划分危...  相似文献   

17.
岩溶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巨大。目前,探测塌陷区的物探方法种类繁多,通过综合运用物探方法,取其优点。通过对杉树坡中心地面塌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密度电法、瞬间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物探方法探测重点塌陷区域,查明塌陷区及覆盖层厚度、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变化,为后期地面塌陷灾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三种物探方法相结合的应用,物探勘查效果显著。证明这三种方法相结合是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中非常有效的综合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18.
8·8九寨沟地震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川九公路造成严重危害。该文基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数据,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出发,分析强震驱动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暴发的诱因,结果表明:1)断层间相互作用为公路沿线灾害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其中,控震构造断层F1主控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距其越近,灾害数量越多、规模越大;2)受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共同影响,公路两侧坡体越陡,地形高差越大,坡体为坚硬岩类且SE坡向区域更易形成大规模地质灾害(群)。利用公路沿线灾害启动区位置进行分析,且剔除了环境背景特征影响,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为川九公路灾后重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申泽西  张强  吴文欢  宋长青 《地理学报》2022,77(5):1211-1224
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位中国西南部,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西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尤其影响进藏交通线的通达度。系统研究该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可为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及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构建的判识模型对于灾害点的判识精度均高于80%,甚至达到91%,可准确模拟与预测研究区各分区的地质灾害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点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南部与东北部以及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且以小型及中型规模地质灾害为主(占比为87%)。综合分区Ⅰ~Ⅲ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7.5万km2、17.4万km2与27.5万km2。各综合分区地质灾害驱动因子研究表明,横断山区南部区域(综合分区Ⅰ内)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驱动力为道路建设导致的沿途坡面稳定性变化(贡献率为20.2%);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及青藏高原地区(综合分区Ⅱ~Ⅲ)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驱动力为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对于坡面稳定性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3.6%与27.3%)。此外,综合分区Ⅱ~Ⅲ内影响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空间格局的第二个驱动因子为道路建设导致的沿途坡面稳定性的变化(贡献率为15.7%)与河流对于周边坡面的侵蚀作用(贡献率为17%)。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东山岭滑坡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空间分布形态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东山岭滑坡的形成原因,并采用滑坡剩余推力传递法对东山岭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山岭一带高陡的山体斜坡地形和结构松散的厚层风化残坡积土是形成滑坡的内因,人工切坡和强降雨作用是东山岭滑坡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依据东山岭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削坡卸荷和筑坝填土"的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治理东山岭滑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